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指通过“任贤授能”的执政方式使他自己达到了一种“优游自逸”的状态。孔子之言重在赞叹的执政才能,而非对治国原则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点《左传》、《国语》中的诸多事例足以证明。因此,“无为而治”是孔子对执政风格的一种独特体悟,随后成为儒家的一种治道理想,但它并非春秋知识界的普遍看法,与《老子》哲学中的“无为而治”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同时,历史传说中的“垂拱之治”或“垂衣裳之治”出现甚晚,不能当做“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源。如果我们把《老子》的“无为”思想追溯至的“无为而治”,至少忽略了孔子言说“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

  • 标签: 《论语》 《老子》 孔子 无为而治
  • 简介:“窃负而逃、乐忘天下”不是历史事实,实际上反映了孟子对家与国地位问题的看法。并且这也非偶然事件,而是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件,是孟子仁先义后、家先国后理论的必然结果。孟子的基本观点反映出了家与国关系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是不全面的。

  • 标签: 孟子 孔子
  • 简介:本文通过对苏轼所用概念及命题的详细分析发现,苏轼以《氏易传》之注释为载体,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对世界进行了的精细地分析。在苏轼看来,道与气是形而上的存在,道在万物中之运行亦称之为神,而阴阳二气之相交则打开了万物创生的生生之门。在形而下的世界中,有生有物,物转相生,万物以其存在的多重维度,形成了生动活泼、变化万千的世界。而人作为万物中之卓越的存在,则通过性的通道与道建立了声与闻的关系,进而成为“人能弘道”的主体。

  • 标签: 相因 生生 阴阳
  • 简介:学术界对管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对三的研究更是全面精微,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研究管仲和三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三对管仲都非常关注,甚至各自都有同题文章《管仲论》,本文正是拟从前人的这些缺憾入手,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三对管仲的评价与论述,从而深层次地分析管仲的历史影响以及三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相同与不同的看法,更全面地了解三其人其事和管仲其人其书。

  • 标签: 管仲 三苏 异同 成因
  • 简介: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合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合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合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合爻别"说.

  • 标签: 苏氏易传 卦爻结构观 卦合爻别
  • 简介:12月2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由广东伦理学学会、江苏伦理学学会联合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承办。来自江苏省和广东省高校、省委党校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约200人参加会议,就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变迁和道德观念变化,以及道德建设思路等重大问题展开研讨。李萍、樊和平教授分别作了“德性法理学视野下的道德治理”、“伦理的存在条件和存在形态”的报告。

  • 标签: 伦理学 学术研讨会 学会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