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农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后发优势,其发展状况是决定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的关键因素。基于唯物主义史观审视,我国农村发展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具有重要性:发展农村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认识,也符合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过程。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农村还存在很多问题,“十三五”时期,农村发展面临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要准确定位农村在我国经济拉动中的战略意义:在改变我国消费力不足方面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凸显;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战略地;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好生态的重要依托;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后发驱动力。

  • 标签: 新时期 全面建成小康 “五大发展理念” 农村定位思路
  • 简介:传统时代的生产空间主要在耕地上,而现代社会则集中在诸如工厂一类的职业化场所。这一空间上的变化使得职业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开来,同时,使得人们具有丰富意义的生产活动转变成为一种功能化、非人格化的"职业操作"。市场经济不仅创造了高度职业化、操作化的职位,而且还创造了能够满足职位操作要求的劳动者。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力的商品化,即出售自己的职业操作,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工资。生存此时不再具有耕地所保证的空间,而是成为一种与庞大的社会服务系统、市场体系之间的交换过程。

  • 标签: 职位 空间 操作 主体性
  • 简介:本文探讨了全球化、空间与战争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全球化意味着空间障碍的不断被克服,而战争是克服空间障碍的主要形式。

  • 标签: 全球化 空间 战争
  • 简介:“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离不开对“新时代”的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古往今来的时间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空间判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视野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指向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标签: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定位
  • 简介:王振民在《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l期撰文认为,如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克尔是毛泽东话语中的显性存在的话,那么60年代以前海克尔只是毛泽东话语体系中的隐I生逻辑或影子。从现有文本来看,海克尔及其著作在60年代之前毛泽东的文本中确实无迹可寻,好像消失了。但是,海克尔在60年代以前毛泽东话语体系是以不在场的形式在场的,而不是绝对的阙如。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构建遭遇海克尔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海克尔对进化论的发展和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第二,新文化运动的许多领袖人物,如鲁迅、陈独秀、刘文典等人,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话语空间 海克尔 《中共党史研究》 60年代 话语体系
  • 简介: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一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其实,马克思晚年所做的这些看似简单的摘抄、批注和书写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追求。这些研究和探索并不像一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是马克思的非典型研究成果,更不是他成熟时期理论研究的中断或转移,而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这一思想主题的完善和发展。马克思在对他者理论的或批判或褒扬、或肯定或否定和摘记标注中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取向和立场观点,深化和完善了他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思想主题的研究。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的研读与摘记是其自觉地有意识地回应具体的实践问题与时代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和已有的资本主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研究素材、拓展研究思路的最新成果。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思想主题
  • 简介:西方自进入后现代思想发展阶段以来,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成为西方理论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大主潮,以文学、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乃至美学研究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其深刻影响,发生了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形成了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的谱系。相较而言,'空间转向(SpatialTurn)''空间批评(Spatialcriticism)'的命名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晚近西学思潮本有的文化语境,淡化了人文地理学(包括文化地理学)、批判人文地理学(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或称'新文化地理学')、无政府主义地理学对晚近西学思潮的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晚近西学思潮整体特征的遮蔽和对晚近西学思潮学术术语描述的失之偏颇。因此,有必要回到晚近西学思潮发生的文化语境,厘清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背景下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的谱系,以期对学界所使用的晚近西学思潮理论术语描述进行理论校正,使其更加精准、全面。同时,晚近西学思潮学术术语描述命名校正——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和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地理空间转向 地理空间批评 晚近西学思潮 批判人文地理学
  • 简介:本文讨论马克思和本雅明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和现代性的理论,并试图引进一条研究中国城市现代性及上海近代史的新路径。论文首先比较马克思和本雅明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的理论观点。本雅明把现代性看做是灾难的和破碎不全的,并提出要"赎回"被历史遗弃的物质文化来作为批判动力。本雅明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为一种"自然历史"(naturalhistory)——一个不断回归原始的野蛮和破坏的历史。本文提出运用本雅明的以上理论来研究上海近代史(晚清时期),主要是重构一个城市空间和物质文化的主观认知图景。该图景体现了一个"混合型"的现代性,包含了传统和现代,本土和殖民等不同因素。上海的殖民型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旧式村镇型的自然有机空间布局,生产出新的破碎而又流动的空间。这便是一个上海"新自然"(newnature)的历史,其中"自然循环"的旧传统被"赎回"来批判以发展为基调的现代性意识形态。

  • 标签: 上海近代史 城市空间 “混合型”的现代性
  • 简介: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大会的主题也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这是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新篇章。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变化这个中心环节,全面深入地领会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新定位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 简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空间美学研究普遍流露出浓厚的现象学情调,其具体的演绎路径呈现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内在结合。"空间转向"是一种取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本体论重构,以"地方"的再建构为中心,空间论者重塑了一种全新的激进文化地理学。

  • 标签: 空间转向 马克思 海德格尔 地方
  • 简介:“两个大局”是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部署。邓小平多次强调“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但分两步走,首先第一步“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第二步,“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 经济发展 共同富裕 对外开放 空间布局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生成与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壮大。它不仅回应与解构了以吉登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之境”的质疑,而且指出以技术、信息、设计等非物质性因素为特征的“空间经济”与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作为资本主义延续的新动力,有效地缓解与转化了经济危机。这不仅促使历史唯物主义发生了空间转向,而且使社会批判理论转向了“空间生产批判”,并指出空间资本化的内在悖论预示着晚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界限。可以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从根本上遵循了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并最终与马克思的解放政治目标一致,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自我丰富的体现。

  • 标签: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空间生产 空间经济 资本
  • 简介:新马克思主义批判视阈下的地理空间包含了诸多人化、意向性关系,其命运轨迹含蕴了从空间形塑、空间成长、空间异化到空间重构的内在演进逻辑。空间受到资本的控制并屈从于资本的逻辑,资本对利益的追逐直接塑造了资本主义城市化的空间面貌;剩余资本的第二循环、空间生产、弹性积累、时空压缩以及空间竞争等多种力量推动了空间成长;非对称交换关系下的资本全球化流动不断加剧空间结构关系的异化;资本霸权的新秩序侵占了空间主权秩序并引发一轮轮空间危机,空间重构是反对资本霸权的必经之路。

  • 标签: 新马克思主义 空间批判 空间命运
  • 简介:当时间性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模式展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之时,后现代的空间转向针对时间性的这种普遍性提出质问和挑战,从而引入空间性话语,对以往一切阻碍空间想象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清算与批判。列斐伏尔的空间解放的本体论和福柯的权力空间论,在开启后现代空间转向的同时,也遮蔽了其后来者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理性空间的解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 标签: 空间 列斐伏尔 福柯 鲍德里亚
  • 简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核心领导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迫切需要对自身功能重新定位,以适应和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新形势下实现政治领导功能、致富带动功能、民主建设功能、维稳倡新功能,真正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

  • 标签: 农村党建 功能定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简介: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宏观视角看,中国道路就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道路,就是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章从历史、理论、理念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位进行深入探讨,以利于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

  • 标签: 三个定位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阿尔都塞认为,通过文本的理论配置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空间的再叙述,再定义和再分类,从而将理论认识的立场和策略转化为一种阶级、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权力和利益的分析,最终再造社会空间。而政治拓扑学空间就是通过理论配置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阶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阿尔都塞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从这种社会结构中获得对自身的意识和关于资产阶级及其社会的认识,而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必然前提与合法性基础,也是通达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方法,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 标签: 阿尔都塞理论配置 政治拓扑学空间 马基雅维利 《共产党宣言》
  • 简介:如今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公共雕塑,到底是装饰了城市,从而成为城市个体情感记忆的诗意性空间联结和城市管理的审美治理性策略,还是作为城市的多余物,只是无端地占据我们的城市空间,直至让我们不快甚至窒息?本文将公共雕塑作为城市中的视觉政治与经济景观,运用空间政治批评的方法,努力呈现和折射城市雕塑背后隐蔽的复杂性运作机制及其与城市空间所构成的复杂性关系,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城市的公共雕塑的功用及其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性关系会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城市雕塑 视觉政治与经济 空间政治批评
  • 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批判继承,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设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在论述和谐社会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和空想社会主义“和谐制度”的异同,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地位,探讨了国家在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 标签: 小康社会 大同社会 和谐社会
  • 简介:<正>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是由于我们在这个方面的一些观点是存在问题的,而这些观点直到今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实践。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是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最典型的便是苏联的一些学者对普列汉诺夫的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就观点而言.最典型的则是斯大林,根据他的观点.人类历史变化迅疾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重新定位 重新评价 劳动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