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正>《管子》书中蕴藏着丰富的经济、政治、军事、哲学思想,涉及封建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但《管子》的管理理论还没引起人们充分注意。本文试图从“激励”——通俗地说,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一侧面,对《管子》的管理理论作一点初步探索。一、《管子》激励理论概述(一)基本前提《管子》谈激励,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令顺民心”。《管子》认为,“辟则惠,闭则颣”。(《乘马》,以下凡引《管子》,只注篇名)(颣:戾,悖逆)对人越是疏导,他就越

  • 标签: 激励理论 管子 管理理论 现实意义 基本前提 领导者
  • 简介:墨子以“天下莫若身之贵”阐释了生命存在的伦理之义,并从“生,刑与知之处”的知性统一的视角,表达了对人之为人的自在与自为的“生”之内涵的洞察与感悟。这种感悟既是人之为“生”的一种道德境界,也是对人的“生生之道”在伦理意义上的孜孜以求。墨子对“生”的追求强调在普遍意义上的德性之欲,故而以“兼爱”为机制,在“兼”的社会化过程中来表达对“众之生”的尊重。所以,“兼爱”是墨子实现“贵生”的伦理设计,“兼”体现了墨子对人生关系、社会关系应该如何的一种德性之约,确切地说,“兼爱”是实现“贵生”的社会道德要求,更是人何以“贵生”的一种伦理手段,此与当代社会的和谐建设有借鉴之功。

  • 标签: 墨子 兼爱 贵生 伦理机制
  • 简介: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分析哲学运动被称作“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精神风潮”。这场运动为哲学研究引入了“高度严格的标准”,它的主要特征在于“与理性精神和科学的结盟,并致力于推翻思辨的形而上学和消除哲学上的神秘性。在方法论上,它是与新的逻辑作为哲学洞见之来源相关联的,并且后来在哲学的语言转向之后与主要地和细致地关注语言及其用法相关联”。

  • 标签: 分析哲学 历史特征 运动 意义 当代西方哲学 理性精神
  • 简介:仅两万言的《论语》以其内容之丰富和深刻而为世人叹服,但它竟让人感到杂而不乱,究其因在于通篇贯穿着两条互为关联的逻辑主线:即如何修身和怎样治国。修身之本在于求仁,而至君子,治国之道在于“为政以德”,而至德治。修身为治国,即内圣为外王。可见,“为政以德”...

  • 标签: 为政以德 《论语》 理论价值 为政者 孔子 德治观
  • 简介:贫穷是历史现象和世界现象,是造成古今中外所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种种矛盾的症结.从经济史到经济思想史,民富理论及其实践是很多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战胜贫穷,致民富裕,也是当前中国的重要战略,其目标在共同富裕,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

  • 标签: 中国 民富思想 共同富裕 贫穷 社会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 简介:儒家思想产生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旧的奴隶制帝国趋于分崩离析,战争频繁,社会处于大动荡中,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面对这样的社会和人生的现实,儒家积极'参与'社会的变化,采取'入世'态度.孔子的一生,始终是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的.面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状况,孔子奔走于各国之间,宣传'仁学',要各国国君以'仁'治天下.

  • 标签: 儒家 文艺思想 现实主义 审美意识
  • 简介:8月28~3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举办,主题是“哲学与现实”,尤其关注对贫穷现象的哲学探讨。参加本次研讨会的除了两院教师和博士生外,还邀请了《哲学研究》编辑部鉴传今、《学术研究》编辑部何蔚荣以及美国瓦萨学院(VassarCollege)哲学系布莱恩·诺登(BryanvanNorden)教授,共20余人,围绕“贫穷”的多个层面进行讨论。

  • 标签: 大学哲学 学术研讨会 《哲学研究》 《学术研究》 武汉大学 社会发展
  • 简介:文本的零散性使其表面上看来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易学史上所诠释出来的意义却丰富多彩,那么的这许多意义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意义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一)天地赋予以意义,这就是的天地意义;(二)符号(卦爻符号和文字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会产生意义,这就是的逻辑意义;(三)人类将自己的认识投射到上而形成的投射意义.的这三大意义及其来源有着中国式的独特学理,即使是专门研究文本意义的西方解释学对之亦不能完全加以解释.

  • 标签: 易经 天地 卦爻符号 解释学
  • 简介:<正>七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之谓中得。

  • 标签: 心术 精气 吕氏春秋 王念孙 马王堆汉墓帛书 郭沫若
  • 简介:以贤能治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儒家的政治理念。儒家对贤与能既作了不同定位,又关注其统一。较之政治领域中的体制、程序,贤能更多地与人的内在品格、能力相关联。与此相联系,肯定贤能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对于避免仅仅将政治的运作限定于体制、程序等形式的层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贤能作为个体性的品格和能力,其作用本身无法完全与体制、规范、程序等相分离,贤能者本身之进入政治实践的领域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趋向的限定,也需要体制、程序等层面的担保。由此,实践主体层面的贤能与政治体制层面的程序系统并非彼此相斥。

  • 标签: 政治理念 意义 程序系统 政治体制 政治实践 政治领域
  • 简介:世界经济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服务经济的特点,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为中心逐步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大力发展服务特别是生产型服务,加快服务的国际化进程,是推动江苏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对江苏服务国际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与比较,并探讨了制约江苏服务国际化的因素,继而提出推进江苏服务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 标签: 江苏 服务业 服务贸易 国际化
  • 简介:2001年1月9日,社科院哲学所著名学者叶秀山先生为该所部分研究人员做了一场题为“我与哲学’’的报告。除了谈自己的治学经验外,叶先生着重讨论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德法哲学在存在、感性、时间和空间等一些基本问题上的推进工作。

  • 标签: 先生 近现代 治学经验 研究人员 学术报告 西方哲学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出现的一大学术景观,就是“中”“西”“马”这三大思想学术传统的对话。时至今日,各方学者都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且已产生积极的效果。在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及其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合理分化和开放的表现,又是它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已跨人现代性大门,尚未完成的社会转型也将由于“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相互转化这一新的时代趋势,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并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使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人类文明秩序的重构高度地关联起来。为了顺应并实现这一客观要求,我们就要大力开发和调动各种思想学术资源,特别是促进“中”“西”“马”这三大学术传统的交流对话,在理论上推陈出新。这里要辨析和解答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中”“西”“马”的对话何以可能?

  • 标签: 交流对话 “马” “西” “中” 现实要求 未来前景
  • 简介:韦伯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想的组织模型,其应用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随着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向,现实中的官僚制呈现出许多的不足与缺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摒弃官僚制呼声的高涨,使韦伯理性官僚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对我国现实官僚体系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性官僚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此,理性官僚制应成为现代中国官僚组织转型的目标导向。

  • 标签: 韦伯 理性官僚制 理想类型 理性 官僚体系
  • 简介:儒教是教说的理论意义,归结到一点,就是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还历史以真实。而正确认识历史文化,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前提。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教研 历史文化 新文化
  • 简介:从认识论角度看,“模型”是对客观存在的“原型”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的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将某一认识阶段的“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论,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在以直觉为主的形象和图像模型建构中,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建构中,直觉的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 简介: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行政行为的必要条件.本文试图对财产申报制度的社会政治基础进行分析,说明在我国行政现代化过程中建立财产申报制度的必要性,进而阐述在我国建立财产申报制度的现实性缺陷,最后提出建立适应行政现代化的财产申报制度的途径.

  • 标签: 公务员 财产申报制度 现实性监督 社会信用机制 监督机制 执行机制
  • 简介:先秦人性学说的文化意义刘梦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先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人性学说甚为繁盛。除了孟子的“性善说”和苟子的“性恶说”外,据史料记载,又有用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也持相近的人性看法;战国著名学者杨朱、墨子...

  • 标签: 人性学说 吉凶由人 文化意义 孟子 《左传》 性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