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7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经历者、观察者,对《新青年》的性质、社会影响进行了评点,认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从思想启蒙、政治意蕴、文化转型、中共成立、国人解放等维度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从形式主义偏向、对底层社会影响有限等方面反思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毛泽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为思想界、学术界研究新文化运动,建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记忆提供了基本思路。

  • 标签: 毛泽东 新文化运动 评价
  • 简介:尹韵公在《党的文献》2015年第5期撰文认为,1939年9月下旬,斯诺再次采访毛泽东和红色边区政府。相对于斯诺对陕北第一次采访的轰动,这一次的造访少见提及。斯诺是1939年9月23日到达延安开始采访的,他离开延安的时间,应不超过9月30日。

  • 标签: 毛泽东 斯诺 抗日战争 1939年 《党的文献》 边区政府
  • 简介:陈晋在《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9期撰文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近代以后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历次战争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不分党派政见,团结对外;二是不分军队百姓,全民参与;三是不分国内国际,相互影响。这种局面,要求抗日战争必须有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战略领导;要维持和发展这样的抗战局面,更需要正确的战略领导。

  • 标签: 抗日战争 战略领导 毛泽东 中共党史研究 中华民族 全民参与
  • 简介:欧阳军喜、张牧云在《党的文献》2018年第4期撰文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中日两国的互相认知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各自对战争走向和结果的预判。全面抗战初期,日本出于其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忽视中国的实力和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最终却越陷越深。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观 毛泽东 《党的文献》 中国人民 抗战初期
  • 简介:齐平、周振声主编,四川社科院出版社出版。这是建国来第一本系统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专著,全书分没八章。第一章概述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对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第二章从毛泽东哲学的代表作《实践论》、《矛盾论》的分析入手,论证了毛泽东哲学思想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 《矛盾论》 《实践论》 “三大法宝” 现代化建设
  • 简介: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从失败到胜利的伟大转折,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画上了句号,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开端。经过战争烽火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成为中国顶天立地的伟大砥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说,是战略致胜。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持久战战略思想、游击战争战略思想及其战略运筹、战略决断和战略指导,起了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战略思想
  • 简介:毛泽东最早提出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主导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明确指出了抗日战争的前途,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主导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开辟了敌后根据地;毛泽东思想在领导抗战中成熟,领袖地位在领导抗日战争中确立。回顾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共产党是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毛泽东是伟大领袖"这一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伟大作用
  • 简介: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是在其领导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的发表是该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方针原则、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共产党同抗日民主政权的关系、根据地四种力量的联系与配合、政府在群众运动中的地位和态度等重要方面。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具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把政权建设置于根据地建设之中、坚持党的领导与民主精神相统一等基本特点,不仅指导当时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效,而且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主张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理顺党政关系、建设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源头。

  • 标签: 邓小平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简介:在抗战时期国际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毛泽东一直遵循并坚持运用"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的方法。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制定了对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外建立反对日本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把国际战略的着力点放到了揭露并防范美英等国牺牲中国利益与日本媾和的阴谋,与苏联和世界人民共同建立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统一战线上;当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二战性质转化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之时,他又适时提出了联合苏美英等国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显,世界两极格局初露端倪,美国对华政策由扶蒋容共转为扶蒋反共之时,他在批评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的同时,提醒中国人民防止斯科比事件在中国的重演,将联合苏美英的战略实际上调整为侧重联苏的战略。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国际战略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如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问题,毛泽东论述了战略上"以一当十"和战术上"以十当一"及其相互关系,提出并研究了人民战争战略、持久战战略、游击战争战略,以及战略预见和战略转变等重大战略问题,分析了由战术到战略的方法及具体战术,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战略 战术
  • 简介: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开始,刘少奇按照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系列指示精神,多次临危受命,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和党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领导和指挥了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华中抗日大本营、重组新四军、指导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减租减息"群众运动等,开创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新局面,实现了华北和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两支抗日武装力量形成合力,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建立了辉煌业绩、谱写了不朽篇章。

  • 标签: 刘少奇 抗日战争 贡献
  • 简介: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文化有影响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共产党紧随着五四运动诞生,可以说五四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但是,研究五四运动对党建文化的影响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课题。这是因为,对五四文化及其影响的评价,在五四后至今的90多年里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各方学者都以各自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对此作出评判。同时,党建文化又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话题。笔者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撷取几个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思考,提出观点。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 五四文化 党建 价值观 话题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认为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党抗日政权的地基,必须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锻造“地基中的钢筋”。他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厚植政权地基的关键,坚持人民民主是厚植政权大厦的基石,并在在农村基层政权构建过程中,采取了一系措施:组建村的最高权力机关——村民大会或村代表会;重视村带头人的选举,遏制流氓坏分子当权;发挥群众组织联系群众桥梁的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用先进文化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这些措施厚植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大厦地基,锻造了“地基中的钢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平锻造“地基中的钢筋”思想对我们正确理解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农村基层政权 “地基中的钢筋”
  • 简介:李君如在《党的文献》2015年第5期撰文认为,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以其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争作出了许多科学的分析和预见。其中主要的四大预见,即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是一种战略而不是战术、在敌后能建立大批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要经历三个阶段、中国将在抗日战争中宴现民族解放.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 标签: 抗日战争 科学预见 毛泽东 方法论 《党的文献》 中国国情
  • 简介: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纪念始于1938年,主要纪念节点的选择经历了从'七七'纪念、'八一五'纪念到'九三'纪念的演变。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纪念对于保存历史记忆、实施政治动员、塑造国家形象、协调党派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独特作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纪念活动 社会功能
  • 简介: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抗战史研究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举行纪念大会、座谈会、研讨会等纪念活动,中央各大报刊发表系列文章,学界充分利用纪念契机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述评2015年学界对抗日战争研究情况,对于明确研究要求、创新研究方法、整合研究力量、深化抗战史研究非常重要。

  • 标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中流砥柱 东方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
  • 简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稳固的基本精神。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民族精神有下降趋势。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转捩点。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基本精神表现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饶、战斗到底的精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和团结友邦、相互支持的精神。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充实、提升了基本民族精神,同时又带来了具有穿越时空价值的新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为国为民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

  • 标签: 抗日战争 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 简介:<正>从抗战爆发到共产国际解散,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曾就中共抗战的方针政策问题,作过不少指示和建议。对此,毛泽东均根据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进行了鉴别和取舍,坚持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抗战指导方针。本文仅就毛泽东的抗日军事战略和共产国际的若干歧见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军事战略 苏联 毛泽东选集 共产国际 军事行动 军事文选
  • 简介: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构想,比《论持久战》的演讲要更早些。《论持久战》是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学说和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抗日战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继续和发展。它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战争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自觉的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学说和哲学思想,对抗日持久战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论持久战》既是一部经典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 标签: 毛泽东 持久战 质和量的规定性 自觉的能动性
  • 简介: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全民抗战的实际核心。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实际全民族抗战等方面起着独一无二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进行人民战争,将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领导人民军队开辟敌后根据地作为坚持人民战争的基地,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还适时调整政策与策略,正确处理国内外关系,增强抗战力量,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全民族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