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前,慈善事业生态系统中存在部分慈善异化现象。慈善异化是对慈善本真状态的偏离与违背,分化出其对立面,并成为奴役和支配本真慈善的外在异己力量,最后通过扬弃促使慈善本真状态回归。它主要包括自我异化与交往异化,其表现形态多样,原因复杂,但主要是由权力贪欲、财富贪欲与声誉贪欲所导致的。慈善异化需理性审视,一方面它是慈善事业自身发展的否定形式,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另一方面它容易导致慈善陷入“塔西佗陷阱”,需加以防范。因此,我们应运用“利益制衡欲望”原理,正确认识慈善的价值,协调慈善活动中的伦理关系,推动慈善伦理制度化与慈善制度伦理化的双向运行,积极扬弃慈善异化,推动慈善本质回归。

  • 标签: 异化 慈善异化 塔西佗陷阱 扬弃
  • 简介: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是一个全球话题,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分析,慈善组织遭受公信力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定位不当以及治理责任的缺失。基于对全国五个城市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危机有着自身的特殊情况和特殊原因,官僚作风和官僚习气是直接的影响因素。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新社会组织以其特有的理念、性质、定位以及其与政府的应然关系,赢得了社会的信任,也为慈善组织摆脱公信力危机、重建公信力提供了契机。在新社会组织的视角下重建慈善组织公信力,重点应建立一种良性的普遍信任关系。同时,慈善组织应该积极承担其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在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过程中重塑民众对其的信任。

  • 标签: 慈善组织 公信力 危机 社会治理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伦理价值也获得了更多的肯定,但也遇到了一系列的伦理新课题。陈光标高调行善、巴菲特慈善晚宴等成为社会的热点事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慈善伦理问题。围绕着慈善伦理动机、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传统慈善伦理的尴尬等重大慈善伦理课题,必须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反思慈善伦理建设的思路,加强慈善伦理建设的制度支撑,建构慈善伦理规范体系,从内容和形式上升华传统慈善伦理。

  • 标签: 慈善 伦理 当代中国
  • 简介:<正>“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这是邓小平在1982年就强词指出的,他说:机构臃肿,已难以为继,确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再晚些解决行不行呢?晚些解决更困难,问题的本身会严重,牵扯的问题也更多,牵扯的人肯定一年比一年还多。如果这场革命不搞,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51—352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虽然时间已过去10年了.但现在读来,仍感精辟、透彻,切中时弊。为了顺利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宏伟目标.切实消除又积淀了近10年的机构上的弊端,大力精简超设的机构和超编的人员.已是今天刻不容缓的任务。

  • 标签: 精简机构 转变职能 八五计划 各级政府 议事日程 临时机构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条主线,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本文着重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成就和经验的具体内容。这些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加快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探索政府体制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改革开放 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职能
  • 简介:艺术机构在对艺术品的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分析美学家阿瑟·c.丹托认为,博物馆利用它的筛选机制在实际上承担了艺术定义的功能,在已经成熟的博物馆体制背后,隐藏着一整套定义艺术的法则,传统博物馆一方面表征了传统艺术存在的样式,另一方面体现了传统的艺术认定方式。然而先锋艺术的全新实践,特别是在日常生活用品纳入艺术范畴以后,使得博物馆无法死守固有法则而无视鲜活的艺术样式的出现,在这样的前提下,丹托提出了超博物馆的概念,从而延伸和拓展了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博物馆能够持续回应不断翻新的艺术实践。

  • 标签: 博物馆 超博物馆 艺术机构 艺术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