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周易··彖》中的“毒”字被历代注家训作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注释的探究以及对“毒”字本身的历史性考察,认为此处“毒”字当训为“厚”,并与《老子》、《庄子》中的“毒”字加以对照。

  • 标签: 周易
  • 简介: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我国新刑法增设的新罪名。本文拟就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主体、客体、犯罪的对象、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对犯罪的处罚以及该罪与其它罪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这一新罪名

  • 标签: 私分国有资产罪 单位犯罪 新刑法 犯罪对象 贪污罪 以单位名义
  • 简介:对《周易··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

  • 标签: 训诂学家 孔颖达 周易 王弼 朱熹
  • 简介:《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卦中含有丰富的兵法思想.正确理解《》卦与《孙子兵法》的关系,对于理解《周易》的内容以及《孙子兵法》思想的来源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就《》卦中蕴涵的丰富的兵学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它提出的有关战争的“(众)”、“贞”、“律”、“左次”四大原则,深深影响了后世兵法,尤其是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最后,从历史和理论两个层面分析了《》卦得以影响《孙子兵法》的原因。

  • 标签: 周易 师卦 孙子兵法
  • 简介:对唐代经学家颜古是否参与了《五经正义》的编撰这一问题,学者的看法颇有不同。通过考辨史料,可知颜古于贞观十二年开始参加了《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但在贞观十五年退出。退出原因为:在《五经正义》编撰期间,唐太宗筹划封禅之事,所用礼仪多采纳颜古《封禅仪注书》的意见,但贞观十五年前往泰山封禅途中遭遇彗星,颜古从而在政治上失宠;颜古性格简傲,与编撰集团关系紧张,编撰队伍借机将颜古排挤出去;颜古与孔颖达等主撰者的学术观点不同,编撰集团将颜古对《五经正义》所作的疏解删削至尽,因而后来《五经正义》的撰者中不提颜古的名字。

  • 标签: 颜师古《五经正义》 编撰
  • 简介:市场化、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是法治评估生成的重要土壤.在一国同一政治框架范围内,法治更多地表现为同质化特征.因此,一国范围内的法治评估尤其是地方法治评估并无太多意义.只有在不同政治框架下的国家或地区之间,法治评估才更能凸显其价值.法治评估更多是晚近时期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法治评价活动.由于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不高等因素,中国的法治评估缺乏内在生成性,更多具有外部“嵌入式”特点和中国特色,面临着评估机构、评估对象、社会转型期法治评估等一系列困惑.在现有发展阶段,中国不宜过多关注法治评估.应当全面深化改革,从而为法治评估创造适宜的生成土壤.

  • 标签: 法治评估 地方法治评估 专项法治评估 困惑 改革
  • 简介:在“工具理性”的借口下,我国各地模仿甚至照搬了国外“结果导向”式政府绩效评估的做法。各地共同性的做法是将政府绩效评估视为一种包括了行政目标分解、具体化为绩效指标体系、评估实施等主要环节的“链式工具”,这忽视了它萌生的前提条件,以致在我国引发了各种问题。被忽视的前提性条件主要包括公民主义、政治-行政两分体制、管理工具的路径依赖性、依法行政传统、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估的协同作战、绩效评价的非人格化等。要使得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充分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尽量创造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性条件,同时重点开发本土性、“在地化”的绩效评估模式。

  • 标签: “结果导向” 政府绩效评估 前提 “链式工具”
  • 简介:对结果导向的批评可谓国内绩效管理研究的一个特色,其理由涉及价值取向、可行性、公平性、片面性等。基于结果导向的准确内涵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本文对这些理由做出回应和反诘。结果导向原则不仅理论上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是矫正实践偏差及其负面后果的现实需要。

  • 标签: 绩效评估 结果导向 投入导向 产出导向 规则导向
  • 简介: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刘慧宇20世纪初是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现代变革大潮迭起的时期,中国在其中也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所引发的变革的洗礼。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正是这种撞击与震荡的产儿。这场革命将中...

  • 标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袁世凯 中西文化冲突
  • 简介:史学家把公元1840-1919年这一时期,称作中国的近代社会.这期间,中国发生了两次大的对外战事:一是由英国人发动的旨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二是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其结果,都以中国人的失败而告终.许多有识之士由此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学技术有了深刻认识,于是,催生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

  • 标签: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近代 传统文化 教育理念 中日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