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之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对人民幸福问题高度重视。人民幸福不仅具有目的性价值,而且具有手段性价值。提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减少人民痛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社会怨恨是社会动荡和社会溃败的深层根源。正确认识人民幸福的双重价值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人民幸福 目的性价值 手段性价值 社会转型
  • 简介:罗建华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深刻滋养下,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在其生动的干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从多个维度积极生发和呈现。从毛泽东对干部教育的重要性、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的阐述与诠释中,充分彰显了其干部教育思想对大众教育模式与精英教育模式的双重超越:对大众教育模式的超越体现在,一方面基于对受教育者特殊性的认识,他认为教育不应止步于大众教育的水平和层次。

  • 标签: 干部教育思想 双重超越 毛泽东 普遍性与特殊性 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
  • 简介: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论述未来社会时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人们对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进行了长期与广泛的争论,其中就包括了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性质问题。未来社会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是公有,还是私有,抑或是混合所有呢?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认为要弄清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性质,首先要深入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否定之否定",然后还要理解马克思对于所有与占有的区分。由此,我们认为,未来社会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是一种劳动者拥有劳动所有权的所有制,是一种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相结合的所有制。

  • 标签: 重建个人所有制性质 否定之否定 共同占有 个人所有
  • 简介:<正>一、对黑格尔所有权理论的批判马克思对所有权问题的研究,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所有权理论开始的。黑格尔所有权理论的主要观点大体是:第一,人只有在所有权关系中,才能作为理性而存在。在黑格尔看来,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纯粹主观性存在,外部世界是有别于自由意志的纯粹客观性存在。这种区别,使得人与外部世界必然分离。但是,理性

  • 标签: 所有权关系 土地所有权 所有权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 黑格尔 共同体
  • 简介:苏伟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辩证矛盾理论看待与处理新的实践中的重大矛盾问题,成为自觉继承、全面运用这一理论的典范。习近平提出的“问题是事物矛盾表现形式”的观点,对毛泽东矛盾概念有重要厘清作用。

  • 标签: 矛盾理论 习近平 毛泽东 创新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进中,始终贯穿着哲学观念变革和现代性问题反思的双重主题,这双重主题的交织和互动,不仅内在规定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演进的内在逻辑,也铸就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样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资源而呈现其特殊意义的: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变革深刻互动,对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的推动效应;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效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强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和中国立场。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意义 哲学观变革 现代性问题反思
  • 简介:从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我国各界学者在所有制问题的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所有制改革尚未到位,许多问题并未解决。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各界学者继续对所有制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 标签: 所有制理论 所有制问题 综述 所有制改革 改革开放 学者
  • 简介:以马克思的终身论敌蒲鲁东的所有权理论为主线和出发点来理清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观点是研究马克思所有权学说的一条重要线索和一个值得重视的立论视角。以蒲鲁东的所有权理论为批判对象,阐述了其成名作《什么是所有权》中的所有权法权批判观点和《贫困的哲学》中的所有权经济矛盾体系,其中包括以正义为批判原则审视所有权、说明所有权的形而上学、所有权的非经济起源论、解释所有权实现形式即地租和利息的社会现象学,并进一步呈现了蒲鲁东在批判和说明所有权之后所要求建立的互助制构想。结合原文本忠实解读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态度,深入透视马克恩的所有权理论,主要体现在揭露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非彻底性、伪科学性和改良性,通过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开显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真正的批判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之所在。

  • 标签: 蒲鲁东 所有权 《什么是所有权》 《贫困的哲学》 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提混合所有制国企改革,与以往国企改革的区别是,此次希望真正形成具有制衡作用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非公经济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产为主的转变.希望发挥国资、民资、外资混合后各自的长处,鼓励更多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要实现这些目标,须借依法治国的大潮,完善发展混合所有制亟需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兼并、重组、上市等实现资本的混合,最后特别要防止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国资流失现象。

  • 标签: 混合所有制 国企改革 新意 路径
  • 简介:找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学理支撑,明确所有制改革的性质、目标、原则和保障,关系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法性。本文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工具对当前我国所有制改革问题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所有制的本质由具体的历史现实决定,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应该由我国经济基础决定,其性质必然是实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分工和个别单位内部分工的历史形成,指出不合理的分工蕴含着剥削关系是导致人异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以合理分工为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更高水平的分工创造条件;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激励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实现生产资料的占有,这一价值追求启示我们,在推进混合制改革中必须将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提高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作为目标;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法律和私有制有密切联系,私法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律的批判,制定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法律,为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提供保障。

  • 标签: 混合所有制改革 性质 目标 原则 保障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 简介:乌托邦是齐蒙特·鲍曼著述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是他理解和阐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鲍曼认为,乌托邦是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想象,对现实的评判,具有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作为一种文化想象或精神信仰,乌托邦属于'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的范畴。因此,鲍曼支持整体上的乌托邦精神,反对将其简化为一个特定社会的规划付诸实践。在后现代社会,人类的乌托邦梦想已分解为自我无限膨胀的私人的消费幻想,成为了一种'消费乌托邦'。鲍曼强调乌托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倡导人类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 标签: 乌托邦 现实性 可能性 社会规划 美好社会
  • 简介:赛博作为20世纪晚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不仅蕴涵着西方语境中人与机器、心灵与肉体等古老隐喻,同时也是控制论视角下对这些命题的一种重述,同时赛博也为从当代的角度对这一古老命题进行反思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标签: 赛博格 隐喻 控制论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方针,以此作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以便处理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关系,创新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围绕“混合所有制”命题,理论上还存在一定的认识差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坚持公有制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实践中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一种什么样的图像展开?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的改革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改革深4157对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可以为稳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贡献思想的力量。

  • 标签: 混合所有制经济 公有制 资源配置方式 所有制实现形式
  • 简介:“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尔对何谓“现实”这一问题的回答即隐含着对这一关系的探索。二者针锋相对的“现实观”背后,根源是二者不同的思考立场及逻辑进路。黑格尔将其思辨逻辑学框架运用到国家观上,形成一种“始于终点”即以历史意志的最终实现为主线、反向构建的“现实观”;马克思则突破“思辨”力图构建一个“成于开端”即一种以实际历史发生学为起点、正向发展的“现实观”。最后,这两种逻辑起点和进路也决定了不同的现实关怀,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有重要启示。

  • 标签: 现实 反向构建 正向发展 国家 市民社会
  • 简介: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话语之一,与共产主义、剩余价值、阶级等其他话语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一直以来,这类话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异议,但今天却遭遇了质疑,既有对坚持群众史观却否定英雄史观的疑惑,有对教材和法律把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其他爱国人士规定为人民,但却不能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利,所带来的困惑,更有提出用为纳税人服务代替为人民服务的错误认识等。"人民"话语中诸如此类的疑惑,只有在实在性和非实在性的统一中解读,才能化解冲突,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魅力。

  • 标签: 人民 实在性 非实在性
  • 简介:学术界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分析大多秉持"内生主义"的视角,认为公民身份是由于欧洲独特的政治实践、精神文化或者军事制度的结果。韦伯以双重论证的方式探讨现代公民身份的起源,认为公民身份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城市共和国。城市自治权的获得、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市民武装的建立是现代公民身份兴起的结构性条件。东方社会在历史上尽管存在大型而繁华的城市,但它们大多建立在帝王武装的基础之上,笼罩在巫术、氏族、种族等神秘力量的支配之下,无法孕育出以独立、平等、参与等为特征的市民集团。韦伯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论述表明了公民身份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形态,同时反映出东方主义的弦外之音。

  • 标签: 公民身份 韦伯 市民 西方 东方
  • 简介:G.A.科恩在建构社会主义平等理论的过程中,批判了推崇自我所有原则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他先反驳了推崇自由、反对平等的右翼自由意志主义者诺齐克;而后又重审了为平等留有余地的左翼自由意志主义者斯坦纳的构想。在协调'自我所有'与平等无果的情况下,他提出了在次富裕社会施行'自愿平等'的策略,并得出'平等主义者必须摒弃自我所有原则'的结论。科恩的研究不光为其平等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回应自由主义的攻击提供了思想后盾。

  • 标签: 自我所有 自由意志主义 诺齐克 斯坦纳 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