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正义”和“仁义”在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那里分别构成了优秀政治社会秩序的基本原理,同时也被看作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应培养的他人相关的总体德性或伦理德性整体.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两位哲学家都把城邦政治的首要功能限定于主要促进每个体伦理德性的实现或发展以及优秀公民人格的培养,因为这更多地涉及个人类存在者的本性和福祉.不过,在伦理德性的形成路径上,亚里士多德主张要由伦理德性之公民的、政治的向度推进到人性向度、道德向度,孟子则更倾向于种相反的培养程序.并且,者虽然都为哲学家或者圣贤在正义城邦或仁义之治发展中的恰当角色提供了两种选项,即政治顾问和伦理教师,但是,真正支撑着这两种角色的深层理由并不完全致.

  • 标签: 正义 仁义 政治向度 道德向度 哲学家
  • 简介:耿宁对唯识宗回忆观的批评很有道理,但他的现象学补充还未最终解决问题,还可以沿着他提及的两个方面——唯识宗对开悟经验和阿赖耶识的阐发——再做深度探索。转识成智的开悟没有消除时间经验,反而在某些方面突出了它。而阿赖耶识而非第六识作为回忆的最终依据,其“能藏”性就在于它在刹那生灭中还具有的保持能力。它与胡塞尔揭示的内时间意识之流有些可比之处。它们都是流性的,在根本的转变中具有非实体的连续;它们对于双方都是终极的发生源头,使得熏习或习性可能。胡塞尔的时晕说似乎可以补足唯识刹那生灭说中个缺口,而唯识对阿识流性的贯彻始终和对我执的深刻批评,也可以反衬胡塞尔先验主体说的未化之处。

  • 标签: 自证分 阿赖耶识 能藏 刹那生灭 一类相续 内时间流的晕结构
  • 简介:“人是符号动物”,这是卡西尔在其哲学人类学著作《人论》中对“人是什么?”这问题做出的回答。然而,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声称他回答了这问题?带着这问题,本文将卡西尔的人类学命题回溯到了他的符号形式哲学,并认为后者中的“世界理解”概念是理解整个卡西尔哲学的关键。不仅如此,这概念还可回溯到康德关于“学院概念”和“世界概念”的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人是什么?”这问题。通过对这康德问题以及卡西尔的回答的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卡西尔哲学中实践维度的缺失,他并没有回答康德意义上的“人是什么?”这问题。

  • 标签: 卡西尔 “人是什么” 符号形式 世界理解 康德 世界概念
  • 简介: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者对等的不可能性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的可操作性的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者关系的可能性.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的并置带来的不是黏连性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Utopia在词语层面和概念层面均发生了断裂,但在断裂中需要寻求同的基础,以便乌托邦能在理论上完满自足.完型了的乌托邦逐渐靠向其周围迅速集结而成的既有汉语概念,通过既有概念的规定限制最终融入到汉语概念世界中.

  • 标签: 乌托邦 UTOPIA 跨语际实践 概念
  • 简介: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还原的物理主义。方面,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方面,还原的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的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的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元论的某种回归。

  • 标签: 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二元论 “中文屋”论证 图林机
  • 简介:白沙心学是宋明儒学史上的重要环节.从白沙门人的数量、地理分布、举业职业情况、传播白沙心学的方式、传播动力以及学派的组织化程度等角度,可以管窥白沙门人传播白沙心学的基本情况.

  • 标签: 白沙门人 白沙心学 传播
  • 简介:儒学是积极人世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儒学都是在回应那个时代的问题,从而在观念上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形态。然而,方面,现有的儒学史的叙述,例如所谓“宋明理学”研究,往往脱离了儒学的历史时代性质,成为种纯粹的概念游戏,遮蔽了儒学的时代特征真相,有鉴于此,我们提出“重写儒学史”问题;另方面,当代儒学面临着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等问题,需要建构儒学的现代化的学术形态,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这是“续写儒学史”,即是另种意义上的“重写儒学史”。

  • 标签: 儒学 重写儒学史 儒学现代化版本
  • 简介:王阳明释经是在“口传”、“面授”之下,指点不同弟子时所实施的治疗行为。在解释《中庸》首章的五个案例中,王阳明因不同弟子资性、问难之深浅,释经方法殊为不同,言说方式随时变易,呈现出“以心解经”所“建构”的强烈自由风格的释经学。王阳明释经具有释经内涵方面的宇宙论伦理维度、释经方法的多变性、立言方面的开放性、治病救人的时效性之优点,但由此可能导致荒废经典、误解经典、跨文本误释、学派分裂之弊端。而欲想领会阳明释经学之真谛,则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身心修练。

  • 标签: 王阳明 《中庸》首章 释经方法
  • 简介:在1907年的“事物讲座”中,胡塞尔第次较大篇幅地使用和分析动感概念。经过现象学还原,事物感知分析呈现个根本性难题,即如何由诸侧面的显现序列构造意识显现相关项上的空间性显现流形,胡塞尔引入动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胡塞尔考察事物感知问题的思路历程,以及从其思想逻辑上探明动感感知的透视性的根本性关联,成为探察胡塞尔整个意识现象学分析的核心问题之。本文试图围绕胡塞尔通过动感所要解决感知现象学中的空间性构造难题来阐明感知的透视性动感的关联,借此表明动感的现象学意涵,分析动感概念的提出对于胡塞尔感知现象学的重要意义。

  • 标签: 透视性 事物感知 空间构造 动感
  • 简介:从1947年到1950年,基于促推现实(土改生产)工作纠偏及实现党的意识形态主张国家化,中国共产党对新闻工作持续进行特定方向的整顿,使各地各级新闻工作的信息来源、口径准入、素材加工和用语范式均统于中央意志,以此确保党对新闻(宣传)导向的定向发引.回顾这段历史,说明在现时推进新闻事业改革的过程中,仍应牢固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绝对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方式.

  • 标签: 中共中央 新闻纪律 意志 规范 导向
  • 简介:方东美指出:具有道家精神的中国文化讲究“和”,道家的和谐精神通过“有”“无”双回运行体现,并对儒家和佛教的和谐文化思想产生积极影响;西方文化重视“分”,这种价值观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说,形成于中世纪的神人“恶性分法”,发展于近代的知、情分离价值观实践。

  • 标签: 方东美 道家精神
  • 简介:在《算术基础》中,弗雷格追溯了数学表达式之不变的逻辑基础的同时,清理了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的心理主义。但心理主义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在蒯因那里得到复兴,而且蒯因还基于自然主义的心理主义,否定了弗雷格对数学基础的探寻。本文试图借由解读弗雷格和蒯因的文本,展示数学哲学中的基础主义心理主义之争,并借由弗雷格的文本对蒯因的心理主义做出回应。

  • 标签: 基础主义 心理主义 分析性 整体论
  • 简介: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伦理之内在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的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英国 印度 破坏 重建 双重使命
  • 简介:伊安·巴伯认为科学和哲学为伦理学提供了重要基础。方面,虽然科学不能为推导出伦理原则提供个自给自足的基础,但科学对伦理学有着重要贡献;另方面,哲学中的功利主义原则及公正、自由等概念,使我们能够澄清评价选择的伦理原则。

  • 标签: 科学内在价值 进化论 功利主义 公正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