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正>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主体实践的内在动因,是激活主体能力、驱使主体实践的力量源泉,是当代实践的主体性条件。主体需要和利益的当代发展,促进了当代实践的形成和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代实践的负效应。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当代实践所面临的种种全球性问题,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和合理地发展人的主体性需要和利益

  • 标签: 共同利益 当代人 主体需要 人类实践 当代发展 人与自然
  • 简介:公民权利观念的进一步凸现,是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特点。探讨权利与利益、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对于确立正确的权利观十分重要。“利益”是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及其满足。“权利”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社会形态的产物,是基于人的独立性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主体利益诉求的资格确认,是人的尊严的“护身符”。“权力”或“公共权力”则是一种支配性的强制性力量。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权力不仅不能侵犯而且要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为此,公共权力应有所限制和受到监督,公共权力即使是出于公共利益也不能任意侵犯个人的权利。

  • 标签: 公民权利 社会形态 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 权利观念 人权保障
  • 简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阐述了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主体的学说。当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现代技术革命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工作,是我们面对的两种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技术革命进一步发展了人的能力,改革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促进了主体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毛泽东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具有更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认识主体 毛泽东选集 认识客体 主体能力 个体认识 马恩
  • 简介:一石激起千层浪,王长江的《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一文发表后,引起多人关注和热烈讨论,这是一件大好事。通过讨论,使我们在理论上进一步认识到学习毛泽东的党的利益观的迫切性,认识到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和没有自私自利性的、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人民服务的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建立这样的党,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臆想出来的,而是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是社会历史赋予的重任。

  • 标签: 毛泽东 共产党 利益 个人利益 特殊利益 人民利益
  • 简介: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同性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伟大学说,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下,人民内部矛盾大多属政治思想性而非经济性,对于规模的群众集体行动,笼统的称为“群众闹事”,处理方式一般压制多于疏导,依据的是人民的信赖和执政党的“威权”。

  • 标签: 非直接利益冲突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邓小平 社会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体制 50年代
  • 简介:齐泽克认为罗尔斯的正义主体只是虚构和抽象的主体,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也只不过是物品的分配,对于主体理论来说,这些都是不足的。齐泽克提出,只有在驱力支配下才能生成真正的主体,而驱力主体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正义行为。皮平以意识主体批评了齐泽克的驱力主体,经过我们的考察,由于以认识论层次上的主体来对抗本体论层次上的主体,所以皮平对于齐泽克主体的批评无法成立。

  • 标签: 齐泽克 皮平 拉康 驱力主体 意识主体
  • 简介:陈云的民生主体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陈云的民生主体思想主要包括其主题内容、哲学思想和工作方法以及实现路径。

  • 标签: 陈云 民生主体思想 人民
  • 简介:毛泽东农民利益表达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毛泽东看来,农民利益表达的主要动机是诉求土地权益;而农民的利益表达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有鉴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即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乡村自治制度、人民监督制度、选举制度、信访制度等。毛泽东关于农民利益表达的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中国的当下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农民 利益表达 思想 启示
  • 简介:人民利益在邓小平的思想与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邓小平思考中国问题,提出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革命与建设生涯,就在于为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他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更为重要的是,他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找到了实现人民利益的正确方法和途径.那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前提,以群众路线为思想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邓小平人民利益观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人民利益观 生产力 三个代表 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欧阳康(《江汉论坛》1986年第7期)主体能力大致可分为个体能力、集团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基本层次。个体能力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而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力量。从内部的要素结构看,主体能力包含着三个基本的要素:1、'人本身的自然力';2、为主体所掌握

  • 标签: 主体能力 个体能力 对象性活动 江汉论坛 要素结构 中从事
  • 简介:论弘扬民族主体性王锐生一、民族主体性:当代的潮流在所谓后冷战时代,与民族生存与发展有关的事务,愈益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现象。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民族主体性的强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交通、信息通信技术的革新使世界日益一体化,从而各民族交往空前频繁起来;冷...

  • 标签: 民族主体性 亚洲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个体主义 民族精神 民族主义
  • 简介:传统时代的生产空间主要在耕地上,而现代社会则集中在诸如工厂一类的职业化场所。这一空间上的变化使得职业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开来,同时,使得人们具有丰富意义的生产活动转变成为一种功能化、非人格化的"职业操作"。市场经济不仅创造了高度职业化、操作化的职位,而且还创造了能够满足职位操作要求的劳动者。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力的商品化,即出售自己的职业操作,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工资。生存此时不再具有耕地所保证的空间,而是成为一种与庞大的社会服务系统、市场体系之间的交换过程。

  • 标签: 职位 空间 操作 主体性
  • 简介:本文指出,世纪之交在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处理好社会利益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执政的实践中,已初步摸索出了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一系列原则:必须正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最广大人民'范畴的演进,同时代表好最广大人民内部各个阶层或群体的利益;必须协调和处理好最广大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特别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

  • 标签: 21世纪 中国共产党 利益关系 基本原则 社会阶层 “根本利益”
  • 简介:"历史无主体"是阿尔都塞在批判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主体辩证法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所作出的结构主义式解读。在他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时间上连续发生的同质过程,而是社会结构合规律地转变的历史。共时性在方法论上应该被赋予高于历时性的优先地位。由此,阿尔都塞把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解读成在社会结构中通过人与结构的双向作用而推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表面看,"历史无主体"使人淹没在结构之中,人的主体能动性荡然无存,但事实上,结构没有人就无法运动,结构需要人。阿尔都塞正是在结构与人的张力下来解读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并且仍然致力于给予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以恰当的地位。

  • 标签: “历史无主体” 阿尔都塞 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 结构主义
  • 简介: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人们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主体尺度。这种主体尺度侧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本性需要,成为价值观生成的主体动因;二是取向正确,成为价值观发展的主体诉求;三是能动性发挥,成为价值观现实化的主体条件。

  • 标签: 价值观 主体尺度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一直十分关注国家的政治利益问题。他认为,在冷战格局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争取与维护好国内各民族的安定团结局面,如何扩大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空间,如何妥善处理与保持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何建立与巩固好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的新社会制度,都是事关新中国政治利益的既刻不容缓而又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不少争取和维护新中国政治利益的观点与主张,逐步形成为他的国家政治利益观,并将其付诸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践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天,对其展开研究和探讨,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奋斗目标颇有益处。

  • 标签: 毛泽东 国家政治利益观 实践途径
  • 简介:<正>无论是对客体的观念把握.还是对客体的实际把握,主体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系统才能实现。主体性中介是人类智力的外化和物化,是主体与客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主体性中介的质和量,现实地制约着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方式、性质和水平。在主体和客体既定的前提下.主体性中介不同,主体的能力就不同,

  • 标签: 主体性 客体 思维工具 中介系统 主体认识 语言符号
  • 简介:社会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民生观、"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的社会治理观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主体内容。人民观是贯穿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一根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价值取向。分析、研究和总结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发掘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意义,对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建设思想 主体构成 价值取向
  • 简介:哲学是关于'存在'的,有关'存在'的追问构成本体论哲学,而本体不是别的,正是主体。因此,哲学史主要是发现并确立主体的历史,这一过程在黑格尔哲学中得以完成。不过,无论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具有何种解放意义,康德却最早发现,这一原则面临着双重困境:自我关系的困境与现代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所具有的二律背反性质,使许多著名思想家走上了限制主体性的'倒退'道路,只有马克思等少数哲学家在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力图从主体性原则内部克服现代性危机。在这方面,马克思的方法远优于席勒,并为后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主体 主体性 绝对 现代性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