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海德格尔思想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种“非同”关系,有望走出条非还原物理主义路线。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于构成它事物,在被构成事物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方面,具有构成关系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物质构成作为种新哲学范畴有重要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2012年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诞辰90周年及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结构》出版50周年。在这年里,为了表达这位20世纪最伟大科学哲学家敬意,全世界范围内科学哲学家以不同形式组织了系列纪念库恩学术活动。虽然,《科学革命结构》主旨要对科学发展过程给予说明,但是,“范式”作为库恩理论代名词,已经历史学、哲学、文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伴随着库恩影响力逐步扩大,库恩批评也纷至沓来:例如,“范式”概念用法含混不清、范式理论种相对主义、库恩否认科学真理存在……那么,究竟是范式理论本身存在缺陷,还是世人库恩思想存在偏见?

  • 标签: 库恩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哲学家 专访 教授 “范式”
  • 简介:信息哲学新近发展为人格同性研究提供了种全新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战车隐喻引入了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个整全和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自我学"中,通过自我理论两个分支(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个性化,另个关注此种实体认同)描述,预设了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种调和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种自我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体三分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在"实现逻辑"中,通过"实现"(亚里士多德发现)概念引入,支持了种极为斯宾诺莎式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最终阶段。最后"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关于名称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种新名称理论——社会历史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社会性,约定俗成和有生命。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关系始于广义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描述性信息。(3)被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那些描述性信息集合构成了名称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所指不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意向、特定话语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意义甚至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描述论那些批评以及其他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名称理论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分歧和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与“朱利叶斯”与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经典案例.断言与案例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热点与难点.指称与指称对象区分个新颖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性论争中混淆与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个新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个反历史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不可分割民主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消遁。历史终结论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体现,但古典范式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终结;新历史哲学范式只能这些元素重构,而对民主正确理解取决于种妥当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与必然关系谈起。哲学史上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后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必然认识与客观世界改造,并且真善关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问题,拯救哲学危机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场景。但这是种哲学转换、转向,作为种特殊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生活哲学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关系、生活与生活世界关系和生活哲学涵义与特征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发展。

  • 标签: 当代哲学 发展路向 生活哲学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辨证法之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辩证法研究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和美国科幻电影《终结者》中终结者可被认为都属于后人类(posthuman),拥有远远超越人类能力以及迥然有别的形态;科学家、哲学家和未来学家认为并预测作为"后人类"之前个种类——跨人类(transhuman),随着医学和科技进步,

  • 标签: 人文主义 院士 仁宗 中国古典小说 《终结者》 《西游记》
  • 简介:借助索萨(Sosa)关于信念实施模型,我们提供了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个模型。在提供模型过程中,当代认识论文献对法律,尤其对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相关性值得关注个好审判取决于证据合适处理,还是实体判决如何构成,二者不同。分别由法官和陪审团做出适切判决之不同也需要讨论。

  • 标签: 法律 认识论 优异判断
  • 简介:孔子儒学关于"命"哲学反思,可以从义命分立、性命扬与义命合一三个课题来探讨。首先,命气质之命,命呈现命限限制性原理,因此有所谓"义命分立"。其次,命限也同时义理之性实践条件与凭借,所以也是表现原理,因此有所谓"性命扬"。最后,通过"性命扬"长久实践,领略到"天命"(性体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例如《诗经》所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在此生生仁体天命中,达到所谓"义命合",在"义命合"之中,可以用圆善方式解答康德哲学之中"德福致"问题。劳思光阐明"义命分立",但是局限在主体性哲学,不能接纳孔子儒学"天命"具有性体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之义。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则散列论述了"义命分立"、"性命扬"、"义命合问题,但是对于这三个课题构成逐步发展环节及其整体性,他并没有加以足够厘清与通盘整理。在孔子儒学与康德、海德格尔哲学跨文化对话脉络之中,来展开"义命分立"、"性命扬"、"义命合三个环节,也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哲学对于自由意志、命运与决定论、最高善(圆善)、德福致、开放式的人文主义等哲学问题响应。

  • 标签: 义命分立 性命对扬 义命合一 孔子 康德 海德格尔
  • 简介:知觉内容如何概念?这是当代认识论中所关注关键问题.麦克道威尔概念论认为,只有概念性东西参与进辩护活动中,因此知觉内容必然包含概念.他概念论可以总结为两点:C1,知觉内容概念;C2,概念来自后天语言学习.特拉维斯麦克道威尔观点展开了批判,指出了麦克道威尔概念论种存在问题表征理论,同时指出作为概念论基础“似真之看”不可能,从而使C1被证明不成立.麦克道威尔承认特拉维斯批判并进行修改,他分别提出M1(直观能力种概念能力)和M2(知觉内容中仍然存在某些概念)两个措施进行修改.但是本文将指出这两个修改非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修改后C1与C2相冲突.从而证明概念论主张,麦克道威尔依旧无法说明知觉内容如何具有概念.

  • 标签: 知觉内容 概念性 直观 特拉维斯与麦克道威尔争论
  • 简介:根据种实践规则观,功利原则不能用于辩护特定制度之下具体行动。将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制度本身,提供了种看起来更为合理功利主义版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免于批判性考察。制度功利主义有两幅面孔,制度选择决策程序,另评价制度是否正义标准。相应地,它有两种证明方式,分别是诉诸个人理性选择类比和诉诸道德平等论证。通过梳理罗尔斯和金里卡等人讨论,可以看出这两种证明都存在问题。

  • 标签: 制度功利主义 决策方式 正义标准
  • 简介:中国"哲学突破"始于《老子》,中国哲人寻求普遍统努力集中体现在道提升上。但随之而来,意义究竟如何理解,这也是困扰中国哲学根本问题。我们今天所应当做,不是站在老子思想之外指手画脚,说"道"这是那,而是进入到老子思想内部,帮助老子建立道论哲学言说。建立老子道论哲学言说,也就是建立老子哲学逻辑体系。我们将老子思想表述视为未经论证命题,本文目的即在于这些命题进行论证,使之成为严格意义上哲学。言说之道已非道,"道"有名而实无名。名亦物,道非名亦非物,道为无。无为万物生存之可能,万物即道之显现,无亦即有。万物与道区分,因万物自相区分,于是有德。消泯区分则合道,固守区分则违道。物多样性激起欲望,役使更背离道。只有无我之欲方归于自然。欲是以人为尺度区分物,由是形成知。获取为学,学增强我与他者区分能力,故损学方能益生。学知方可有为,改造外物,对抗自然。无为则无我,不造物不别物。于是人之生即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

  • 标签: 老子 别名 辨名 哲学言说
  • 简介:认识论这个概念在19、20世纪之交通过罗素和梅耶松被引入英美和法国哲学。以这概念兴起以及它所引出问题和悖论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探讨卡瓦耶斯借助数学资源,从概念哲学角度出发对待认识论悖论方式和他哲学提出新问题,可以勾勒出当今认识论以及人们般所认为"知识"概念所做番重新评价图景。

  • 标签: 认识论 卡瓦耶斯 概念哲学 数学 知识
  • 简介:兵教授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个案研究,而且如何推动这领域研究提出了新分析框架。其基本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1968年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出版后就已经终结.其主要原因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大原则已经被放弃;在此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派生出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潮。这观点虽然有启发性。但有片面性。根据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整个发展可以区别为四种类型,即“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区分基础不是抽象意义上本真马克思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个前提。也不是总体性或同思维方式。而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辩证法理论坐标。

  • 标签: 张一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瑟伯恩 后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辩证法
  • 简介:《东西均》方以智中晚年代表哲学著作之,在明末清初"三教合时代思潮影响下,方以智以理想型儒家为旨归,提出了"三教归儒"思想宗旨。他将孔子、孟子为代表原始儒家看作理想中"大成均",并通过孔子"重学"思想系统阐述、"名教"现实意义哲学辩护,"不虚生浪死"死亡哲学思想论述、鲜明而又系统地表达了他自己新儒学思想。《东西均》书融合佛、道与部分西方科学思想,体现了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而折衷其间"学术理想。而其"折衷"价值原则即是他心目中理想型儒家。

  • 标签: 方以智 《东西均》 三教合一 三教归儒 理想型儒家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将社会和规范方面融入科学理解中,实践实在论也使文化和规范方面在理解科学时发挥重要作用。二者比较分析表明,前者可作为实在论种形式。二者结合可发展出“多元社会实在论”这实在论形式。在讨论了地图类比、目标导向经验主义不充分决定性问题分析之后,通过借助海伦·朗基诺最近研究可得出,多元社会实在论尽管可能,但由于缺乏上帝视角,它在为不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决定性解决方案时并不乐观。

  • 标签: 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实在论 不充分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