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在胡绳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认为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里,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另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这两个发展趋向互相交织,不但共存于全党的共同探索过程中,而且往往共存于同一个人——其中主要是毛泽东——的认识发展过程中。这一观点已经被理论界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在研究中得到了运用。

  • 标签: 观点 发展趋向 探索 过程 主编 指导思想
  • 简介:两德统一后,马克思主义在德国已经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的边缘,但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未沉寂。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文本、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社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马克思思想复兴”、“马克思热”。因而,今天德国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之一。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理解,而且不少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对MEGA。的编辑出版研究、结合MEGAz阅读马克思的方式,以及重新发现马克思、重新诠释马克思、重新塑造马克思的热情、激情和努力。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标签: 新世纪 德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学家 正统派 创新派 重建派
  • 简介:一般认为,全球化主要是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和交往,互相影响和融合而使全球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发展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 标签: 全球化 苏东剧变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生产力 金融体系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发展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梳理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首先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复兴,重新提出了被斯大林体制强行分割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与卢卡奇相反,当代辩证唯物主义更希望从辩证的角度来包容历史唯物主义。此外,在金融危机之后,重读《资本论》也成为了一个新的潮流,这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更希望借此来创造一种全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在马克思还原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之后,还需要进行生命政治学的批判,因为政治经济学拆分了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没有解决作为个体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合法性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生命政治学批判,也只有从身体上的生命政治学批判之后,建立一种新的共产主义概念才是可能的。

  • 标签: 国外马克思主义 21世纪 新趋向
  • 简介:趋向多元的现代社会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政治哲学所要讨论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解释了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性的一些重要问题,但在实践上仍留有困境。本文从罗尔斯的相关理论出发,联系中国的情形,讨论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性在政治生活与社会和谐中的形式、内容与意义。

  • 标签: 重叠共识 公共理性 社会稳定与和谐
  • 简介: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探讨高校德育工作如何从实际出发应对多元文化挑战,通过德育氛围的营造和加强历史教育来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德育功能,以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青年担当起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任。

  • 标签: 多元文化 红色文化教育 历史教育 高校德育
  • 简介:"现代性的命运"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基本视域,但他对现代性问题并非从单一维度去理解。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曾经是启蒙理性的信奉者;对于资本主义带来的普遍异化,表现出了罕见的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为克服现实的矛盾和悖谬,又重新设计通向未来理想社会的道路。生活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马克思,其现代性的多元视域是紧紧围绕"资本的逻辑"而展开的。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多元 融合
  • 简介:众所周知,阶级理论是马克思著作中最基本的理论。对于阶级,从古老的政治学理论上寻找源头,笔者发现不管是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黑格尔的著作中,都有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可以说,从马克思之前的政治学理论源头出发来看,笔者认为,阶级可以表示任何能够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意义的一种分类标准。比如,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将公民按照金、银、铜铁三种品质划分为护卫者、辅助者和赚钱者三个阶级,柏拉图在此划分阶级的标准

  • 标签: 马克思著作 阶级理论 文本分析 政治学理论 分类标准 社会成员
  • 简介:阿多诺的身份与思想是复杂的,既包括改造传统哲学的理论尝试,又包括面向特定现实而展开的文化批判。而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或明或隐地显示出阿多诺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尽管阿多诺的理论创作仿佛是诸种理论要素编织而成的,但马克思主义在其中所占据的地位依然是首要的或主要的。而在更宽泛的意义上,阿多诺这一范例将指明,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一支,包括阿多诺在内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讲述'方式是可行的,也是合法的、可以被借鉴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阿多诺 启蒙 辩证法 文化批判
  • 简介:本文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首先谈到习近平提到的论点:改革就是“啃硬骨头”,指出“硬骨头”是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的、生态的、社会的各种严峻问题和矛盾;其次,本文评析中国的民营经济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特征,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新评价民营资本的职能与政治和法律责任,同时作出加强民营资本的社会地位的新决议。作者认为,中国的所有制关系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进程不仅对中国经济而且还对中国的上层建筑产生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中国新领导层的改革战略可能会使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危机周期,中国革命性力量面临新的任务,即重新组织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斗争。

  • 标签: 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 民营资本 功能性社会主义 全球化进程
  • 简介:<正>拉克劳(E.Laclau)和墨菲(C.Mouffe)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其激进多元的民主理论。从实质而言,这一理论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哲学学说。但迄今为止,对他们的政治哲学观,国内学界所论甚少,而主要侧重于罗尔斯、诺齐克,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哈贝马斯等哲学家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因此,集中探讨"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观,在时下的政治哲学研究中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本文主要集中于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克劳和墨菲的政治哲学思想,特别是其提出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领导权 政治哲学观 政治哲学思想 哲学批判 克劳
  • 简介: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参与全球治理,致力于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划图变成实景图。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为全球治理提供多元的历史文化经验,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方向演进,是全球学者的学术使命和责任担当。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元文明 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