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进一步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共识与力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由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主办、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承办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第22次年会于2015年7月26日至27日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召开。来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上

  • 标签: 中共南京市委 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梦 社会主义价值观 教育部社科司 毛泽东研究
  • 简介: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制定的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重大战略安排,展开了创建大别山解放区的工作。纵观大别山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邓小平以服务大局、敢于担当的品格,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正确决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总揽全局的眼光,制定切合实际的策略,确保了大别山解放区的创建和坚持,为中原乃至全国各大新解放区的土改运动提供了借鉴。邓小平的大局意识、政治智慧、领导能力、策略水平和人格魅力在这次土改运动中得以彰显,其超群的政治见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获得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充分肯定,一代伟人的政治家品质由此逐步走向成熟。

  • 标签: 邓小平 土改运动 政治家品质 大别山解放区
  • 简介:<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要改革,就必须解放思想,丢掉包袱,革除一切陈腐的观念和意识。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到初步实践的过程,现在又进入了一个其自身经济成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未被认识的真理和规律性东西。因此,需要人们解放思想,打破陈旧的条规,大胆地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这些规律,更好地建设中

  • 标签: 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由于继承了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遗产,赫勒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研究。文章重新审视和分析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恢复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个体向度”。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是在自由的意义上进行阐述的,由此,作者分析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和人类解放的实现条件。她认为,马克思的绝对的自由和人类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解放只有在个体的意义上,而且在民主的自由概念的引领下才能实现。

  • 标签: 赫勒 马克思 人类解放 个体解放 自由
  • 简介: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同时,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分析中国妇女问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李大钊用唯物史观分析妇女地位的演变及男女不平等的根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探索妇女解放的途径;提出了科学的婚恋家庭观;并且身体力行支持参与妇女运动

  • 标签: 李大钊 妇女解放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 简介: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解放的基本成果及其限度,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和体系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澄清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效地回应当代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的批判和质疑,本质性地突出马克思思想在当代政治哲学争论中的关键位置。

  • 标签: 现代解放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现代政治 后现代政治
  • 简介:本文是针对解放神学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而作的。本文通过剖析拉丁美洲解放神学采取左翼政治立场的原因,继而通过社会主义概念来理解解放神学究竟是什么,并结合对解放神学之社会主义选择批评的批评,来回答解放神学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最终就解放神学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 标签: 解放神学 左翼政治 拉丁美洲 社会主义选择
  • 简介:一个政党的纲领是一面旗帜。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世纪、新的征程中,指导我们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完成新时期各项任务的纲领性文件。“七一”讲话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再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历史画卷,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的历史结论;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函,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系

  • 标签: 八十年 共产党 党的纲领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光辉历程 加强和改进
  • 简介:一要不要破除两个“凡是”。“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从哲学上看阻碍思想解放的东西。莫过于“独断论”。“经学方法”、“本本主义”是独断论的思想土壤。

  • 标签: 解放思想 哲学 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 思想解放 本本主义
  • 简介: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并非一种诉诸外部标准的规范性分析,而是一种内在批判。它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一种特定社会秩序及其自我认识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指出后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改变社会的解放实践。这一理论相较于科学和哲学观点,更应被当作一种将描述、解释和规范性论述相结合的实践性理论,是批判理论传统中的典型范本,对当代批判理论仍然具有意义和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批判 解放 实践
  • 简介: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和陈云虽然不在一起共事,但却是他们革命历程中共同点较多的时期。他们都处在军事斗争第一线,这是邓小平和陈云少有的同时从事军事工作的时期。他们都在地方工作,邓小平从晋冀鲁豫中央局转战到中原局,后又到西南局并主政西南,而陈云除解放战争时期之外,其他时期基本在中央高层工作。这一时期他们都在党的建设、土地改革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可见,这是邓小平和陈云少有的都在地方工作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陈云主动请缨去南满,坚决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二人都表现出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 标签: 邓小平 陈云 解放战争时期
  • 简介:在马克思这里,人的解放是以"改变世界"的现实批判为基础的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劳动批判和哲学批判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和基础,是通过消解"神圣形象"以批判苦难现实,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政治批判则重在揭露现存的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以使人摆脱束缚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劳动批判直指"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以期使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哲学批判不仅要批判旧哲学,更要借此打碎禁锢人们头脑的重重"枷锁",并最终以"改变世界"的现实批判实现人的解放

  • 标签: 现实批判 改变世界 人的解放
  • 简介:兴起于19世纪的博物馆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紧密相联的。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思考它们在民族—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世界中的作用,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认同。作者对19世纪博物馆的认同作用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并分析社会理论家的一些观点和客观的现实,思考它们对博物馆的意义。作者还实地调查了英国卡特莱特霍尔的跨文化艺术馆的运作方式,并指出博物馆除了能够表达民族的、同质的和固有的身份之外,还适于表达其他类型的身份。

  • 标签: 博物馆 跨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
  • 简介:<正>审美与人的自由、审美与人的解放等命题一直是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从美学的理论性角度上讲,把审美与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联系起来,无疑具有更宏阔的学术视野,从美学的实践性角度看,美学思想的这一维度,使美学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价值。西

  • 标签: 马尔库塞 美学思想 技术理性 审美意识形态 解放 艺术幻象
  • 简介: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新概念的基础上,继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再次高调重申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可以预见,文化生产力的解放程度与发展水平,将越来越成为衡量改革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发展成效以及评估文化软实力及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党对文化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后的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人类即将步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

  • 标签: 文化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 中共十七大报告 十六届四中全会 文化软实力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人类的历史除了是一部探索自然科学的历史之外,还是一部人类不断为争取自身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的钥匙。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而且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自由 解放
  • 简介: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派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旨在批判、改造和重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另辟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其中,最具影响的莫过于赖希的微观革命论和性革命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革命论和爱的说教以及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他们着力于从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出发去重塑人和社会,同时也并不否认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管如此,由于他们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心理特征,把心理层面的变革看作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根本内容,却无视经济政治条件和环境对一般(而非个别)心理问题的决定作用,从而颠倒了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最终陷入了乌托邦式的解放幻象。

  • 标签: 精神分析学 人的自由和解放 抽象的人 解放幻象
  • 简介:在把握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宏大精深的叙事结构涵涉历史唯物主义、多向度的解放形式和共产主义运动三大部分,全面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和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目的,彰显了人类解放理论的彻底的革命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的哲学高度,反思和检审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的学术探究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学术空间和创造性地探寻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方式。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解放理论 社会形态
  • 简介:以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典型后殖民理论对民族主义认同进行了深刻解构。霍米·巴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民族叙事的解构:其一,在总体上揭示民族认同的内部混杂与矛盾性;其二,揭示在民族叙事上富于差异性的表演性策略构成了对于寻求统一性的训导性策略的对抗;其三,进一步以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的解构民族认同的同一性。但民族的想象建构及其认同心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渊源,绝不是单一的理性叙事拆解就能够破除得了的。

  • 标签: 民族认同 叙事 后殖民 解构
  • 简介:与集中研究“人类解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相区分,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人类解放”的前提问题。“神圣形象”就是人的自我异化,其根源在于“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然而,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批判“非神圣形象”自我异化的根本任务。这就是“人类解放”的前提。从宗教批判出发,明确解放是人从国家和政治统治中解放出来。从政治批判出发,表明解放必须从“德国人”的政治解放上升到“人”的普遍解放。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力量在于现实的变革,即无产阶级通过彻底的革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 标签: 宗教批判 政治批判 前提批判 人类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