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贫困是世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反贫困的道路上长期探索。习近平长期关注中国的贫困问题,近几年来更是在大量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了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基点提出了精准扶贫、精神扶贫的战略举措,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谋划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战略布局,强调推进扶贫主体多元参与、注重内源扶贫和坚持综合施治,从而创新发展了我国的扶贫开发战略理论。

  • 标签: 习近平 扶贫思想 战略特色
  • 简介:'中国梦'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下'中国梦'的关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小康梦'。只有实现人民幸福的'小康梦',才能融入支撑民族强大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是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正是针对这一现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20年脱贫目标,吹响全国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在中国梦视域下,贫困人口脱贫和国家民族复兴之间存在不可分割、必然要求和可靠支撑三重关系。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的路径是: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建立精细准确机制;坚持公开透明原则;规范精准扶贫行为;有效推进工作落实;强化法制机制保障。

  • 标签: 中国梦 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 扶贫路径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为开发扶贫阶段,国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政策;21世纪的前十年为参与扶贫阶段,面对新的扶贫工作形势,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主张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2012年至今为精准扶贫阶段,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旨在找到“贫根”,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前期“大水漫灌”扶贫方式所导致的真正贫困群众得不到有效帮扶的问题,并从财政、制度和政策上不断给予支持。经过三个阶段的扶贫工作,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当前,我国在推进扶贫事业发展时,还需对一些领域逐步完善提高:不断增强扶贫内生动力,有效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逐步建立健全扶贫体制机制。

  • 标签: 改革开放 开发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 精准扶贫
  • 简介: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于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起了重要的舆论先导作用。然而,在哲学理论上,在讨论了'物质标准'和'逻辑标准'之后,哲学讨论的热点便转移了,因而对于全面把握实践标准本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严格区分'实践标准'和'感觉经验标准',却被疏忽

  • 标签: 实践标准 感觉经验 哲学讨论 哲学理论 相对性原理 逻辑形式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扶贫开发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思想深邃、战略高远的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内蕴着三个层面的科学思维方法:在顶层设计维度体现为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在规范要求维度体现为人民中心思维、党建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在具体实践维度体现为创新思维、精准思维、务实思维、合作思维。对这些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并在实践中充分掌握和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新时代 扶贫开发 科学思维
  • 简介: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是当前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思想武器,其形成过程脉络清晰,理论来源多元,内涵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本文以立体视角来研究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以形成过程和理论来源两个维度构建形成平面,动态展示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描绘其丰富的理论源泉。在此基础上,用形成平面对反贫困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解构这一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使人们从整体上对这一思想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 标签: 习近平 扶贫开发 精准扶贫 共同富裕
  • 简介: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全面实施的扶贫战略,既是对过去扶贫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时效性、精准性、创新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导向,全面实施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政策体系、扶贫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战略。

  • 标签: 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 工作机制
  • 简介:习近平精准扶贫观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宏大的历史眼光分析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贫困现状,深刻揭示了贫困的根源,为认识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习近平精准扶贫观以精准化为主要特征,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着重解决“四个问题”,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扶贫实践,加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重视精神扶贫,用一系列严密的工作机制和实施流程对我国扶贫工作作出了精准安排。习近平精准扶贫观是在对我国的贫困实际进行准确判断和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我国的扶贫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引领、精准脱贫的行动指南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光辉典范,也给世界上其他贫困国家和地区治理贫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 标签: 习近平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内生动力
  • 简介:精准扶贫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必然要求。华西村作为发展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坚持“先富带动后富”,认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在创新扶贫路径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帮带扶贫”,方式由间接向直接转变;实施“智力扶贫”,目的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施“产业扶贫”,行为由短期向长期转变。华西村正在拓展一条精准精确、扶智扶人、产业驱动、合作共赢的扶贫新路,为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经验。

  • 标签: 华西村 帮带扶贫 智力扶贫 产业扶贫
  • 简介: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功能的“双轨化”促使其产生个体化扶贫与集体经营扶贫的行动偏好。个体化偏好强调短期内增加个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完成政策目标。集体经营偏好强调通过乡村自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化发展、公共生活重建来提升乡村可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并以集体经营利润来增加弱势群体福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相比而言,后者更切合国家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基层政府个体化扶贫偏好既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理性选择,也是源于低组织化的乡村社会无力承接政府扶贫资源。基层政府个体化的扶贫偏好不仅会造成公共性的流失,使扶贫政策产生负外部性,也容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短期化、形式化等问题。未来推进精准扶贫当延续集体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依托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化水平提升,增强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能力。

  • 标签: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个 体化扶贫 集体经营扶贫 自组织 基层政府
  • 简介:2017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辉煌中国》纪录片再度把镜头聚焦在凉山"悬崖村"的扶贫工作上,这个曾经因为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极度的贫困而引起全国人民关注、让全国人民倍感揪心的贫困村在金融扶贫和各个方面的支持下,渐渐开始摆脱贫困,

  • 标签: 金融扶贫 农村信用社 创新探索 四川省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电视台
  • 简介:<正>一、生产力标准属于社会进步观的范畴唯物史观不光是向人们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同时也给人们提供评价社会历史现象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近几年来一度成为热门课题的生产力标准就是唯物史观评价社会历史现象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个简称,它的完整提法是:社会生产力

  • 标签: 社会形态 社会进步观 资本主义 评价标准 生产力标准 价值标准
  • 简介: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始于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戴维·阿普特的《现代化的政治》(1965),鲁·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1996)和塞缪尔·亨延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等,是上世纪60年代比较政治学界以发达国家为蓝本来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提出的比较政治学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学界莫衷一是。享延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布莱克则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用一种合法制度来代替个人独断,全体公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序上参与选择政治领袖和政策,个人选择权可以通过有效的公民参政权得到保障。我国学者罗荣渠给政治现代化下定义时指出,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钱乘旦则直截了当地将政治现代化概括为就是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总的来说政治现代化指的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政治领域的反映。

  • 标签: 政治现代化 评价标准 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
  • 简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和最终的推动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明了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及其意义,从而大大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认识.

  • 标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根本任务 生产力标准 代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 简介:<正>今年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三十年不过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引起的变化对我们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具有决定意义。这一变化的发端就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历史是不能淡忘的。许多当事人已经发表了不少回忆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这场讨论。我只是参与这场讨论的普通一兵,同理论界的一批同志一起尽了一点微薄之力。十年前我在一个会议上介绍过一些亲身经历的情况,但没有见诸文字。今年有两家报纸要来就这次讨论的情况采访我,这才又一次引发了我的回忆。除了回答采访的问题外,我想借此机会提供一些并非众所周知的情况.算是对其他的文章的补充吧。

  • 标签: 真理标准讨论 真理标准大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三十年 毛主席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马佩华,凉山农商银行越西支行综合管理部总经理,一名踏实肯干的少数民族(回族)农信人。2015年他肩负着精准扶贫"第一书记"的使命,被凉山农商银行派驻到越西县最边远、最贫困的彝族村——申普乡瓦依村"走马上任"。两年来,他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解百姓所难,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巧干,精准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 标签: 农商银行 综合管理部 越西县 农商行 评级授信 金融业务
  • 简介:文章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性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做一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 简介: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天然不可分割。当前我军面临“去意识形态化”的严峻挑战,既有外部原因,需要拒腐防变,也有内部因素,自身意识形态工作有所松懈,还有来自新媒体的冲击。政治建军应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务实思想阵地、筑牢精神阵地、纯洁文化阵地、占领舆论阵地,确保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牢牢掌握军队.确保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

  • 标签: 军队现代化 政治建军 去意识形态化
  • 简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 标签: “三个有利于”标准 改革开放 检验标准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