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广义地说,凡是以纪实审美方式客观地反映某事物的电视节目,都可以称之为电视纪录片。这里说的电视纪录片,是指从电视专题片电视文艺的交融发展中,新生成的一种纯属电视文化的新型综合艺术已不同于其他电视文艺的纯虚构,尽管它的结构形式

  • 标签: 电视纪录片 双重审美属性 第一现实 第二现实 审美价值 艺术表现
  • 简介:在当下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中,“物象化”和“物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说明其真实含义,对“物象”和“”的探讨十分必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语境,“物象”在财产关系中“人格”相对应;虽然“”本身有不同层次的用法,但从根本上延续了理论划界的作用。然而,从本文证据和逻辑分析出发,无论是“物象化”还是“物化”都尚不足以构成对马克思哲学方法的科学界定。

  • 标签: 物象 私有财产 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鲍德里亚的objet概念是贯穿鲍德里亚一生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在其早期和晚期发生了极大变化,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中文词来翻译这个词。因此,在面对鲍德里亚的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仔细地辨析。可以看到,鲍德里亚的objet既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承袭而来的相对于主体(subjet)的对象一的概念,也是他自己提出的符号一的概念,更为基础的是,所有这些对objet的描述都是基于价值的架构,即价值一。而这种价值一会在不稳定、不对称的象征交换中走向临界点,最终变成纯粹的objets的体系。

  • 标签: 鲍德里亚 OBJET 辨析
  • 简介:《名实论》中,公孙龙以""和"实"为阐述其思想的初始概念,强调对"具体可感之的实"的认知和推断必须满足"位其所位"的要求。这一"名实论"和庄子、荀子及墨家学派的皆有不同,具有非常独特的哲学意蕴。

  • 标签: 《名实论》
  • 简介: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的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 标签: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
  • 简介:十九世纪初,施莱尔马赫的柏拉图研究开启了西方柏拉图研究的一代新风,影响备及二十世纪;一个半世纪以后,施特劳斯的柏拉图研究也开启了西方柏拉图研究的一代新风,其影响之深远,现在还难以估量。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施特劳斯如何看待施莱尔马赫的柏拉图研究。通过析读施特劳斯的一篇早年未刊文章《显白的教诲》中论及施莱尔马赫的小节,本文力图把握施特劳斯对学人道德的看法。

  • 标签: 施莱尔马赫 施特劳斯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 简介: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中诞生的两种不同思想。儒家思想以伦理为核心,强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基督教思想以超越的神学为基础,从神人关系出发,把“神人合一”作为其最高境界,伦理道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

  • 标签: 儒家伦理 基督教伦理 天人关系 伦理范式 政治伦理 宗教伦理
  • 简介:企业营销行为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以构造和保持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对相关的营销方案进行计划、执行和调控的过程。其中既充满大量的营销技术问题,也包含着为人们所日益关注的伦理道德问题。探讨其中的伦理意蕴,相信对时下的企业营销管理不无裨益。

  • 标签: 企业营销行为 伦理道德 价值取向 伦理判断 企业经营
  • 简介:自然课程梅洛-庞蒂对本体论突破所做的修正相符合,因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把对自然的追问深植于知觉现象学之后的思想运动中。在他看来,知觉现象学所通向的对语言表达的分析展现了意义作为建制(institution)的定义,梅洛一庞蒂将它理解为使表达自得(appropriationexpressive)的开放系列肇始的东西。正是这种建制理论使对被感知事物的分析转向自然反思的方向:被感知事物是区别于被制定的事物(l'institue)的自然事物。自然是“非构造的,非制定的”,因此是表达的源泉。本文认为以下四个命题可以用来概括自然哲学:(1)“全体并不比部分更不真实”;(2)存在一种否定的实在,因此在存在和虚无之间不存在二择一;(3)自然事件并不具有惟一的时空定域;(4)只有作为发生性的普遍性。

  • 标签: 知觉 表达 本体论 自然
  • 简介:本文针对国内一些学者常把道德感情理论情感主义统称为情感主义的现状,通过分析道德感情理论情感主义的名称、内容和旨趣,指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异及其现代性意义。道德感情理论试图把道德的普遍性建立在人类共同的感情上,代表着启蒙时期人们重建普遍性道德的努力;情感主义把道德等同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实际上是放弃了道德的普遍性。从道德感情理论到情感主义,反映了道德哲学在现代性过程中的演化困境。

  • 标签: 道德感情理论 情感主义 现代性
  • 简介: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论实在论》中,对狄尔泰关于"实在性"的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的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对属于人的意识经验的非直接的"反阻经验"的专注,舍勒把对实在性的讨论推进到存在论的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的直接的"反阻经验"。作为对来自生命中心的冲动的反阻,"直接的反阻经验"是"实在"(Realsein)的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的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的存在领域的实在,是人的全部经验的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的这一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的对象性的在手经验的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 标签: 实在 反阻 感觉 生命
  • 简介:本文讨论了共同体民主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现代的民主国家要求人民形成关系密切的政治共同体,分享强烈的集体认同。但这种集体认同容易使人排斥那些不能或无法轻易融入这种认同的人。可是,排斥不仅在道德上值得谴责,也违背了人民主权的合法性观念。为了走出这一困境,人们往往对“政治认同”进行重新定义,民族主义、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作者分析了上述方案的不足,并提出,没有哪种方案可以替代营造“共享认同的空间”方案。这意味着,那些想要或必须生活在同一政体下的不同个人和群体,必须针对一个能共同接受的甚至是妥协性的政治认同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 标签: 共同体 民主 认同
  • 简介:<正>领导者也就是决策者,领导工作的最高责任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领导者要想做到准确、科学地作出决策,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而要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又必须弄清领导决策的关系。本文从下面的四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标签: 现代领导者 科学决策 决策者 领导工作 领导艺术 决策科学化
  • 简介:哲学作为“思想的思想”之认识论定位,表明它具有强烈的反思性,亦构成了它的超验性。哲学反思超验思想的特质,由哲学之认识对象及其对象的本质关系所规定,亦由哲学之穷是究理的至上性思维使命中介性递进过程所规定。它们是哲学之谓的重要思想理据。

  • 标签: 哲学 反思 超验 机理
  • 简介:这是一篇思想随笔,我们节选出上下两篇。在自问自答、玲珑剔透的语言中,作者带我们游历了一次思想故国,中国的,西方的,是的,但他要告诉我们的:在欧亚大陆两端起源的思想王国也是我们共同的。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重读思想史的新路径,颠覆了两大文化板块静态对立的线性认知模式。法国汉学家、哲学家F.于连是文化对立模式的典型代表,作者因此将他的各种公设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 标签: 翻译思想 相似 思想随笔 欧亚大陆 认知模式 文化板块
  • 简介:政治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初步义务;政治义务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广泛适用性和有限性的道德要求;政治义务问题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认为政治义务是伪问题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 标签: 政治义务 道德义务 初步义务 政治义务问题
  • 简介: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大众民主(人民民主)的建设目标,并对于这种民主建设的逻辑、次序和策略等相关问题做出了努力的探索。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的边区民主建设是中国本土的一次民主操练,对于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关系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民主建设 延安时期
  • 简介:<正>道德作为精神文明的内在要素,肩负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纵观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无不留下了道德对社会特殊调节的印记。一方面,每一社会都需要通过道德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社会和个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人们按照一定的

  • 标签: 科学文化 相互关系 重要使命 人与人 主体 道德选择
  • 简介:意见收敛定理是主观主义概率论的一条重要定理,它表明随着证据的增加,验前概率的主观性将被验后概率的客观性所代替。意见收敛定理被看作主观概率的动态合理性原则,因而被用来解决休谟问题,即归纳合理性问题。然而,哈金有说服力地表明,意见收敛定理证明的是条件概率Pr(h/e)的收敛,而不是验后概率Pre(h)的收敛。主观主义概率论暗中接受的一个等式是:Pre(h)=Pr(h/e),通常称之为“条件化规则”。这样,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变成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合理性原则,即“最少初始概率原则”,将它同“局部合理性”观念结合起来便可为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加以辩护。

  • 标签: 意见收敛定理 主观主义概率论 休谟问题 条件化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