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72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办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办法的基础上,针对肺部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平均住院时间更短,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更高。结论针对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对于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治疗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风湿免疫疾病 肺部并发症 预防 临床护理
  • 作者: 沈敏 曾小峰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25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成人Still病(AOSD)是一种少见多因素自身炎症性疾病,以发热、皮疹、关节炎/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升高等为主要表现。AOSD还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危及患者生命。最近一年,随着对AOS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人们对AOSD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本文将对近一年来在AOSD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述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希望。

  • 标签: Still病,成年型 发病机制 治疗 生物制剂 靶向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对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个性化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RS评分和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NRS评分更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比对照组更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对缓解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患者疼痛有着积极的影响,对风湿免疫疾病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并获得了患者的满意和认可。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风湿免疫科 无痛病房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4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两组。23例患者行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的入组对照组,23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入组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就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下降情况及体外循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下降>50%的率60.87%、体外循环时间(94.8±33)min显著优于对照组43.48%、(116±35)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疗效较好,不但能帮助患者改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口面积和体外循环,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心脏瓣膜 跨瓣压差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PBL教学法在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们风湿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68位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68位住院医师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名。其中对照组带课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实验组带课教师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授课。授课后对两组住院医师进行理论、实践技能考试及问卷调查评估。结果实验组学生规范化培训后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教学法在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起着明显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住院医师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利于培养住院医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我们在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大力推广。

  • 标签: PBL教学法 风湿免疫科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CVD)是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血脂异常是重要的传统CVD危险因素,然而,在炎症过程的影响下,活动期的RA患者通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较低,导致其CVD风险常被低估,即脂质悖论。传统的脂质谱不能反映RA患者的CVD风险。开发新的“非传统”脂质参数对于进一步评价RA中脂质改变,识别CVD风险对于活动性RA患者非常重要。本文就血脂异常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CVD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心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
  • 简介: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病人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致关节畸形,重者甚至导致致残。探讨类风湿因子(RF)分型定量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意义。文中分别采用了散射比浊法与ELISA方法来定量检测RA患者组以及其他风湿病组血清中IgG、RF、IgM、RF、IgA、RF的含量。

  • 标签: RF 抗HEV-IgG 干扰 排除
  • 简介:摘要现在在世界范围内风湿疾病都属于头号的致残性疾病,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提升风湿病的防治水平。经过多年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观察,表明采用中医药对风湿病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应用策略和治疗方案等与治疗的有效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具有密切关系。为此,本文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了风湿病的中医治疗,希望能够对该领域中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 标签: 风湿病 中医 临床思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利妥昔单抗相关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基础疾病为自身免疫疾病的PCP患者,其中男67例,女35例,年龄17~79岁。根据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基础疾病分为利妥昔单抗组和非利妥昔单抗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等。结果102例患者中,利妥昔单抗组7例(PCP起病前使用利妥昔单抗),非利妥昔单抗组95例;利妥昔单抗组年龄显著低于非利妥昔单抗组[(32.0±18.7)比(52.4±14.9)岁,P=0.010],外周血CD3+、CD4+、CD8+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非利妥昔单抗组[(1 306±596)比(546±439)个/μl、(674±401)比(243±232)个/μl、(616±249)比(282±256)个/μl,均P<0.01],而B细胞计数、血浆IgG、血浆IgM均显著低于非利妥昔单抗组[0(0,0.2)比72.0(50.0,124.4)个/μl、4.0(2.6,5.8)比9.4(5.3,12.0)g/L、0.3(0.2,1.0)比1.1(0.6,1.8)g/L,均P<0.05],巨细胞病毒(CMV)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非利妥昔单抗组(0/7比57/95,P=0.007),而两组患者其余基线资料、重症PCP、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合并气胸或纵隔气肿、辅助使用糖皮质激素比例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CD3+、CD4+、CD8+细胞降低可能并非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发生利妥昔单抗相关PCP的危险因素,B细胞降低伴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等体液免疫下降可能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上述特点也决定了此类免疫缺陷患者不容易合并CMV肺炎。

  • 标签: 肺炎,肺囊虫性 利妥昔单抗 自身免疫性疾病 疾病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隐匿性强、侵袭性强、易转移、耐受放化疗的特点,故其5年生存率极其低(<8%)。寻找全新的治疗方法是目前改善胰腺导管腺癌预后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重要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及免疫细胞治疗等多种方法治疗胰腺导管腺癌的临床试验大量开展,令人失望的是尚未取得满意的临床获益。胰腺癌癌巢的特殊微环境使得免疫治疗并不像其他恶性肿瘤发挥预期的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胰腺癌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免疫疗法国内外的最新临床研究,并从免疫微环境特点出发分析联合治疗机制与潜力。

  • 标签: 胰腺肿瘤 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法对神经内科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疗效,对不良反应加以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近两年内神经内科自身免疫疾病门诊患者,共60例,研究组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方案,对照组以血浆免疫吸附治疗为治疗方案,严格监控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治疗完成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作出分析。结果治疗完成后,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周期明显增长,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副作用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血浆置换法在治疗神经内科自身免疫疾病中疗效不突出,且不良反应多发,频率较高,不适于作为临床治疗的首推方案。

  • 标签: 血浆置换 神经内科自身免疫性疾病 治疗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傣医是傣族人民在长期临床医疗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风湿病的治疗为例,探究常用的傣医治疗方剂,为当前风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同时也为促进傣医的传承、发扬作出贡献。

  • 标签: 傣医 风湿病 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