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关键期、决胜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现实,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著提高文化整体实力;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的治理,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努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标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位一体 中国梦
  • 简介: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全面实施的扶贫战略,既是对过去扶贫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时效性、精准性、创新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导向,全面实施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政策体系、扶贫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战略。

  • 标签: 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 工作机制
  • 简介:邓小平军事方法论的关键在于调动战士和各级干部的主动性,树立坚定的信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同样面临着发动广大群众、团结各方力量的重大挑战。邓小平军事方法论对于打赢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硬仗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借鉴征兵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借鉴根据地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借鉴文化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借鉴教育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头人的培养;借鉴战略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邓小平军事方法论也对其家乡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定百年目标,领导干部重实践,让广大群众得实惠。

  • 标签: 邓小平 军事思想 全面小康
  • 简介:"小康社会"这一新概念是邓小平最先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将小康社会与"现代化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及"中国特色"等概念,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了新设计,提出了新模式。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与重要举措,将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

  • 标签: 邓小平 小康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 简介: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创新、协商、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来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同济大学、国家教育部社科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十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以及来

  • 标签: 科研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交通大学
  • 简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保证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内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与制度体系的完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完善发展的理念,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最终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和运行有效。

  • 标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制度体系 成熟定型
  • 简介:祖尧(1933-),男,安徽省天长市人。幼年投身革命,随军转战南北,曾在新四军二师淮南公学、抗敌文工团、华中干部子弟学校等单位从事宣教工作。1951年被保送进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师从宋涛、苏星等学者。学习成绩优秀,两次被吴玉章校长授予“模范学生”称号。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

  • 标签: 于祖尧 思想者 栏目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 学习成绩
  • 简介:小康社会是邓小平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四川省广安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牢记小平同志“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嘱托,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加快发展,解决精准扶贫的大多数和平均数问题;坚持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掉队;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坚持政府市场结合,多方筹集精准扶贫资金;坚持强化精准扶贫保障,凝聚强大合力,为小平家乡提前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肩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 标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广安 精准扶贫
  • 简介:本文是对盛行德国学界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回顾和评论,旨在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首先,作者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诞生追溯至巴克豪斯、赖希尔特、施密特等人对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遗产的继承。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这一运动的理论主题,即整体性地诠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度挖掘黑格尔与马克思方法论之间的总体性关联,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辩证法与资本逻辑批判,再现商品与劳动的二重性对社会自主化的形塑。最后,作者概述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新马克思阅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 价值形式 资本辩证法
  • 简介: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方法论原则,它要求我们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整合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样化思路的基础。要切实践行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条方法论原则,就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在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中坚守自己的基本原则。

  • 标签: 中国的具体实际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正>一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的规律"又发生了一些争鸣,与19世纪50~60年代和80年代一样,论争的焦点还是集中在:1.内在尺度是属于主体(人)的尺度还是属于客体的尺度?2.怎样理解"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以学界前辈陆梅林先生为代表,他承接蔡仪先生的美学观点,认为"即使某某人或某些人感知不到,美仍然客观地存

  • 标签: 哲学手稿 马克思文本 学界前辈 陆梅林 林教授 《手稿》
  • 简介:徐碧辉的《美学何为》是一部实践美学学术史著作,它深入分析了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二律背反',对李泽厚的'人的自然化'作了个性化阐释。它系统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李泽厚实践美学所展开的争论,立足李泽厚实践美学对'后实践美学'的质疑作出答辩。同时,它在继承李泽厚实践美学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新现实,勾勒出一种个性化的美学原理新框架,此乃李泽厚实践美学在新世纪的新收获。

  • 标签: 徐碧辉 《美学何为》 实践美学
  • 简介:毛泽东的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是一个包括方法论、理论范式、基本调查方法和具体技术的完整体系,是在吸收马克思主叉精髓的基础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社会调查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社会调查理论 社会调查方法 中国国情
  • 简介:薄一波至少在1994年10月、12月,以及2004年8月三次直接提到'始于毛,成邓'。这一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提法因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指代对象和丰富的内涵实质,加之精准的表达而被广泛传播,但要对其引申使用则需进行具体分析。

  • 标签: 始于毛 成于邓 薄一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本文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皮特·E.戈登就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思想史教授加雷思·斯特德曼·琼斯(GarethStedmanJones)的新作《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写的一篇书评,刊登在2016年10月23日的《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一栏上,名为《叫他卡尔》(CallHimKarl)。《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英文版共750页,由贝尔纳普出版社和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书评从此传记所采用的新视角出发,明确指出《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一书聚焦卡尔·马克思本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文章一开始就引用马克思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明很多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戈登认为《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一书有很多优点,其中,斯特德曼·琼斯优雅得体的叙事风格能够引领读者(甚至是不熟悉19世纪历史的读者)穿梭那个时代的政治论争中。他熟稔思想文化史,从而对马克思在哲学和经济学方面所创立的思想中的多个主题的表达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创作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马克思的最权威的传记。

  • 标签: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误读 新视角 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