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张全景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三线建设是1964年由毛泽东和党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改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布局。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二是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繁荣。

  • 标签: 三线建设 毛泽东 西部地区经济 社会主义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建设
  • 简介:列菲尔是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而且针对20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系统而详细地分析了城市与空间问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现代性通过"空间的生产"对社会的城市化改造和日常生活的殖民,其指认独特,见地深刻,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幸存的秘密大有启发。

  • 标签: 城市现代性 空间的生产 列菲伏尔
  • 简介:<正>西蒙娜·德·波娃在其代表性著作——《第二性》中通过对"他者"概念的分析,明晰了"他者"的哲学内涵及其特征,即"女人是他者"表明了在两性关系中女性作为"他者"的客体性、被动性否定性和消极性的意义,揭示了"他者"的实体化特征,女性的历史从而成为"他者"的历史——在父权制文化中必然被排斥和拒之于门外的人的历史,因此也就阐明了女人作为他者是一个被异化了的人。那么,本文力图阐释波娃对女性被异化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比较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理

  • 标签: 异化现象 他者 存在主义 女性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异化劳动
  • 简介:列斐尔引入“节奏分析”,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以节奏概念为中介,分析了日常生活的节奏化组织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规训、媒体和资本三个方面阐释了社会时间的生产,揭示了现代日常生活日益被模塑为单调乏味的线性重复的深层机理。

  • 标签: 节奏分析 日常生活 列斐伏尔
  • 简介: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政治经济地理要素去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战略策略,正确地为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特点的内外政策,由此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政治地理思想,并成为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认真研究毛泽东的政治地理思想,特别是他关于"三线"建设和西部开发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吸取"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搞好西部大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三线”建设 中国 抓住机遇 经验教训 区域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
  • 简介:列斐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人物,国家问题曾是他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列斐尔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种连贯的和完全的国家学说体系。虽然国家问题是马克思经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且已确定了方向,但是马克思生前并未能使国家问题理论化和系统化。列斐尔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就旨在于制定一种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四卷本的著作《论国家》就是他在这一方面的一个尝试。

  • 标签: 国家理论 列斐伏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国家问题 原型
  • 简介:兹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具有浓厚的乌托邦思想。他不仅继承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经济批判维度,而且创新了科技观的生态批判维度,提出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并从政治生态学视角将科学技术分为'集权式'技术和'分散型'技术,指出科技异化、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兹的这些生态科技观具有理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技术乌托邦'情结,但无疑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启迪。

  • 标签: 高兹 生态社会主义 技术乌托邦
  • 简介:徐碧辉的《实践中的美学》系统总结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它以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古代美学为参照,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经验、学术个性和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以学术史总结为基础,此著又提出一套由审美基础论、审美感性论、审美把握论和审美文化论四部分组成的、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本著史论结合,既有个性化理论创见,又能体现平实、包容的健康学风。

  • 标签: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学术史总结 个性化理论建构 平实 包容的学风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是在起伏的阶级斗争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体系。1840年,恩格斯在《唯理论和虔诚主义》中最早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概念。此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斗争和实践斗争中,统一战线思想从萌芽逐步走向了成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统一战线思想成熟的标志。统一战线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中间阶级指明了政治方向,初步认识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统一战线思想 形成历程 历史意义
  • 简介: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经历了四年多时间,才逐步形成,其本质是群众路线,其精髓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初步形成的代表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是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理论贡献
  • 简介: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如何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一些符合西南实际的工作思路和理论认识。主要包括:统一战线是克服西南工作困难的三个法宝之一;只做工农群众的工作解决不了全部问题;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形式;统一战线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事;统战工作一直要做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等。这些思考和认识涉及到为什么要搞好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是谁、主要方式是什么、由谁来做和做多久这五个问题。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思路,为西南地区和全国中心工作的完成减少了困难,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法态度,是新时期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来源之一。

  • 标签: 邓小平 统一战线 工作思路
  • 简介:美学理论在列斐尔的思想体系中,既起到了承接其各个时期思想理论的作用,又构成了列斐尔日常生活解放性乌托邦思想的重要环节。列斐尔的美学研究,起到了引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列斐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日常生活和身体研究两种研究路向,号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和革命意义进行探索,扭转了文艺理论对日常生活、身体感官经验的偏见和蔑视。但国内外学界对其美学思想的解读尚有待深入,对美学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定位与评价尚待研究。

  • 标签: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 美学
  • 简介:列斐尔美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他把审美理想贯注在日常生活中,把消除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还把审美作为现代性批判的武器、作为抵制现代性消极作用的解毒良药,力图借助于审美、感性回归、节日和狂欢来超越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

  • 标签: 审美 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建党以来,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举得了丰硕的成就。总结90年来的意识形态建设历程可以发现,我党意识形态始终坚持"势位"建设,既重视意识形态内容上的势能和高位阶,也重视意识形态在党的生死存亡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以及普世价值泛起、社会阶层分化的全新挑战,为此必须秉承长期以来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主动应对挑战,确保我党意识形态始终处于"势位"。

  • 标签: 意识形态 “高势位”建设 经验 挑战
  • 简介: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有力武器.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并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的转移,创造性地对统一战线理论作了多方面的阐述,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统战理论.邓小平统战理论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 标签: 统一战线理论 江泽民同志 统一战线思想 继承和发展 统战理论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