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动与行同义。《周易·系辞》上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中有“天”,有“终则有始”、“消息盈虚”、“反复其道”等特点。“利涉大川”属于“天”。行动合于天时,故日“时行”。动而合于天道,故日“中行”。又有“志行”与“独行”,守道不回之义。“果”指勇决。“上行”指遵循天理。另外,还有“说”与“安”,皆与“吉”同义。

  • 标签: 周易 阴阳 规律
  • 简介:“五学说”是一套对宇宙构成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予以探讨的学说体系,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宇宙共时层面的剖析,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的核心,自然界的万物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二是对宇宙历时层面的剖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朝代的嬗替等都可用五相克、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正是这两个层面的思维模式启迪了《洪范》的诠释著作——《洪范五传》,使之把帝王五事、灾异现象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配,并用五相生相克的理论解读灾异之变发生的原因,从而开创了经学史上用“五灾异”之说解释儒家经典的先河。

  • 标签: 五行学说 洪范 洪范五行传 灾异
  • 简介:本文乃就《易经》及《易传》中的“”字,分别探究其用法、涵义,结果发现“”字在《易经》卦爻辞中的意义,大致是以道路、行走为核心,引申出行为、行动、施行等意义。而到了《易传》的“”字则不仅进而引申有德行、运行、流行及抽象的道路等义,且出现“天”、“志行”、“上行”等语词,而触及了天道、阴阳关系、事理顺逆等抽象的思维,等于向形上学再跨出了一步。由此可以证明《易传》对于《易经》的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故唯有将经传比合而观,探究二者内在的关系,才能切实掌握从《易经》到《易传》之发展、演变脉络。

  • 标签: 周易 中行 志行 上行
  • 简介:汉代阴阳五灾异说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刘向《洪范五传论》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件和环节,对《洪范五传论》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解决两汉思想史研究中的诸多疑问,弥补儒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 标签: 刘向 天人感应 阴阳 五行 洪范
  • 简介:思孟五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而且以汉代五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的个中昧。与“聪明”相联的“皇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思孟五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 标签: “五行” “聖”德 天道观 道德形上学 汉代 思孟
  • 简介:对董仲舒只讲阴阳不讲五、而《春秋繁露》大讲五,所以《春秋繁露》并非董仲舒所作,至少《春秋繁露》中的“五诸篇”有问题的说法在哲学上和逻辑上进行了辩论,认为在讨论《春秋繁露》的文献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以思想理路论真伪,以逻辑推断代替文本考证的倾向.单纯的文献考证也存在自己的问题.

  • 标签: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五行 阴阳 伪篇 真篇
  • 简介:筒帛《五》提出心是耳、目、鼻、口、手、足等身体器官的主宰,见知贤人时心有所动,则颜色莫敢不有所动,强调面对君子道和贤人时需要“色然”,否则便是不聪不圣和不明不智。《五》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涵,为揭示《论语》“贤贤易色”的语义提供了根据,故该句应解为“尊尚贤人,改易颜色”。

  • 标签: 《五行》 色然《论语》 贤贤易色
  • 简介:本文以郭店楚简篇与帛书篇的文和文相互对勘,对其尚未解决的7个疑难问题进行了系统考释,得出了崭新的结论,对于读通简、帛篇,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具有基础研究意义.

  • 标签: 楚简 《五行》 儒家 哲学思想 校释 帛书
  • 简介:《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 标签: 孟子 人恒过 思诚 脱简
  • 简介:根据篇的内容和结构,可将全文分为个部分、二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五"的命题;第二部分围绕着善、德,智、圣及相互关系立论并展开,进而引申出"慎独"和"金声而玉振"之说;第部分围绕德、仁、义、礼及相互关系立论、解说、引申,重点在以德、圣为代表的"五之所和"上.个部分不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其中可能还有"经"与"解"之别.

  • 标签: 楚简 帛书 《五行》 篇章结构 “经” “解”
  • 简介:<正>一、超切主义的哲学:《易经》哲学的特质1何谓《易经》哲学?《易经》哲学的义理归趣何在?《易经》哲学,顾名思义,乃是本于《易经》的哲学。《易经》又名《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但蕴含在此书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卦辞和爻辞)和传(包括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两部中的哲学义理却是宏深奥衍,罕有其匹的。卜筮原是先民籍以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种统合直觉与理解于一炉的生命道术。《易经》哲学正是环绕着卜筮的生命道术而发展出来的宇宙观、人生观。从纯粹的哲学立场来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场有哲学,也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归结于生命与场有的超切互摄之道的“超切主义哲学”。所谓场有乃“权能场有”之省。“权能场有哲学”乃是一种以依体验为出发点,为理论根据

  • 标签: 权能 哲学立场 文明人 易经 体验 生命活动
  • 简介:孟子力主“仁义内在”说。《五》说文用这一思想对经文大加阐发。说文继承孟子扩充仁义端绪的思想,发挥了经文“进”、“遂”等概念。受孟子影响,说文也为外在的具体善行在心里确立了一个根源性的起点——仁义之端绪,并把仁义实现圆满的过程看作是从端绪出发,经由主体由内而外扩充而完成的过程。说文在孟子语焉不详的气论基础上提出了“仁气”、“义气”、“礼气”说,既合理解释了经文仁、义、礼的实现过程,又拓展了孟子仁、义、礼的根源性问题及其扩充问题。说文不提圣气、智气,是因为圣、智在经文中有独特的地位,且包含了气的内蕴。

  • 标签: 孟子 《五行》说文 仁义观
  • 简介:对于八卦与五两种理论体系结合的根据,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两种理论各自的特点,依据有关的史料,“象”和“四方四季”可能是导致八卦与五结合的两个原因。不能简单地用阴阳的概念代表八卦,阴阳是五和八卦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八卦 五行 阴阳
  • 简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难”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 标签: 《易经》 不易 简易 变易 翻译
  • 简介:义利之辨,既为儒家的传统论题,在现代的意义世界里,也能转出它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论语时代发轫的这一命题,与墨学的对峙与交通,经过董仲舒、程朱一系的补充或补订,兀然在有宋一代朗现出新的气象。水心环绕此命题所下的补正工夫,即是其中的一案。《水心别集》卷说“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到了水心晚年来了个大的转换,一方面仍是义利并举,另方面则是利先义后,谓之“成利致义”。比照横渠、朱子用“心”来统贯“性”“情”二观念,水心在“义”与“害”的链接间,寻到了一个大写的“利”字:利,既可以是“义”,也可以是“害”,犹一剑双刃,较之“心统性情”,它是“利统义害”。故,就结果言,水心说坦荡地展臂拥抱墨学,却恰好造成对先秦儒义本学统的彰显,与小程子辨明兼别、融通儒墨的理一分殊说,有不二之妙。

  • 标签: 道德与功利 义利之辨 德性论 一体两面
  • 简介:<正>一《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句中的“易”字大多释为“改变”。朱熹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杨伯峻《论语译注》云:“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简慢的意义。”并把“易色”译为“不重容貌”。私以为欠妥。“贤贤易色”中的前一个“贤”用作动词,“爱好”之义。后一个“贤”是指“贤人”,“贤

  • 标签: 论语 杨伯峻 贤人 朱熹 王念孙 孔子
  • 简介:<正>所谓《易》,即《周礼·太卜》最先揭举的《连山》、《归藏》、《周易》。这里所说的《周易》,就是今本《周易》中的《易经》部分。《易》名义乃千古聚讼疑案,历代学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直接影响着人们从本源的角度对易事易理的理解和认识。阐明《易》名义,是弘扬易学精蕴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就此问题探理如下。

  • 标签: 周易 归藏 周代 坤乾 渊源关系 周礼
  • 简介:“礼”、“义”、“廉”、“耻”为国家的“四”,《管子》曰:“国有四,一绝则倾,二绝则危,绝则覆,四绝则灭。”可见“礼”、“义”、“廉”、“耻”犹如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果有一根断裂,就会危及国家的安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我们要借鉴“守国之道,在饰四”的治国之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的合理因素,加强道德建设,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富强。

  • 标签: 《管子》 四维 启示
  • 简介: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提出“四不张,国乃灭亡”治道思想的是《管子》。历代学者对其持肯定态度,但柳宗元却是例外。他以《管子》释义四有误、“廉与耻,义之小节”“不得与义抗而为”为由,论证四论的提法不确切,进而得出“四者非管子之言”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学究式裁断。

  • 标签: 《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