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岭南殊异的地理环境适合道教的生长和发展.一方面,岭南秀异的山川,为道教长生成仙提供了理想乐园;另一方面,岭南瑰奇的物产,满足道教炼服仙药的实践需要.汉晋之际,道教得以传人岭南,其地理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岭南地理 道教南传
  • 简介:王宗作为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启者之一,继承义理派传统,提出理乃所以为象者、数生于理、理寓于数、《易》乃假蓍龟之神发明人心之神等观念。体现了他重义理而不废象数的易学观。其易学观体现了当时儒者传承华夏文明正统的学术旨归。

  • 标签: 《易》象 天地之数 蓍数 蓍龟之神
  • 简介:<正>《春秋公羊》(以下简称《公羊》)是战国、秦汉之际的儒家解释《春秋》的一部传述,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它的大一统思想和历史哲学,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为近代革命者拿来作为改良维新的武器,其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今人有关《公羊》大一统和历史哲学的研究著述很多,但《公羊》丰富的思想内容,并不止于它的大一统思想和历史哲学,强烈的复仇意识,也是《公羊》的特异之处。我们

  • 标签: 春秋公羊传 复仇意识 历史哲学 君臣之义 思想内容 君臣关系
  • 简介:自东汉以来,多数易学家认为《杂卦》末尾八个卦存在错简。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这八个卦不依“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方式排列;二是这八个卦的《杂卦文也不叶(协)韵。然而,虞翻、干宝等则以为,此八卦不依“非覆即变”方式而成杂乱排列,体现了某种深义;另有一些通音韵的易学家也考证出相反结论,认为《杂卦》末尾八个卦是叶韵的。所以,简单地以是否按“非覆即变”排列和是否叶韵来考察《杂卦》的错简问题,是靠不住的。当代学者对《杂卦》错简说做出了进一步的证明与推测,但理由同样不能成立。前贤对于《杂卦》错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对《杂卦》内在的象数结构与规律及其体现的深层思想缺乏认识。《杂卦》卦序效法的是昼夜变化之道,依其内在的象数结构,可分为上、下、杂三篇,表明《杂卦》的传承足完整无缺的,“错简”说不能成立。《周易折中》针对《杂卦》提出的互卦与循环互卦的观点,也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 标签: 杂卦传 错简 叶(协)韵 非覆即变(错综) 互卦 循环互卦
  • 简介:《公羊》《谷》二传本是同源,但在后来公羊氏的“展转授受”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义解说和系统传承.《公羊》在时代交替与齐风齐韵的影响下,解说风格明显呈现出了齐、鲁观念交汇与新、旧思想掺杂的地域与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尊王”“尊周”的等级思想、仁政爱民的理想情怀、“讥变古”与崇权变的情感纠结,以及浓厚的血亲“复仇”观和夷夏新民族观.这些思想观念既继承了鲁国《春秋》的原典精神,更凸显出社会转型下的齐学气象.

  • 标签: 《公羊传》 齐学 气象
  • 简介: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汉魏学者将《说卦》的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六日七分术的四正卦说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康有为、顾颉刚以"《说卦》与汉易卦气图相合"为理由指《说卦》为汉人所作是不能成立的;古今一些学者用汉易卦气说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皆无切实根据而错乱悖谬。

  • 标签: 周易 说卦传 汉易卦气
  • 简介:忠君爱国与时俱进──评谢俊美《翁同龢》徐伯,闾小波“展卷尚茫昧,掩卷为长叹”。谢俊美先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穷多年心血完成难度较大的《翁同》,读后确实令人心折。该书有如下特点;一、知难而进,填补空白,首次比较完整准确地再现了翁同复杂的一生。...

  • 标签: 与时俱进 光绪帝 忠君爱国 翁同龢 翁氏 经世思想
  • 简介:管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曾写下辉煌的篇章。管子的思想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也发挥着重大作用。1909年,清政府和立宪派忙于“预备立宪,维新国政”,著名学者梁启超把目光投向管子,为管子重新作。梁启超从史学家的责任和精神出发,认为管子在先秦时就已经初步主张在中国实行立宪政治,从而将管子的爱国精神、民族主义置于近代民族危亡的环境下进行解读。

  • 标签: 梁启超 《管子传》 缘由
  • 简介:《周易程氏》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颐在对传统易学扬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义理对《周易》进行的注释和解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如对于“节”卦,他认为体现出了“尚中”的哲学思想、“节以制度”的政治思想、“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

  • 标签: 节卦 节贵适中 程颐 周易程氏传
  • 简介:帛书《易传》中的《昭》篇虽然字数较少,但其结构完备,内涵清晰,属于帛书《易传》中十分具有特色的一篇释文。然而由于其篇末的字数标记,许多学者认为《昭》与《缪和》属于一篇文章。亦有的学者认为《昭》中论及“卿大夫”与“国君”,乃以《易》论政,属于政治论的范畴,不属于解《易》范畴。笔者通过研究《昭》对卦爻辞的解读,认为《昭》恰恰是一篇独立成章的解《易》文章,而且其所体现的是与帛书《易传》其他篇章不尽相同的解《易》理念,其“六经注我”的解释学理念也是我国典籍中出现较早的。《昭》篇的研读对于我们认识孔子的政治论点与易学观念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昭力》 政治 德行 卦爻辞 孔子 易学观
  • 简介:历代学者多用"获麟绝笔""获麟乃书"指向"西狩获麟"及《春秋》文本的结束,指出孔子书写《春秋》与"麟"的关系。《春秋穀》未曾出现关于"绝笔""始书"等有关书写的词汇,但范宁以降的《穀》家多以"文成麟至"诠释《穀》"西狩获麟"义,然而这种诠释并不能从《穀文体系中获得依据。就文而言,其要点在于诠释"麟"而不是"获麟",其目的在于论证"麟"之于"中国"的意义,用"不使麟不恒有于中国"诠释"麟"之于"中国"的象征与永恒。文虽然没有提及孔子及其书写,但从《穀》的诠释中,仍可以看出孔子撰写《春秋》之所以在"西狩获麟"搁笔,饱含孔子对中国文化与未来的期许与守望。

  • 标签: 《春秋穀梁传》 西狩获麟 中国 孔子
  • 简介:“五行学说”是一套对宇宙构成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予以探讨的学说体系,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宇宙共时层面的剖析,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的核心,自然界的万物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二是对宇宙历时层面的剖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朝代的嬗替等都可用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正是这两个层面的思维模式启迪了《洪范》的诠释著作——《洪范五行》,使之把帝王五事、灾异现象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配,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解读灾异之变发生的原因,从而开创了经学史上用“五行灾异”之说解释儒家经典的先河。

  • 标签: 五行学说 洪范 洪范五行传 灾异
  • 简介:本文认为帛书、之"子曰"即是"孔子曰",并非指"讲师之言".而谬和、昭等七人,皆当为孔子晚年弟子,而非汉初人物.由此还认为,、乃是儒家研著作,而战国至汉初流传的诸种皆当以孔子为宗主,且多与孔子晚年弟子及其后学相关.

  • 标签: 帛书 《缪和》 《昭力》 “子曰” 孔子 儒家
  • 简介:在国学复兴的背景下看儒学,可能利弊参半。利处很明显,至少以往传播儒学的麻烦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基本被扫除,如孔子塑像被搬来搬去无所适从的现象应该不会再出现。弊处则可能在于,公开批判减少的同时,儒学发展的刺激也相应减弱。而接受与应对批评,其实是现代儒学发展的重要助缘。因此,仍然应该直面或明或暗的批评的存在。只是与在传统备受责难时比,现在谈儒学的策略应该不一样。

  • 标签: 现代儒学 说服力 意识形态 无所适从 批评 公开
  • 简介:<正>《汉书·儒林》韦贤言“《谷》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战国时代稷下齐学,丰富多采;其后流衍之迹,线索犹多未泯。今从汉代《公羊》入手,清理旧说,寻求根源,便可窥见上承齐学,灼然无疑。一历来提起《公羊》的述作,大都信奉戴宏的说法。唐徐彦《公羊疏》引《戴宏序》说:

  • 标签: 董仲舒 公羊传 春秋 司马迁 战国时代 齐学
  • 简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其中包含了高校间的德育竞争。本文首先在高校竞争的现实大环境下,将生态竞争思想引入高校德育,提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理论;然后,通过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评价模型,分别从静态、动态和态势的角度设计了三层、三维和三元结构评价模型,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各要素之间的运行机制进行剖析,为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评价高校德育生态竞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 标签: 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 生态竞争力 评价模型
  • 简介:“性善”义是熊十构建其形而上哲学体系的思想体现。首先,熊十分别从仁体、心体、性体三个层面来阐述本体之“性”。然后,熊十在体用关系上言“性善”,性是从体上来说,善是性体的发用和权说;这种善用也体现在儒家道德价值论上。最后,熊十在体上言“性善”,在本体层面上用遮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无善无恶”义;用表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净”义。

  • 标签: 仁体 心体 性体 性善
  • 简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和“图几法”感兴趣。康德在感性与知性的交接处,提出了“先验的想象”来使两者的结合乃至两者本身得以可能。这种想象力能够构造出介于感性杂多与概念认定之间的“象”,而此类象中的大象就是原本的时间。出自此原时间的“图几”让概念能够与感性连接,从而在现象世界中实现出自己的知性客观性。

  • 标签: 时间意识 想象力 《纯粹理性批判》 记忆 历时 先验演绎
  • 简介:东汉时期,以经注律之风大兴,经学开始渗透入法学领域,法学受到经学极大的影响。同时,亦有以律注经之现象发生并盛行。所谓以律注经,即援引汉代律令制度来解释儒家经书大义,何休即其代表人物之一,而其所注《公羊》则为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性作品。实际上,汉代社会历来经律并重并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以经注律与以律注经是二而一、一而三的,两者分别推动了法律儒家化与经义法律化的进程,并共同促进了经律融合。

  • 标签: 《春秋公羊传》 何休 以律注经 经律互注 法律儒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