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正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亟待提高,城乡公共文化与公共安全非均等化较为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亟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多元有效供给机制,增加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 简介:重读马克思,可以看到,与列宁国家学说不同,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深层次本质是新社会观。马克思以充分认识到社会决定国家作为起点,而在终点上通过主张国家将会消亡,他最终推崇的是社会的本源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终点意义上的社会有别于最初决定国家产生的市民社会,它以实现了无冲突的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特征,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终极目标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马克思国家学说 阶级 和谐社会
  • 简介:本文依据多阶段分层方法抽取了10省市的1500名公民为调查对象,在2011-2014年年初持续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考察公民国家认同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总体较高,但存在弱化倾向。其中年收入3万元以下、受过中等教育、职业为工人、农民等中下阶层人员的国家认同感显著高于年收入8—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为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中上阶层人员。回归分析发现,改革开放成效评价正向影响公民国家认同感;教育机会公平感、司法公平感对国家认同感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力不持续,表现出优势等级特征。这一结果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公民利益需求、公平需求满足对国家认同的复杂影响机制。

  • 标签: 国家认同感 发展现状 影响因素 跟踪调查
  • 简介:经典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工具性国家和自主性国家两种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第三世界”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相对)自主性国家及其国家自主性;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回归国家学派”批判性地提出了国家潜在自主性的概念,并与比较政治经济学派等一起进一步论述了不同时空中的国家自主性。国家自主性理论兼具描述性和分析性,是一个观察与理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范式”。

  • 标签: 国家自主性 民族国家 发展型国家 国家建构范式
  • 简介: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内涵丰富,重点回答了由谁治理和怎样治理两大基本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国家治理的主体向度上,他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党政职能分开,调动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国家治理的方式向度上,他强调不搞运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靠制度治理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国家治理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党的领导是实施有效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发挥各治理主体的作用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标志;克服'运动式治理'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的前提;民主和法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

  • 标签: 邓小平 国家治理 主体向度 方式向度 克服“运动式”治理
  • 简介: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人物,国家问题曾是他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列斐伏尔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种连贯的和完全的国家学说体系。虽然国家问题是马克思经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且已确定了方向,但是马克思生前并未能使国家问题理论化和系统化。列斐伏尔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就旨在于制定一种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四卷本的著作《论国家》就是他在这一方面的一个尝试。

  • 标签: 国家理论 列斐伏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国家问题 原型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什么是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该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呢?

  • 标签: 国家治理 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三中全会
  • 简介:孟庆延在《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4期撰文认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历史意涵: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阐释当时乡村社会危机成因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大众动员的权力技术,更是革命政党以马列主义普遍原则改造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中介机制。

  • 标签: 农村调查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早期 群众路线 乡村社会
  • 简介:国家治理体制是与治国理政直接关联的国家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实现新突破的保障。现代化国家治理体制具有适应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和规范性等特点,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此,必须坚持四大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内推进;坚持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 标签: 习近平 国家治理体制 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调查研究是毛泽东思想的生命之根。毛泽东的《兴国调查》能成为调查史上的经典,皆因调查主体有求真务实精神,且方法技术到位,被调查者如实反映情况,主客体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然而,曾经保证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辉煌胜利的调查研究正在发生变异,它在某些场合甚至失效。昝其缘由。在于社会上和执政党内的某些不正之风致使调研主体和客体发生了变化,而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更使调研活动失去本来意义。认真研读《兴国调查》,大力弘扬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理念和作风。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切实搞好调查研究。是当今时代的迫切需要。

  • 标签: 毛泽东 兴国调查 启示 调研主体 调研客体 方法技术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职务,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参与了新中国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制定和指导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为我们党形成、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贯彻方面也很有特点,突出表现在他的调查研究活动上。

  • 标签: 刘少奇 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
  • 简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国家有超阶级性的一面。虽然列宁也有非政治国家的提法,但他的非政治国家国家的超阶级性不是一回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应实行更广泛的民主制度,以防止公仆蜕变为国家的主人;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说则对民主制度的制衡作用持否定态度,否认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继承性。列宁的国家观过于强调国家的阶级性质,强调其暴力镇压作用,这是他过于突出人的阶级身份、忽视了人的阶级之外的身份的必然结果。

  • 标签: 政治国家 非政治国家 阶级 民主制度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认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关系到全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将其提高到'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地位。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及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至少应当包括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任务、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社会主义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观点。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观点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一条重要经验。

  • 标签: 邓小平 党和国家 工作重点转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简介: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早期马克思用“林木偶像”来隐喻现代国家。透过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现代国家作为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一观念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后国家政权的研究,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国家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独立的、保守的政治力量,马克思指出这是资产阶级不能直接统治的后果,也是资产阶级市侩化政治的集中表现。针对国家机器不可改良的性质,马克思提出要“打碎国家机器”,并且以巴黎公社为原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共和国”这一替代性政治建构。

  • 标签: 国家 虚幻的共同体 国家自主性 市侩化政治 社会共和国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深刻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当前我国正由大向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家利益不断拓展,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其“五大原则”和必须处理好的“五大关系”是对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挑战的回应,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可持续性。在改革发展中促安全是习近平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实践特色。要坚持独立自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安全。党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和中国传统战略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立论渊源。

  • 标签: 习近平 国家利益 国家安全战略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职能思想是其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丰厚的理论来源。以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为关键节点,对他们的国家职能思想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和提炼,揭示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职能思想从萌发、形成、成熟到日益完善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国家职能思想 阶级职能 社会职能
  • 简介:仪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情节,政治仪式是政治社会形态承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政治仪式是规范化、程序化的唤醒记忆、传播观念、营造权力情境的象征性活动。国家认同,即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情感归属与赞同认可,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复合建构。政治仪式在特定的仪式时空、仪式主题、仪式操演中唤醒集体记忆、传播主流观念、营造权力情境,它所内蕴的强化民族身份归属、强化主流价值内化、强化公共权力信任的价值功能,指向了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逻辑共生的本原。

  • 标签: 政治仪式 国家认同 逻辑演进
  • 简介:邓小平对国家治理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经济治理的关键是协调政府治理与市场治理的关系,走市场经济道路,注重经济民主;政治治理上要实现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切实推动党政分开;文化治理要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开放又要有所选择;社会治理同样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改善社会风气,必须抱着开放、包容、谦虚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治理制度;生态治理要注重科技应用和科技创新,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党的建设要注重改善党的领导,坚决惩治腐败。邓小平国家治理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对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有坚定的方向和原则,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秉承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科学发展为核心,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 标签: 邓小平 国家治理 基本原则 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