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正>符是东汉中后期以社会批判著称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潜夫论》既是折射当时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且在哲学、军事学、法学、经济学诸方面有独到的建树,故范晔著《后汉书》,将他与充、仲长统合传,韩愈并把他们三人称为“后汉三贤”。在漫长的近二千年的岁月中,符及其《潜夫

  • 标签: 社会批判 历史上思想家 王符思想 思想研究 人性论 评传
  • 简介:本文主旨在研究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之体系的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的设置,法度(法律)的订定,法令的推行,法禁的设置,版(公布的成文法)之公布,执法的过程,建立法之体系;与权利、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之推行的过程要、重令、任.

  • 标签: 管子法源流 意义 体系特征
  • 简介:先秦诸子在政治思想上各有自己的主张,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圣".不过,他们对"圣"涵义的解释又是相对的,各有自己的标准.其中,儒家圣观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作用与影响最为深远."哲学"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它与先秦诸子圣观、特别是儒家圣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 标签: 先秦诸子 哲学王 柏拉图 圣王 思想比较 政治思想
  • 简介:今年春节,我曾与讃源教授通过电话互致问候,并相约8月初同赴内蒙,参加在包头举行的墨学国际研讨会。不想,月余之后,讃源教授沉疴不治,溘然长逝。噩耗传来,殊感惊愕,再三追问传“讣告”者,方知钝耳所闻不误。于是,瘫坐于椅,脑际竟是一片空白。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王讃源教授 墨学 古籍
  • 简介:充命理学说的基本思路为:人类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的“命禄”,是由胚胎时所禀元气决定,出生后有骨相等表征,并通过一系列表现为偶然事件的巧合——“遭遇幸偶”得以完成;偶然事件的本质,是与他人“命禄”的相互作用。归根结底,命运是元气的自然运动所致,无宇宙意志参与,故称之为元气自然命定论。

  • 标签: 王充 命运 元气 命禄 遭遇 幸偶
  • 简介:<正>程颐关于外的理想本于亲亲与尊贤之义,这和张载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他指出:"昔者圣人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唯能亲亲,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唯能尊贤,故‘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唯仁与义,尽人之道;尽人之道,则谓之圣人。(《遗书》卷二十五)由于仁与义是人性的本质,一个理想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人性本质的完美的实现,故亲亲与尊贤不可畸轻畸重,而必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但

  • 标签: 程颐 人之道 亲亲 权力结构 政治运作 外王
  • 简介:畿易学认为易之体用不二,易为心易,太极为心之极,反对以易为书、泥于言象;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易说,视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典籍,在修养方法上力倡先天之学,而以自然为宗.畿易学是宋明时期陆一路下来心学派易学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体现,对传统易学起到一种解构的作用,是陆心学在其本质上的必然结果.

  • 标签: 良知 心易 心之极 先天之学 自然
  • 简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船山易学是对《易》本身的解释及发挥,以《易》为蓝本,渊源于《易》,是其易学应有之意。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其易学史的渊源,也就是说,船山治《易》除了借助原书外,还参考吸取了易学史上诸家有价值的成果,而这些成果成为他易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 标签: 解《易》 王船山 易学史 义理派 程颐 渊源
  • 简介:魏晋时期,肃遍注群经,他所创立的经学派别,史称"学".学与郑(玄)学之争,表面上是经学不同见解的争论,实质上具有极强的政治功利色彩.就经学自身发展而言,郑学的确立是汉学的终结.而学的出现,则体现了学风上的重大转变,开儒玄双修之端绪.

  • 标签: 王肃 王学 经学 历史地位
  • 简介:现代环境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度过了污染防治和环境保全两个阶段并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循环型社会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的环境的对比,可以发现循环型社会具有六个特点,即(1)注意到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以环境友好为基本态度,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2)以环境承载力为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基本依据和环境友好的底线;(3)从生态的高度看待环境。保护环境,承认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4)以保护生态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重视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5)以环境保护为基本任务,注意运用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现环保目的;(6)按照物质闭路循环的构想,促进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环境保护 现代环境法 循环型社会法
  • 简介:本文旨在对以赛亚·伯林《两种自由概念》发表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自由概念与观念的争论作一综合评析。本文评介了麦卡勒姆的三要素自由概念,分析了哈耶克、阿伦特以及米勒等人对自由观念的划分,以揭示自由这一复杂的政治哲学概念的多重维度及其关联。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伯林 概念
  • 简介:易学是诞生之后对经传进行阐释的研究学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解易观,即解释的指导思想;二是解易体例,即历代易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经,以其解易方式的积累来显示某种系统的原则,故将其称为解易体例.这两个部分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不能分开存在一样,解易观均溶入在解易体例部分,解易体例体现解易观.研究某个易学家应将它们澄清条理化,先分析其解经体例的条目如何,然后再分析其解易观如何,而后可明显看出他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弼时更应如此,因为他的解易观,既有古文经学派的义理与象数的因素,也有玄学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而如此的两种解易观均自然体现于其特有的各种解易体例中.尽管如此,迄今研究弼易学,由于拘泥于弼是义理易学的创始者的成见,很少有人探讨其来源如何,而只是偏重于弼易学内容如何.探讨弼解易体例来源如何,能明显得出其易学与前代易学的关系,从而判别‘创始者'的称号之妥当与否.本文将对提出的体例中哪个是继承前代的,哪个是自己创新的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 标签: 易学史 王弼 《周易注》 《周易》 古文经 自然体
  • 简介:宗传作为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启者之一,继承义理派传统,提出理乃所以为象者、数生于理、理寓于数、《易》乃假蓍龟之神发明人心之神等观念。体现了他重义理而不废象数的易学观。其易学观体现了当时儒者传承华夏文明正统的学术旨归。

  • 标签: 《易》象 天地之数 蓍数 蓍龟之神
  • 简介:自王阳明提出良知之说,其后学形成了“现成”和“工夫”两大系统,包含五个流派。在“现成”一系中,有以畿为代表的主张本体虚无说的“虚无派”,有以艮的泰州学派为代表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日用派”。这二派的差异只是对体用关系的不同解释和发挥,本质上都信任现成良知、取消修养工夫,但又体现了人的觉醒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在“工夫”一系中,“主静派”以聂豹为代表创归寂之说。“主敬派”以邹守益等为代表,主张“以敬事为纲领”而“戒惧慎独”,以程朱的“主敬”救正阳明后学之偏,对顾宪成,高攀龙、刘崇周、黄宗羲都有影响。“主事派”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倾向于王阳明晚年的“事上磨炼”说,且以工夫取代本体,为后来的经世之学奠定基础。五派之中,唯“主事派”与“主敬派”尚能跟上时代步伐。以上的各种现实主义倾向到清初渐渐汇合成一大思潮,形成了中国思想启蒙的第一个高潮。

  • 标签: 主静 罗汝芳 归寂 王阳明 黄宗羲 百姓日用
  • 简介:汉奸克敏生平纪析春南王克敏(1873—1945),字叔鲁,浙江杭县(今属杭州)人。1901年考中举人。旋被清廷派往日本,任留日浙江学生监督。后任驻日公使馆参赞。1906年,清廷委派出使大臣杨枢为留日学生总监督,以克敏为副监督。次年冬返国,供职于...

  • 标签: 华北政务委员会 华北日军 委员长 汪精卫 日本 中央政府
  • 简介:<正>近十多年来,出于对六、七十年代评批儒时期那些说法的纠偏,一些学者相继撰文,对荀子既先王又的学说进行了再探讨。不少文章认为,荀子的先王与,实际上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通传一贯的,荀子是要用后之道去推知先王之

  • 标签: 荀子 法先王 先王之道 儒者 七十年 再探讨
  • 简介:<正>《孟子》一书中有数处提及助,如《公孙丑上》云:“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滕文公上》云:“夏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租税已经普遍采取实物形式,孟子却主张实行助及劳役形式。人们从已经熟悉的“劳役—实物—货币地租”的演进系列出发,是很容易对之作出“落后”、“倒退”甚至“反动”的评价来

  • 标签: 孟子 评价 实物形式 思想 薄税敛 战国时期
  • 简介:时代不同的观念也不同,古人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的应用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和习俗.古法多义,是古人观念多样性的反映.学界认为商周人没有法观念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周代'在军法'的观念起源很早,由于军容不入国的习俗,春秋以前古人只在军中使用法的规范.

  • 标签: 法观念 习俗 军法
  • 简介:试论管子"三分损益"罗天全"三分损益"见载于《管子·地员篇》。它采用数学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之长比例,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记载最早的一种求律方法。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关于《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管子·...

  • 标签: 三分损益法 《管子·地员》 五度相生律 吕氏春秋 十二律 音乐实践活动
  • 简介:《论语学案》与《论语案》为浙东学者刘宗周与黄式三研究《论语》的力作。在《论语案》中,黄式三采用了刘宗周、万斯大、全祖望的学术观点,展现了对浙东学派的继承和反思。比较《论语学案》与《论语案》,在诠释经义方面,展示了从意义的理解到文本的还原之异趣。在学术思想方面,从《论语学案》的重心演变为《论语案》之崇礼。在文学气象方面,则由《论语学案》的崇气象嬗变为《论语案》的重考据。从《论语学案》到《论语案》,一方面展现了《论语》研究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为研究浙东学派思想的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 标签: 《论语学案》 《论语后案》 浙东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