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历史迈进了21世纪。21世纪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五大已确立了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设想。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政治的高度民主,同时也意味着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正如美国学者考尔伯特·罗兹曼在谈到现

  • 标签: 现代人格 文艺学 现代性 现代化建设 人格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文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经绵延了将近一个世纪,并且基本上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进程共同着轨迹。马克思主义文艺在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得其基本的理论原则实现了东方穿越,另一方面又在吸纳东方艺术智慧的过程中形

  • 标签: 文艺实践 原典 现代性 思维成果 古典文学作品 现实主义创作
  • 简介:习近平关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新的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体现了交叉运用三大规律、经济科学和自然科学,突破了原有经济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从三个组合对其进行理解和阐释:一是经济科学与自然通汇,运用自然规律深化和拓展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刻论述“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的互动;二是深化生产社会规律统领,扩展国内经济发展厚植开放与国际治理的互动;三是以共享发展深化社会主义本质,系统化、最大化地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构建良性循环型经济。经济学界应当以此解放思想,总结排斥“自主创新”的教训,补足科技知识“资源稀缺”的短板,深化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 标签: 新发展理念 科技创新 协调国内外 两个大局 共享发展优势
  • 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就主要有: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的概念和范畴、借鉴吸收西方经济的概念和范畴、不断总结提炼通识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方法论体系建构方面的成就主要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的方法论原则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根本方法、以西方经济的研究方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重要补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其核心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重大原则指导实践,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创新发展,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境界。

  • 标签: 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境界
  • 简介:阿尔都塞认为,通过文本的理论配置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空间的再叙述,再定义和再分类,从而将理论认识的立场和策略转化为一种阶级、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权力和利益的分析,最终再造社会空间。而政治拓扑空间就是通过理论配置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阶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阿尔都塞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从这种社会结构中获得对自身的意识和关于资产阶级及其社会的认识,而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必然前提与合法性基础,也是通达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方法,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 标签: 阿尔都塞理论配置 政治拓扑学空间 马基雅维利 《共产党宣言》
  • 简介: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感相统一。从幸福角度解读,中国梦是集幸福社会主义、幸福中国、幸福人民于一体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一要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要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建设幸福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享有幸福对象的普遍性和幸福内涵的全面性;三要以幸福人民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通过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发展活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标签: 中国梦 幸福学 幸福社会主义 幸福中国 幸福人民
  • 简介:本文对马克思的含义、马克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国外马克思的生命力以及国外马克思对中国马克思研究的启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 标签: 马克思学 国外马克思学 中国马克思学 生命力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理论。近年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等因素和我国国民经济内在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有所放缓。新形势下,一些质疑我国经济发展道路、诋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言论和观点开始出现,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 标签: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话语体系 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马克思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只分析了自由竞争阶段的生态问题的特点,无法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许多新的特点。基于自由竞争时代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脚踏车式的生产导致了资本主义的新陈代谢断裂,导致了对资源与环境的过度消耗。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者和激进政治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巴兰、斯威齐以及史奈伯格等人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浪费等而导致的生态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生态学
  • 简介: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新的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经济的发展无法用西方经济学来解释,能否结合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平台上形成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中国发展的经验应该充分融入其中,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学说,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总结、归纳、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机遇 新挑战 发展方向
  • 简介:西方有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叫做“马克思”。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性质有两种基本看法:即科学的“马克思”和非科学的“马克思”。把“马克思”一般地看作是资产阶级学者的因而是非科学的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片面的。尽管一些西方“马克思”家所持的方法或理论观点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不是科学的,但也不能认为是完全不科学的。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偏重对马克思的著作、文献及一切思想材料进行实证研究,不能正确地处理实证方法与总体方法的关系。有些西方学者总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分割开来,这是错误的。相对于西方“马克思”,构建中国“马克思”的意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科学。

  • 标签: 马克思学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 简介:1949-1965年,在我国进入由乱转治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社会思想初具雏形。1975-1982年,在主持全面整顿工作、致力于领导拨乱反正和谋划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社会思想得到全面发展。1983-1993年,在从容应对深化改革及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社会思想日趋完善。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社会思想,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及无可质疑的现实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应从大社会概念入手,从社会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一体同源的角度,深入发掘和研究邓小平社会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学思想 时代特征 实践价值
  • 简介: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组多年以来积极探索"导客为主"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导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以教导、化教为;基本理念是教师实现"四个转变",即自觉地由"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引导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转变,引导学生由"教学对象"向"教学主体"转变,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实施方法是从"听、说、读、写、行"五个方面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动耳""动口""动目""动手""动足",其关键是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导客为主” “主动性学习” “化目为手” 实效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济与西方经济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与西方经济在方法论上的联系与区别,必须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各自主要的研究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方法论 哲学基础
  • 简介: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 标签: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 《历史学笔记》 农村公社 世界历史理论 跨越“卡夫丁峡谷”
  • 简介:过去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主要对殖民地和后殖民地艺术品以及"原始艺术"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就是将西方的艺术理论运用于非西方社会的艺术研究。这种理论相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美学体系,艺术人类的任务就是阐释该文化中的美学特征。这种研究在本质上是强化和延伸了西方艺术公众的审美感知,并不能构成真正的艺术人类。人类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人文科学,其特定的主题是社会关系,这意味着艺术人类的重点是艺术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社会语境。艺术品的定义既不是由艺术制度来认定,也不是具有符号的、审美的、用于表达意义的物品,而是一套行为体系,意在改变世界。在艺术人类学理论内,以"行为"为中心来研究艺术物品在协调社会能动性中的社会关系。艺术人类也不同于艺术社会,艺术社会主要是对西方社会的艺术制度的研究,艺术人类更关心艺术品周围的关系网络。人类把人的行为放在一个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来解释人的行为意义。艺术人类学理论的目标是解释艺术品在这种关系情景中的生产和流通。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艺术品 艺术社会学 行动者 社会语境
  • 简介:古典政治经济背后是形式逻辑,这种逻辑开创自亚里士多德,一直延续到近代,其形态2000多年来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这种逻辑主导下,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建立了他们的理论.这种逻辑的缺陷必然也被带进了古典政治经济,从而走向片面僵化.马克思政治经济背后是思辨逻辑,这种逻辑的创立者是黑格尔.思辨逻辑克服了形式逻辑的缺陷,从而马克思政治经济比古典政治经济有天生的优越性.当代中国经济的成功,不得不说是得益于这样的优越性.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