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讨论了"习性作为文化研究中的关键语汇"、"习性、审美与自由治理之间的关系"两个中心主题,反思了文化研究中出现的体制化和研究对象过于泛化的问题,为文化研究中国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有助于深化和确立国内文化研究的未来走向。

  • 标签: 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 习性 审美 自由治理
  • 简介: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这个历史时刻,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鲜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在当前应当承担什么使命、确立什么主题,理论研究应当如何突出主线、调准角度、改进方法,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七大为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 标签: 理论工作 改革 马克思主义 科学理论
  • 简介:近期,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历程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让千千万万群众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坚定决心。对于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和440多万个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永远在路上》再一次敲响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警钟,“老虎”“苍蝇”“狐狸”的纷纷落马也拉响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的号角——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强化党内监督,从严治吏必须抓住“关键少数”。

  • 标签: 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 治理 纠正错误 自我革新 党内监督
  • 简介:当前在国家和省市各个层面出台了很多推动智库建设的举措,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得益于此,但是智库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研究的时效性问题。用传统的方法研究周期很长,时效性面临压力。二是智库的视野性问题。

  • 标签: 智库 大数据 中国特色 性问题 时效性
  • 简介:审美交流是审美人类学凸显出来的重要问题。审美交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阐释维度。现代美学的审美交流是一种以审美普遍性为基础的、以想象为核心的精神性交流,企望自由境界;后现代美学突破了审美的自律性,其语境观和问性观念使审美交流的理解具有了新基础,突出了审美交流的平等性和复杂性;而审美人类学对审美交流阐释注重其文化机制,从而凸显了审美的语境性、经验性和完整性。

  • 标签: 审美交流 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审美人类学
  • 简介:正在兴起的大数据对政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数据将给政治学研究带来全新的数据密集型研究新范式。大数据是描述政治生活复杂行为的新工具,从海量的政治数据中可以发现隐藏其中的政治学规律,并据此对未来的政治走向做出精准的行为预测。因此,大数据必将成为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新工具。

  • 标签: 大数据政治学 政治学方法论 数据范式 政治描述 政治预测
  • 简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一部思想规范、行为规范,也是适用于各级党组织的一部组织规范。全面落实《准则》,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点。逻辑起点上,要明晰《准则》的历史地位和在党内法规中的地位。《准则》因党内外情况的变化而修订,与其他党内法规协同配合,助力扎紧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的笼子。理论基点上,要厘清《准则》与《党章》的关系。《准则》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是对《党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变化,《准则》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服务社会主义新征程。实践支点上,要把《准则》的要求落在日常,加强对《准则》的研究。

  • 标签: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新时代 党内法规
  • 简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遵循服务原则、法治原则、市场原则、公开原则,以尊重公众权益,增加社会共识;必须确立公平正义、依法行政、公共治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必须健全社会管理机构,加快社会管理法制建设;健全协调利益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创新社会服务体制,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坚持社会管理的群众路线;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建立社会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 标签: 社会管理创新 理念 原则 路径
  • 简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更为艰巨的形势和任务。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主体、多样形态、多种场域的发展特点,产生了大数据能力不足、数据污染和数据泄露等紧迫问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增强大数据意识,提升大数据能力,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大数据平台,把握新型媒介信息与舆论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发展。

  • 标签: 网络意识形态 大数据 安全
  • 简介:江泽民同志5月31日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一论述精辟,对于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说一点体会。

  • 标签: 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旗帜 讲话 与时俱进 坚持
  • 简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邓小平这一铿锵有力的论断,为我们指出了怎么样依靠科技进步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

  • 标签: 科学技术事业 三代领导人 邓小平 技术关键 毛泽东 社会主义工业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是中国话语体系的引领,但相关研究并未受到广泛关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一研究需要完成规模浩大的文献研读与梳理,传统方法难以胜任。通过大数据方法可以对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等话语资料进行'数据化文本研读',高效地挖掘出隐含其中的话语体系的构成和结构;进而可以通过大数据方法,便利地发现、分析和比较其分话语体系的构成和结构,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生成、演化的基本规律,以便于更好地制定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策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话语体系 大数据方法 文本研读
  • 简介:本文提出应该从青年马克思所持的人类学和存在论(本体论)相结合的实践论哲学立场出发,来具体地解读《巴黎手稿》关于美的规律的三个关键词:尺度、规律和美的规律,认为美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人的对象化劳动的产品(包括艺术产品),只要其外在具体的感性形状、形象、形式既符合这产品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合规律性),又符合人对该产品的衡量尺度(合目的性),它就具有审美的意义;这两种尺度辩证统一的客体表现就是美,主体表现就是美感。

  • 标签: 存在论 实践论 尺度 规律 美的规律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点内容,但要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工具。毛泽东、邓小平是最好的表率与典范,他们丰富的方法论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强有力依据。当今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方法,而精通马克思主义、熟知中国文化、把握时代脉搏、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抽象思维等是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关键环节
  • 简介:正确认识中国的经济成就,有助于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而构成"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的经济数据,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全国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数据支持。学术界和媒体中个别认为我国经济数据质量不高的论调,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试图弱化甚至否定我国的经济成就,对思政课的教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只有从根本上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深刻理解中国的经济成就是真实不虚的,才能真正地推进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

  • 标签: 十九大精神 “原理”课堂教学 新时代经济成就 统计数据质量
  • 简介:鸦片战争代表着“中国”历史的中断,鸦片战争后“天下”为“世界”所取代,“中国”史融入了“世界”史。从这一语境中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我们提出和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中国近代是谁的“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哪种意义上的“科学”。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构成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列宁主义中国化 “巴黎手稿”
  • 简介:[访谈嘉宾简介]李忠杰,男,195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运史、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政治与我国对外战略等。两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各种教学奖、优秀论文奖等。代表性著作有《社会主义改革史》《社会主义改革论》《列宁主义论纲》《苏联的演变和解体》《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与中国》《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等。

  • 标签: 党史研究室 中共中央 原副主任 改革开放 教授 李忠
  • 简介:邓小平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定了这项工作的大方向与着力点:要克服偏软偏宽现象,敢于动真格、不手软;要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坚定理想信念;要通过改革消除制度上存在的弊端,不断完善制度。经过长期接力探索,管党治党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抓紧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这与邓小平的论述相对应和衔接,彼此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十分清晰。当前这场新时期以来力度最大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彰显了我们党的自我净化能力。邓小平说过:“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前一件事已经得到很好印证,后一件事同样也能做好。

  • 标签: 邓小平 党风廉政建设 反腐败斗争 理想信念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