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政党建设有多种途径,从保障政党政治合法性角度看,加强政党伦理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而构建系统完整的政治行为主体道德规范体系,是推进政党伦理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加强政党建设需要构建政治行为主体道德规范体系,亦即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是一个由政治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构成的整体。我国尚未制定内容统一、结构完整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与领导干部道德相关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颁布的规章之中,通过对这些规章中与领导干部道德规范相关"关键词"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的十二个要素,构建起从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到社会道德的完整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

  • 标签: 领导干部 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体系 政治道德 职业道德
  • 简介:当前,关于道德规范问题的探讨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共产主义的实现并不依赖任何道德规范性理念,而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因为任何道德理念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时代会接受不同的道德与价值观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不同的立场、地位出发,会拥有各自的特殊的道德观念;而无产阶级为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也会提出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从单纯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讲,深入探讨道德规范问题是必要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道德规范 历史必然性
  • 简介:毛泽东诗词中关于道德哲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些内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道德哲学整体逻辑框架。挖掘和梳理毛泽东诗词中的道德哲学思想,对于深入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广博内容和思想体系,以及拓展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诗词 道德哲学
  • 简介: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关系的思想溯源及其现实构建○张雄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就记载了关于由商品交换所发生的经济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曾明确指出,当商品交换“双方还保持着他们自己的产品的时候,而不是在已经发展交换之后...

  • 标签: 经济伦理 道德关系 经济与伦理 经济人 道德建构 经济学家
  • 简介:要寻找真正的亚当·斯密,而不是被学者们简化、误读与曲解的亚当·斯密,就必须立足于斯密所生存的时代环境。本文在《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和1763年斯密格拉斯哥讲义合而观之的基础上,合理阐释并建构了亚当·斯密的美德思想,并从确立合宜的道德标准、构建自制型道德体系和培育公民美德三个方面论述了亚当·斯密美德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 标签: 亚当·斯密 美德思想 道德建设
  • 简介: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物。当人作为一种纯粹自然存在时,他并不比其他动物种群拥有更多的优越性。只是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人才从自然界中分离与提升出来,成为文明人。文明是生成的,也是发展的,文明的生成与发展表现为对自然状态的疏远与游离的过程。在文明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规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文明也是被规范出来的,没有规范就没有文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规范,但并不是任何性质与形式的规范都能无条件地促进文明的发展,因为社会规范也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社会规范的制定与确立既要符合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也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 标签: 文明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合理性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一章《尤根·哈贝马斯:规范事实》(NORMINGFACTS:JürgenHabermas)。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持久的国际影响源于它将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论证结合起来,从跨学科的角度、以一种强有力的叙述方式来讨论政治现实问题;其探讨的焦点是从工具理性转向哈贝马斯后来所称的交往理性: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在一个新兴的公共领域中通过合理性的、批评的交流来达成,并且独立于绝对主义的权力;安德森又同时指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方法和论据方面是对立的。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表达了对于法律中介作用的敬意,在法律的中介作用中,交往权力被转变成行政管理权力;通过将社会整合重担转变成自动控制体制,把生活世界行为者从社会整合的重担下解放出来;但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实际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论述很少,它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而这种假设缺乏宪法史的支撑。安德森还讨论了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和当代民主理论等,并且对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 简介:<正>1991年9月中旬,河北省衡水地区召开了毛泽东乡镇企业思想研讨会。地委,行署负责人、宣传、理论部门、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的同志以及部分乡镇企业家共4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5篇。大家结合衡水地区乃至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实际,从各个侧面深入研讨和挖掘了毛泽东乡镇企业思想,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毛泽东乡镇企业思想的概念及产生、发展过程。大家认为,毛泽东乡镇企业思想应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乡镇企业思想不仅指毛泽东本人有关乡镇企业的观点,还应包括我党三代领导人有关乡镇企业的论述,以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企业思想 重要内容 发展过程 乡镇企业家 有中国特色
  • 简介:朱德关于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的建军总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等。

  • 标签: 朱德 军队政治工作 生命线
  • 简介:汲取与内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思与批判一切旧道德、承继与塑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毛泽东忧党意识形成的三重道德渊源。忧党员不能首先从思想上入党、忧党风不正与党内腐败、忧党员不能以人民利益为重、忧西方腐朽道德观念的腐蚀、忧只讲物质利益不讲精神,是毛泽东忧党意识的多维道德容量。毛泽东的忧党意识是其忧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体现着道德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诉求,具有积极的道德价值:一是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纯洁党性,维护党的执政形象;二是有利于提高党员的道德自律力和意志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三是有利于提高党的道德整合力,调节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标签: 毛泽东 忧党意识 道德 执政形象 执政合法性
  • 简介: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法。永恒真理'一章,针对杜林从永恒道德推出永恒真理,又以永恒真理支撑永恒道德谬论作了深刻的、尖锐的批判;同时在批判的过程中充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与道德观。特别是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分析了共同道德的存在条件,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道德 真理
  • 简介:社会价值规范实践是现代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基本交往形态,其核心是公民权利、经济效率与个人自由的有机统一。因此,它们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底线。同时,也应是政治改革实践的立足点。

  • 标签: 社会规范 社会生活 公民权利 经济效率 和谐社会
  • 简介: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制高点和当时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李达系统地回答了宗教的起源、根源、本质、作用、演变、消亡等问题,在"人类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视野中回答"宗教向何处去"。李达观察宗教的大视野、研究宗教的新方法,到现在都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李达 宗教 影响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享"确立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之一。习近平共享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享观念,包含了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是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共享是全球治理的价值目标的三重维度。

  • 标签: 习近平 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简介:杨明伟在2016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撰文认为,毛泽东是我们党的优良文风的倡导者,他的许多讲话、文章、诗篇等,至今仍是我们遵循的文风经典。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毛泽东始终强调党内要形成好的文风。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把“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作为整顿党风的重要任务,提醒大家“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 标签: 毛泽东 文风 马克思列宁主义 《光明日报》 历史阶段 延安时期
  • 简介:道德建没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从原则、内容、任务、途径和保障等多方面加强道德建设。

  • 标签: 和谐社会 精神动力 道德建设
  • 简介:美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全球正义的契机。在全球贸易和金融、气候变化等诸领域,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特色的道路,尽管可能经历了一些挫折,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经济、政治与国际局面,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美国主导世界体系下的全球非正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在道义上负责任的做法应当是谋求平稳的战略收缩。着眼未来,来自权力中心之外的道德呼吁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真正合作将有助于解决中美之间和平共处和权力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 标签: 中国崛起 正义 跨国责任 战略收缩
  • 简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2017年10月22日,由南京大学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唐仲英基金会、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化自信与道德重塑”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近30所高校,15余家期刊编辑部、报社、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近11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围绕“文化自信与道德重塑”主题,以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世界眼光和开阔的学术视野重新审视了我

  • 标签: 文化自信 道德重塑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