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肌松解治疗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的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54例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女20例,男34例,年龄60(51,64)岁,其中31例采用心肌松解(心肌松解组),23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旁路移植组),比较两组手术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旁路移植组均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乳内动脉到前降支,LIMA-LAD),桥血管流量14(11,20)ml/min;心肌松解组27例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心肌松解,4例采用心脏跳动下心肌松解,其中1例因中右心室破裂中转体外循环。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无院内死亡。术后随访26(18,32)个月,旁路移植组MACE发生率较心肌松解组高(40.9%比7.4%,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心肌松解旁路移植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2.681倍(OR=3.681,95%CI:1.812~8.685,P=0.011)。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显示,旁路移植组比心肌松解组手术效果差(旁路移植组9例患者乳内动脉失功能,心肌松解组1例患者>70%残余压缩,40.9%比3.7%,P=0.003),但对于10例合并有近端病变的旁路移植组患者,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患者乳内动脉均通畅;1例患者冠状动脉CTA显示乳内动脉通畅,但术后2年再发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心肌松解相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中期效果更好,而对于合并有近端狭窄病变的前降支心肌桥患者,旁路移植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心肌桥 前降支 心肌松解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MICS 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47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其中69例采用MICS CABG方式治疗(微创组)、78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6.9±5.8)岁和(68.2±7.0)岁,男性比例分别为60.9%(42例)和51.3%(40例)(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无患者发生中转开胸手术。术前,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 h再次复查,微创组的血清cTnI为(3.109±0.664)μg/L,CK-MB为(18.03±3.27)U/L,均低于传统组的(3.438±0.715)μg/L、(20.63±4.28)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随访中,微创组和传统组的再发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脑卒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形成、心源性死亡、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微创组与传统组患者累积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39%和26.92%(P=0.171)。结论MICS 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较好,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心肌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微创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病变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左室功能低下(LVD)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预后的危险因素,但经过细致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CABG依然是冠心病伴LVD的有效治疗手段,且体外循环下行全动脉CABG是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治疗中度及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积极使用心脏辅助装置能降低此类患者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导致的左室功能低下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全面深入仔细的评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案都有重要意义。另外左室功能低下患者常合并多种合并症,如左室室壁瘤、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等,如何采用最佳的方式处理相关合并症,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 标签: 心室功能障碍,左 冠状动脉分流术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随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发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例数不断增长,且需要再次血运重建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多并引起关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及自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迅速,其复杂程度也高于未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策略具有挑战性,需要心脏团队共同制定,而且缺乏循证依据。因此本共识编写专家组结合近几年国内外指南共识、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供临床参考,推动冠心病治疗水平的提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再次血管重建 策略 专家共识
  • 作者: 陈绪军 刘达兴 黄克力 季强 董然 郭惠明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6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武汉 430022,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遵义 563000,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成都 610072,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血管外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冠脉外科中心,北京 100029,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2021年5月美国胸外科协会发布了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该共识建议术前多学科参与,积极对缺血性心肌病进行评估,包括心肌活力、瓣膜功能等;中采用多支动脉桥、含血心肌保护液行心脏停跳的CABG,同期积极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重视心律失常处理,积极使用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内的心脏机械辅助装置;术后采用多学科团队规范化重症监护病房的各项治疗,继续合理使用心脏辅助装置,重视心脏起搏治疗并在出院后90 d内密切随访等措施降低缺血性心肌病CABG 的手术死亡率,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肌病 专家共识 解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程度二尖瓣反流合并左室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52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8例,女97例,年龄(61±7)岁。选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以上病例,分析不同程度二尖瓣反流患者预后及心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入选患者中67例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52例术前反流中度,LVEF为38%(35%,40%),食管超声评估瓣膜结构良好,中搭桥后评估室壁运动得到改善,未干预二尖瓣。6例术前反流中-重度,LVEF为38%(35%,39%),搭桥后食管超声评估室壁运动得到改善并且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良好,反流减轻,未干预瓣膜。9例术前反流重度,LVEF为38%(35%,39%),2例中探查二尖瓣乳头肌及腱索功能及位置尚好,同期行二尖瓣成形,7例患者存在乳头肌及腱索移位明显,瓣环扩张,行二尖瓣置换;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半年随访二尖瓣反流均减轻至中度及以下,LVEF较术前升高[47%(45%,48%)比38%(35%,39%),P=0.02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57(56,59)mm比61(59,64)mm,P=0.002]。结论左室功能低下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中食管超声评估十分重要。对于中-重度以上反流,瓣下结构受缺血影响的患者,积极行二尖瓣置换手术,以利于术后心功能改善。

  • 标签: 心室功能障碍,左 冠状动脉分流术 二尖瓣闭锁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左室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辅助装置的应用情况及中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中,筛选出127例围手术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左室功能低下组),男101例,年龄(59.2±10.1)岁,同期LVEF>55%的患者(2 454例)为对照组,男1 756例,年龄(58.4±9.5)岁。比较两组应用心脏辅助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临床数据。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对比两组随访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功能低下组IABP(10.2%比0.8%)、ECMO(6.3%比0.3%)使用率更高,ICU停留时间更长[(50±12)h比(33±10)h],围手术期死亡率更高(4.7%比0.7%),术后住院时间更长[(15±3)d比(1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室功能低下组LVEF术后3个月(48±8)%,术后6个月(51±9)%,术后1年(55±9)%,此后趋于稳定。结论左室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心脏辅助装置应用率高,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且中远期随访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心脏辅助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t=9.51,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t=13.79,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2=17.21,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桡动脉 乳内动脉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小鼠肾移植尿路重建方法和技术要点。膀胱瓣和输尿管植入均是小鼠肾移植中重建尿路的可行式。膀胱瓣式主要并发症为术后膀胱瓣及输尿管远端缺血坏死。其发生率受供体小鼠品系和手术技术影响。输尿管植入式主要并发症为术后尿漏。其发生率受受体小鼠性别和手术技术影响。膀胱瓣式重点是中判断膀胱瓣血供并合理修剪缝合膀胱瓣。输尿管植入式重点是妥善修剪和固定输尿管。输尿管植入式比膀胱瓣式快捷。其早期发生的尿路并发症更容易通过二次手术成功修复,但远期尿潴留发生风险高于膀胱瓣式。手术干预的及时性是成功修复早期尿路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尿路并发症 动物模型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膜移植治疗重症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及围期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重症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羊膜移植治疗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患者术后随访30d,观察患者视力情况、复发率、上睑结膜乳头增生和角膜修复情况。结果32例患者随访12个月,视力提高,上睑结膜基本光滑,未见明显增生,角膜透明或形成角膜薄浅,其中10例术后次年五月份复发,用药后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羊膜移植治万重症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安全有效,有针对性的围期护理可以保证手术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羊膜移植术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在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中的疗效,为治疗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4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1例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术前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41例患者行45处支架置入,成功置入42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3.33%(42/45);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41例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52.36±12.22)分,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为(95.33±5.54)分,术前与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有36例患者的脑缺血症状未出现,1例患者术后死亡,4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在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比较高,长期临床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病 合并血管狭窄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室重塑对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EF)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手术期风险及近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11病房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院,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合并心衰症状和体征的冠心病患者78例,其中男54例,女24例,年龄(59±8)岁。住院期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LVEF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患者LVESVI(92±18)ml/m2。以全组患者LVESVI的平均值92 ml/m2为界值分为两组:轻度左室重塑组(46例)定义为LVESVI<92 ml/m2,重度左室重塑组(32例)定义为LVESVI≥92 ml/m2。术后随访(30±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死亡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生存率。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5.1%(4/78)。重度左室重塑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高于轻度左室重塑组(9.4%比2.2%,P=0.03),同时重度左室重塑组患者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比例较高(62.5%比36.9%,P<0.01),术后房颤发生率较高(25.0%比6.5%,P=0.02)。术后随访结果显示,轻度左室重塑组患者与重度左室重塑组患者相比,12、24及36个月无MACE事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100%,87.9%比92.1%,80.3%比78.3%,P=0.68)。结论左室重塑增加HFrEF患者CABG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但对患者近期无MACE事件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室功能障碍,左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重构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自体脂肪移植隆胸移植脂肪的成活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行自体脂肪移植隆胸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采用相同的护理方式,分别在患者乳房皮下组织以及乳房后间隙进行脂肪微粒注射,观察患者在术后脂肪成活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效果。结果通过对120例患者进行脂肪填充后得出全部患者中进行脂肪填充的乳房为240个,其中乳房成活率比较中,乳房皮下组织注射的成活率高,为82.5%,乳房后间隙注射的成活率为71.6%;术后并发症比较中,120例患者中有1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2%。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操作以及术前术后流程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脂肪成活率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自体脂肪移植 隆胸术 脂肪成活率 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