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4 个结果
  • 简介:海德格尔技术追问双重品质表现为现象学特性与非现象学特性统一。"现象学特性"意味着技术追问本身所表现出自明但依然需要澄清方面;"非现象学特性"意味着追问本身被遮蔽、被忽略方面。二者是共在关系。海德格尔技术追问功绩是让人与技术之间自由关系得以呈现,问题是让这一关系永远地停留在先验、形式层面。只有引入技术体验、身体、实践等维度才能够让自由关系得以从经验维度充实自身。

  • 标签: 海德格尔 技术哲学 自由 双重品质
  • 简介:杨国荣、潘小慧、孙春晨三位教授提出讨论,集中指向一个形上问题:伦理道德,为何"精神"?具体展开为三大关系哲学追究:马克思、康德、黑格尔三大理论资源、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传统关系;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关系;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关系。马克思"社会意识"、康德"实践理性"、黑格尔"客观精神",是关于伦理道德"精神"本性三大理论资源,必须基于中国传统对它们进行创造性整合与超越。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是伦理道德精神体系形上基础,其中"体"是伦理道德"精神"本性,"一"是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统一,是伦理道德"精神"本性及其精神哲学体系现实性与历史性。民族—伦理—精神概念同一性,伦理与道德关系,"冲动形态伦理"法哲学结构是其现实性和历史性展现三个哲学维度。

  • 标签: 伦理道德 精神 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 伦理精神—民族精神
  • 简介:伯纳德·威廉斯提出过一套名为“距离相对主义”理论,认为“我们”应该悬置对于遥远古代或者未来生活道德判断,因为“我们”无法转投到古代或者未来道德系统中生活,因而与它们只处于“名义上对抗”。结合威廉斯“内在理由”主张,系统地重构出他对于“距离相对主义”论证,由此可以发现,威廉斯对“名义上对抗”这一相对主义适用条件刻画,并不足以保证相对主义只适用于古代或者未来道德观。

  • 标签: 伯纳德·威廉斯 距离的相对主义 名义上的对抗 内在理由 道德相对主义
  • 简介:康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关系问题所给出回答是:"美作为道德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东西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东西"二者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联结。这种关系成立建构在康德对于二者区分和类比之上:一方面,美和道德有着异质性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美和道德判断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以"象征"来描述二者关系至少在语义层面上是成立

  • 标签: 美的东西 道德 道德的善的东西 象征 康德
  • 简介:在20世纪的人类道德思想史中,施韦泽敬畏生命及其论证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不仅敬畏生命确实是一个极为合理和深刻道德原则:而且其“世界观念和生命观念二元论”道德论证方法.也为人们在20世纪哲学——伦理学思想和语境中,探寻一种具有终极关怀意义道德信念提供了一种有效尝试。鉴于施韦泽伟大榜样及其敬畏生命原则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道德论证方法。

  • 标签: 施韦泽 世界认识 生命意志 道德论证
  • 简介:伦理道德本性是"精神","精神"是伦理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共同话语,由此可以建立起文明对话的话语平台。"‘精’—‘神’"二元构造使其概念地内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矛盾,于是建立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寻找其"中国气派"便必须而必然。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是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与法哲学统一。黑格尔所建立"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伦理道德"精神现象学",揭示了伦理道德形上真理,然而它只是西方精神史历史哲学表达,并在法哲学层面"头足倒置"。伦理世界中中国话语是"国—家"伦理实体,"中国气派"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精神哲学规律所造就伦理世界"亲和";生活世界或"教化世界"中国话语是"内圣外王"权力伦理与"义利合一"财富伦理,"中国气派"是对国家权力"为政以德"道德诉求和对财富"为富不仁"伦理批判,呈现为对生活世界道德警惕和伦理紧张;道德世界的话语体系是"义利—理欲—公私","中国气派"是"求诸己"自强不息精神超越。伦理世界亲和、生活世界警惕与紧张、道德世界超越,三者构成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中国气质"和"中国气派"就是:伦理乐观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

  • 标签: 伦理道德 精神哲学形态 伦理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 中国气派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原理:(1)你行动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行动道德价值只在于它准则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行动必然性。这三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主客统一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三个变形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分析和停留于词句表层上是看不出来,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樊浩教授所提出"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是情感,1/4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并以情感为主体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唯儒学各家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 标签: 樊浩 道德哲学 中西四德 智德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原理:(1)你行动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行动道德价值只在于它准则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教重法则而来行动必然性。这三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主客统一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三个变形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分析和停留于词句表层上是看不出来,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道德哲学需要注重形上和形下之间互动、理论和历史互动.同时,也离不开新概念生成,在这些方面,樊浩教授工作体现了自身特点。从历史层面看,在关注康德哲学同时,也需要注意黑格尔哲学。就对人理解而言,辨析理性与精神构成了重要方面:单纯地关注理性,往往仅仅偏重于人精神一个方面,由此不免导致对人理解抽象化、片面化,反之,肯定精神本身综合性形态,则可以引向对人本身具体理解。同时,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归根到底要走向实践,精神则从内在方面为走向实践提供了某种动因。在此意义上,樊浩教授对黑格尔哲学注重以及对精神关注无疑有其理论意义。当然,以道德形而上学进路和构架而言,樊浩教授提到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个环节,并且认为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基本内容与构架,这一进路尚存在可以进一步思考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精神 道德形上学
  • 简介:黄勇(以下简称“黄”):虽然是作为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考生进入大学,但是当时并没有所谓“天之骄子”感觉,更多地是一种喜出望外感觉。1966年取消大学时我刚进小学,所以在读书期间从来就没有上大学这样想法。

  • 标签: 美德伦理学 中国思想 黄勇 地域化 道德 教授
  • 简介:樊浩教授基于"现实伦理"和"伦理现实"之双重动机,以"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为"一以贯之"主题,在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必然性,由此开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以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和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中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也为其打开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一种认知路径。

  • 标签: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心理学探本 形而上学辩证 决疑论解决
  • 简介:张华夏教授是老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先驱者之一,在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贡献。他所翻译亨普尔《自然科学哲学》和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学生和研究者必读读物。

  • 标签: 现代科学 《科学哲学导论》 伦理世界 王国 论证 道德
  • 简介: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如果说目前哲学在青年那里不受欢迎,也得不到社会重视,那么问题主要是哲学不能反映时代要求。哲学自身问题在于它由反思批判活动逐渐蜕变为单纯知识记忆,从而使哲学变成了非哲学。进行哲学教育改革,就应该提倡以哲学方式进行哲学教育

  • 标签: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哲学话语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
  • 简介:樊浩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德”、“得”相通是中国伦理精神价值原理。其要义在于:中国伦理同时具有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并由此形成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实用主义互为依托特质;此种特质解决了“德”“得”之间张力,并指向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统一。以儒家经典为分析文本展开思考,“德者,得也”中存在着道德本性谋划两种进路:主流儒家以道德为目的性之存在,事功学派以道德为工具性之存在,而“德”“得”之张力则在大众文化中得以消弭。因之,樊先生虽然准确把握了中国伦理精神特殊旨趣,却没有具体解答这两种儒家进路在中国文化中发展线索与实际影响。儒家伦理形态能否成为当下道德救穷之途,或可从其中得到启示。

  • 标签: “'德’一'得’相通” 道德本性 儒家进路 道德之“得” 功利之“得”
  • 简介:一、学思历程与道德心理学韩燕丽(以下简称"韩"):也许我们可以先谈谈你哲学之路。你是如何开始学习哲学,有哪些重要哲学思想影响到你哲学研究?我们知道你父亲和妹妹都是著名自然画派画家,他们作品对你伦理学研究有没有触动?瓦莱丽·提比略(以下简称"瓦莱丽"):在多伦多大学读一年级时,"哲学导论"课是我最爱课程。

  • 标签: 瓦莱 道德心理学 提比略 德性伦理学 反思性 伦理学家
  • 简介:《文心雕龙》中《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主题,教育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心性也即文心。刘勰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心 文人 圣王
  • 简介:世界若欲顺利迈向未来。我们需要有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人性。这并不是过去人们所认为“成年”而已。笔者先前曾就中美教育所共同面对一个挑战与一些华人学者进行过交谈:那就是现代性并不能培育出成熟心性。④因为教育改革对于全球未来发展极为重要,笔者在本篇论文中,试图在那些交流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美中未来教育改革对话方向。笔者将提出三项基本主张,然后据此提供建议以为响应。

  • 标签: 博雅教育 对话 中美 心性 成熟 培养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事实。使得道德自律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