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正>据《恽英文集》和《恽英日记》所载,恽英已刊、未刊的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有《我心日中的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的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的鸿篇巨制,其对孔子的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的言论“没有一句错的”,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的”。恽英说,孔子的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 标签: 孔子研究 孔子观 研究态度 恽代英 文集 言论
  • 简介:本文主旨在研究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之体系的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的设置,法度(法律)的订定,法令的推行,法禁的设置,版(公布的成文法)之公布,执法的过程,建立法之体系;与权利、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之推行的过程要、重令、任.

  • 标签: 管子法源流 意义 体系特征
  • 简介:唐宋之际的五时期是儒学相对衰废的时期,然而在吴越国,儒学的影响却很大。儒学不仅对吴越国的统治思想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吴越国的政治实践同样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吴越国儒风独盛的原因,一是要依靠中原王朝的支持,就必须恪守儒学规范;二是儒学有助于吴越国的统治;三是钱氏先辈和亲人的影响。

  • 标签: 儒学 吴越国 钱谬 影响
  • 简介:贤相万古流芳──齐相晏婴评传景以恩春秋时代,齐国值得大书特书的政治家莫过于管仲、晏婴。从建勋立业讲,晏子不如管子,从节操人品讲,晏子似又胜过管子。太史公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可见其人格力量感人之深。研究晏子一生处世为人,对...

  • 标签: 晏子 晏婴 《晏子春秋》 《史记》 齐国 忿然作色
  • 简介:十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已,但仍延续了唐代以来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多元信仰格局。儒道佛信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地域中分布、影响不一,总体来说,儒家思想居于五社会信仰格局的主导地位,道、佛信仰仅作为儒家信仰的补充而存在。本文以历年出土的五十国墓志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文献,对墓志中所反映的五时期社会信仰状况作了探讨。

  • 标签: 五代十国 墓志 信仰 儒道佛
  • 简介:现代环境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度过了污染防治和环境保全两个阶段并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循环型社会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的环境的对比,可以发现循环型社会具有六个特点,即(1)注意到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以环境友好为基本态度,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2)以环境承载力为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基本依据和环境友好的底线;(3)从生态的高度看待环境。保护环境,承认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4)以保护生态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重视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5)以环境保护为基本任务,注意运用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现环保目的;(6)按照物质闭路循环的构想,促进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环境保护 现代环境法 循环型社会法
  • 简介:<正>《孟子》一书中有数处提及助,如《公孙丑上》云:“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滕文公上》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租税已经普遍采取实物形式,孟子却主张实行助及劳役形式。人们从已经熟悉的“劳役—实物—货币地租”的演进系列出发,是很容易对之作出“落后”、“倒退”甚至“反动”的评价来

  • 标签: 孟子 评价 实物形式 思想 薄税敛 战国时期
  • 简介:时代不同的观念也不同,古人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的应用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和习俗.古法多义,是古人观念多样性的反映.学界认为商周人没有法观念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周代'在军法'的观念起源很早,由于军容不入国的习俗,春秋以前古人只在军中使用法的规范.

  • 标签: 法观念 习俗 军法
  • 简介:试论管子"三分损益"罗天全"三分损益"见载于《管子·地员篇》。它采用数学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之长比例,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记载最早的一种求律方法。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关于《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管子·...

  • 标签: 三分损益法 《管子·地员》 五度相生律 吕氏春秋 十二律 音乐实践活动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以“礼”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自然思想。首先肯定“礼”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然思想,并追溯了“礼”的起源,指出了礼的自然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的融合性以及与道德的交互性。最后说明了“礼”这一自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实践儒家治世方法的理论指导。而主张只有道家思想是自然的观点,显然缺乏对于儒家礼思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 标签: 儒家 自然法 礼刑
  • 简介:<正>在齐国历史上,司马穰苴是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他的身份、时代、官职、活动,曾引起过许多争论;在齐国的文化典籍中,《司马》又是一部问题颇多的著作,它的作者、真伪、内容、流传,也曾经众说纷纭,难于被人确信。因此,有必要对司马穰苴其人和《司马》其书,进行一番考实,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并进而论述其思想、主张,给予恰如其分

  • 标签: 左传 史记 考论 齐国 齐景公 战国策
  • 简介:虽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冲突是舶来品,但通过与古希腊、古罗马冲突思想起源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冲突思想和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最早能够追溯到夏、商、周三时期,并且经过历代的积淀逐渐成熟和完善。

  • 标签: 冲突法 起源 比较
  • 简介:“境遇学”是如何应对境遇的“学问”,其着眼点在于提升个体生命的“境界”。《周易》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境遇学”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周易·大象传》所预设的境遇是方方面面的,其应对之方也是随宜变化的,其中体现着非凡的道德智慧。但它属于“不占之易”,可操作性不强。当代西方的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作企业战略研究与个人生涯规划分析,与《周易》境遇学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尝试将中国古老的“《周易》境遇学”与当代西方“SWOT分析”相结合,提出“《周易》境遇学SWOT分析”。

  • 标签: 《周易》 境遇学 SWOT分析法
  • 简介:荀子的礼与法家的看似接近,都具有制度化、成文化的特征,实则非常不同。荀子的礼治仍是在孔子的思路上,即良治是按照周朝的制度遗存进行改良,而且其礼学的关注点是普遍的人。法家的法治则认为周朝的礼制已经不适合新的政治形势,所以要用君主集权的法治来统治社会,而其法学正是为此而进行的特殊性思考。这种差异决定了法家之学具有的是特殊的时代价值,而荀子的礼学则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 标签: 荀子 法家
  • 简介:法学家们在运用传统的“种加属差”的方式定义公共利益时遭遇了概念的不确定性的强烈冲击,迫使一部分入转向对公共利益的描述而非界定。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与韦伯的“理想类型”认为概念的形成对对象要一定有所取舍,这种取舍只能采取对核心特征的强调来进行,于是一定的典型便成为人们观察问题的焦点。现代经济的产生及变迁轨迹无不表明其利益观毋庸置疑的定格在公共利益本位上,将经济中以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为表征的公共利益观上升为公共利益的典型和理想类型也是方法论上的必然。

  • 标签: 公共利益 家族相似 理想类型 经济法 哲学 方法论
  • 简介:《汉语拼音方案》的标调直接来源于注音字母。注音字母的标调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次设定声调表示延续了历史习惯;中间不顾客观规律地取消了声调表示;最后在传统和科研的联合作用下,注音字母的标调被最终确定并沿用至今。

  • 标签: 语文规范化 汉语拼音方案 标调法 沿革 思考
  • 简介:儒家思想因其能够为传统社会提供稳定的精神基础而成为被“显性宣扬”的官方意识形态。但权力私产化诱发的残酷争夺及儒家与专制政治的某些理论冲突,使后者需要通过法家思想的“匿名运用”为其提供非德性的方法论。“家天下”作为政治运行的基轴,使维系专制政权的稳固才是唯一的“里”,儒两道只是作为手段而分别予以“显性宣扬”与“匿名运用”的“表”,它们之间虽存在运用方式的差异,却都被“买椟还珠”。

  • 标签: 儒表法里 家天下 显性宣扬 匿名运用
  • 简介:摘要:索隐原本是指在《旧约》中找到耶稣基督显灵及其意义的线索,后来被来华耶稣会士借指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易经》中寻找《圣经》和基督的印证。索隐派成员通过分析汉字来进行基督教化解读,把中国典籍中的人物与基督教人物进行类比,将《易经》卦象与上帝神圣启示结合起来,同时还把《易经》编年史归于《圣经》的编年史之下,确立中国的经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由此确立了《易经》乃至中国文化对外诠释和传播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成效的方式方法。

  • 标签: 耶稣会传教士 《易经》 索隐法 诠释
  • 简介:唐太宗时由孔颖达主持编纂的《五经正义》,以及明成祖时由胡广主持编纂的《五经大全》,是中国经学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对经学文本的统一,《五经正义》的编纂是为了解决“文字多讹缪”,和“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问题,为科举考试提供一个统一的文本,因此他们首先对注家和义疏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比较,并以“疏不驳注”的原则处理二者的关系。《五经正义》则是为了用程朱理学纲纪人心,因此在对文本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在内容上墨守程朱,在编纂上疏于考证,舛误向仍。

  • 标签: 唐朝 明朝 儒学 《五经正义》 《五经大全》
  • 简介:帛书作者提出'道生'的观念,为其案而治的主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帛书'道生'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出'执道者生'的主张,对立法之君进行限制.帛书'道生'思想的理论归趋则是实现法制下的自然状态.

  • 标签: 帛书 《黄帝四经》 道生法 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