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儿童保护问题频发与民事司法救济应对乏力,体现出未成民事审判改革还在浅滩,要实现制度的深入发展必须关照其应有的制度品性。本文从日本未成民事审判的理念、定位与制度结构中分析其机理,以未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尝试构建我国“双轨制”的未成民事审判制度体系。该体系包括以未成人事诉讼与家事审判为核心的专门审判程序、以法定代理制度与特殊保护规定相结合的普通审判程序。未成民事审判“双轨并行”,是彰显未成民事审判特质,传承少年司法经验,对未成深度司法关怀的最优路径。

  • 标签: 未成年人民事审判 未成年人利益保护 双轨制 程序
  • 简介:本文主旨在研究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之体系的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的设置,法度(法律)的订定,法令的推行,法禁的设置,版(公布的成文法)之公布,执法的过程,建立法之体系;与权利、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之推行的过程要、重令、任.

  • 标签: 管子法源流 意义 体系特征
  • 简介:本文在肯定“经济”假设及其理论应有意义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归纳西方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成果,结合现代世界经济活动的新特点,对“经济”假设以及与之紧密结合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批判。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认为从根本上说是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本质,脱离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特点。文章同时认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积极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建设,构建综合性理论学说,是把握经济活动规律,正确指导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经济人”假设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人类本质 社会实践
  • 简介:<正>关于的本质,的本性,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的关系等等问题,都可以归入人学的范畴。中国古代哲学以人为中心,向来注重对的研究探讨,因此虽无完整形态的人学,但人学思想却非常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关于的理论也异说纷呈。本文试对法家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演变轮廓,作一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人学思想 人的发现 以人为本 封建化改革 《左传》 春秋时期
  • 简介:"经济"利己性并非理论假定,而是一个简单的事实;"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是追求物质、金钱的最大化,是包括名誉、地位、良心以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涵盖十分广泛,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府官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经济"出现利他行为时也不能排除其出于利已的动机;"经济"的利己属性是的基本权利,无善恶之分.对"经济"必须设计和构建严格的制度,使正当的个人利益得到激励和保护,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得到抑制和禁止.制度安排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平等性、自主性、互利性原则,强化对权力约束原则,实现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趋于一致.

  • 标签: 经济人 权利 制度安排
  • 简介:<正>整个宋明儒学的基本精神是确认人性,并进而通过对存于人性中的天理与人欲之张力的处理,以重建儒家人的哲学.刘宗周是宋明儒学的殿军,他三易其稿的《谱》是宋明儒学的最后写本.这个写本不仅是对以往思想的简单总结,更是直面阳明心学之后晚明思想所出现的裂变所作出的回应,宋明儒学的最终归结便于这种自身的推进发展中完成.然就笔者所见,除吴宓于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讲授“文学与人生”课程时将《谱》列于“应读书目”(吴宓文学与人生》第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表现出特别的重视外,少有学者对刘宗周这一自认为最重要的著作作专门讨论.本文在借晚明儒学内外的问题以说明刘宗周《谱》的性质之后,细论《谱》,期望能展示出来明儒学人学最终归结的精神旨趣.

  • 标签: 刘宗周《人谱》 宋明儒学 心性本体 功过格 王阳明 人的哲学
  • 简介:现代环境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度过了污染防治和环境保全两个阶段并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循环型社会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的环境的对比,可以发现循环型社会具有六个特点,即(1)注意到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以环境友好为基本态度,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2)以环境承载力为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基本依据和环境友好的底线;(3)从生态的高度看待环境。保护环境,承认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4)以保护生态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重视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5)以环境保护为基本任务,注意运用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现环保目的;(6)按照物质闭路循环的构想,促进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环境保护 现代环境法 循环型社会法
  • 简介:各级地方官作为维护治安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是关系地方治安好坏与否的关键因素.两汉社会的治安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以豪强大姓为主、对社会治安严重破坏的地方恶势力;二是遭遇天灾人祸的诸多灾民、流民;三是官逼民反,以农民为代表的社会下层反抗势力.针对这些不同情况、不同性质的问题,许多齐鲁籍官吏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并且留下大量施政范例,在社会治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两汉 齐鲁人 地方治安
  • 简介:西方经济理论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而这种利己主义与社会利益又是一致的,满足人类利已本性的最好途径就是实现经济自由.这完全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我们在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同时,必须抛弃这种利已主义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和道义责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 标签: 理性"经济人" 利已主义 利润最大化 企业市场经济 社会利益
  • 简介:儒学与佛学都在关注“”,但其所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儒家颜元的《存编》和佛家宗密的《华严原人论》中表现得很明显。在《存编》中,颜元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其答案是只有实践了儒家“人伦”关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在《华严原人论》中,宗密则探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答案是“人本来是佛”。可以看出,颜元着眼于的实践形态,是要对作出一个符合儒学的价值判断,而宗密则着眼于的本来形态,是要对作出一个符合佛学的事实判断,两者的这种差别体现了儒佛两家“人学”思想的不同进路,即儒学的实践进路和佛学的形而上学进路。

  • 标签: 颜元 宗密 儒学 佛学
  • 简介:<正>《孟子》一书中有数处提及助,如《公孙丑上》云:“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滕文公上》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租税已经普遍采取实物形式,孟子却主张实行助及劳役形式。人们从已经熟悉的“劳役—实物—货币地租”的演进系列出发,是很容易对之作出“落后”、“倒退”甚至“反动”的评价来

  • 标签: 孟子 评价 实物形式 思想 薄税敛 战国时期
  • 简介:时代不同的观念也不同,古人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的应用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和习俗.古法多义,是古人观念多样性的反映.学界认为商周人没有法观念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周代'在军法'的观念起源很早,由于军容不入国的习俗,春秋以前古人只在军中使用法的规范.

  • 标签: 法观念 习俗 军法
  • 简介:试论管子"三分损益"罗天全"三分损益"见载于《管子·地员篇》。它采用数学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之长比例,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记载最早的一种求律方法。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关于《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管子·...

  • 标签: 三分损益法 《管子·地员》 五度相生律 吕氏春秋 十二律 音乐实践活动
  • 简介:“过(恶)”思想是刘宗周《谱》核心话题之一。《谱》将的“过(恶)”划分为“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诸形态,并深刻阐发它们的产生缘由及思想实质。从现象言,《谱》关注人生存世界中具体的“过(恶)”的形成与危害;而其实质,则是探索意义世界中“本心”的客观性和常在性,是对人性本质的理性把握。

  • 标签: 《人谱》 “过” 迁善改过“本心”
  • 简介:域中有四大:道、天、地、。域之空间性所具有之承受与保持的可能性,由于时间性之道在其中的流逝而成为现实,展开为天地世界,召唤着物与人。物与人在天地世界中的逗留,使得天地世界分裂为天下。圣人、民、众人、我、吾便生存于天下。在天下与天地的张力中,圣人“为无为”于天下,使远离本真天地世界的群体存性存在民与众人,开始向“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回归:“吾”则在对天下的静观中展现出纯粹的生命力与生命感。

  • 标签: 域一空间 道一时光 万物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以“礼”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自然思想。首先肯定“礼”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然思想,并追溯了“礼”的起源,指出了礼的自然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的融合性以及与道德的交互性。最后说明了“礼”这一自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实践儒家治世方法的理论指导。而主张只有道家思想是自然的观点,显然缺乏对于儒家礼思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 标签: 儒家 自然法 礼刑
  • 简介:<正>在齐国历史上,司马穰苴是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他的身份、时代、官职、活动,曾引起过许多争论;在齐国的文化典籍中,《司马》又是一部问题颇多的著作,它的作者、真伪、内容、流传,也曾经众说纷纭,难于被人确信。因此,有必要对司马穰苴其人和《司马》其书,进行一番考实,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并进而论述其思想、主张,给予恰如其分

  • 标签: 左传 史记 考论 齐国 齐景公 战国策
  • 简介:虽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冲突是舶来品,但通过与古希腊、古罗马冲突思想起源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冲突思想和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最早能够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并且经过历代的积淀逐渐成熟和完善。

  • 标签: 冲突法 起源 比较
  • 简介:《中庸》一书引“子日”处甚多,“道不远”章①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映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已非“忠恕”所能范围。深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忠恕”思想之发展,同时,对我们认识《中庸》所引“子曰”之特点亦不无裨益。据文意,全章可分五节。

  • 标签: “忠恕”之道 《中庸》 义疏 《论语》 “子曰” 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