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在库恩“范式”理论的发展中,“类比”对于塑形知识范式的基本作用被越来越多地强调。与此相应,亚里士多德亦将“类比”作为认识得以形成和扩展的基本方法。正是凭借对“人间”领域中较熟悉事物的观察,亚里士多德才得以形成对“天”进行论说的概念基础。正因如此,亚式物理学中那些诸多不同于现代物理学的特质,似都可以通过这种独特的类比模式得到说明。

  • 标签: 范式 类比 运动 原因 人间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的。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的神性之“”宣告自己的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的“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的对立。西方哲学是“”的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的“相”论。评论这类哲学的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的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的哲学性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的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
  • 简介: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再到后现代哲学的过渡,就身体问题而言,存在着由机械的身体到身心统一的灵化身体再到物质性欲望身体的演化;就语言而言,存在着由透明的理想语言向半透明的生活语言再向完全不透明的自足语言的变迁;而就他者而言,存在的是从否定他性到相对他性再到绝对他性的过渡。这些或者渐进或者突变的趋势在扩大“主体”外延和广度的同时,逐步掏空了近代“主体”的内涵和深度,导致了主体形而上学的最终解体。

  • 标签: 主体形而上学 法国 哲学 身体 语言 他者
  • 简介:哲人的多种面相是其政治哲学之所以复杂的深层原因,该文以孔子与《论语》中四类人的关系为线索,通过分析孔子对四类人的看法以及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定位,旨在呈现孔子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多重面相,并由此进而把握孔子式哲人与政治的关系。

  • 标签: 哲人 孔子 政治哲学
  • 简介: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 标签: 家族相似 本质主义 语境 虚无主义
  • 简介:文章从翻译的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和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从对等词的选择和思想的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的有机组成和延续。

  • 标签: 翻译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 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