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念珠血症小鼠模型,寻找辅助诊断念珠血症的差异多肽峰。方法SPF级ICR雄性小鼠170只,体质量27~30 g,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完全随机分为白色念珠感染组(n=80)、近平滑念珠感染组(n=80)和对照组(n=10),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建立念珠血症小鼠模型。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模型小鼠血清多肽谱,选择差异较为明显的多肽峰建立诊断模型。结果比较白色念珠感染组和对照组共得到65个差异多肽峰,组合质荷比(m/z)为1 100.4、1 581.0、3 808.0这3个差异多肽峰建立诊断模型,敏感度为95.24%(40/42),特异度为90.63%(29/32),准确率为93.24%(69/74),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95%CI:0.941~1.000);比较近平滑念珠感染组和对照组共得到73个差异多肽峰,组合质荷比(m/z)为1 433.2、1 148.5、4 093.5、4 522.2、8 140.9、8 234.6这6个差异多肽峰建立诊断模型,敏感度为95%(38/40),特异度为81.25%(26/32),准确率为88.89%(64/72),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95%CI:0.903~1.000)。比较白色念珠感染组和近平滑念珠感染组,共得到78个差异多肽峰,组合质荷比(m/z)为2 736.9、8 091.5、8 153.7这3个差异多肽峰建立诊断模型,区分白色念珠感染和近平滑念珠感染的准确率为98.78%(81/82)。结论通过念珠血症小鼠模型筛选的差异多肽峰有利于寻找辅助念珠血症诊断的血清标志物,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念珠菌血症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 多肽指纹图谱 诊断模型 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念珠病患者唾液真菌培养中光滑念珠属检出状况、分离人群特征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分析2014至2018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念珠病患者唾液光滑念珠检出状况。采用科玛嘉念珠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收集带菌量≥200 cfu/ml的光滑念珠60株,使用ATB FUNGUS 3真菌药敏试剂条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2014至2018年共确诊口腔念珠病患者12 401例,光滑念珠构成比为3.44%(427/12 401)。光滑念珠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70岁以上患者感染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从41~50岁年龄段开始,女性感染阳性率开始升高,并且在51~60岁及以后年龄段女性感染阳性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光滑念珠阳性的口腔念珠病患者除单纯真菌感染诊断外,伴有口腔扁平苔藓、干燥综合征和口干待查患者感染比例较高。5种抗真菌药物中,光滑念珠对氟康唑耐药率最高,为8.3%;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非野生型均为6.7%;两性霉素B均为野生型。结论口腔念珠病患者光滑念珠感染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老年患者是易感人群。光滑念珠对唑类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 标签: 念珠菌,光滑 口腔 感染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康唑对口腔念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制霉菌素含服,观察组口服氟康唑,治疗一个疗程后对两组临床疗效和发生药物副作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对念珠病治愈率高,疗效均比较明显,两种药物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高达到24.00%,观察组发生率低,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康唑与制霉菌素在治疗口腔念珠病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相对氟康唑药物副作用小,建议优先选用。

  • 标签: 念珠菌病 口腔 氟康唑 制霉菌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生殖器念珠感染的危险及保护因素方法选取男女各20名生殖器念珠感染的患者结果40患者与配偶、性伴患病、广谱抗菌素的应用及包皮过长有关,同时选用宽松、适中的棉质内裤对生殖器念珠病有保护作用结论配偶/性伴患病是最主要的易感因素,同时积极的做好治疗与护理。

  • 标签: 念珠菌,生殖器感染 危险与保护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产膜能力白色念珠入侵后诱导人气道上皮细胞的免疫损伤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6至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分离培养的25株白色念珠,质控菌株SC5314为标准菌株。建立白色念珠生物膜体外模型,利用结晶紫染色和酶标板法检测不同白色念珠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酶标板法测定570 nm处的吸光度值(A570):A570≥0.5为强产膜菌(SBF),0.25<A570<0.5为中产膜菌(DRF),A570≤0.25为不产膜菌(WBF)。在体外分离培养并建立人气道上皮细胞的气液相培养模型,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20)、标准菌株组(n=20)、强产膜组(n=19)、不产膜组(n=17)、耐氟康唑组(n=18)。扫描电镜观察气液相培养上皮细胞的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气液相培养上皮细胞体外模型标志蛋白的表达。通过微孔板法检测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内β-防御素(hBD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的分泌情况。结果强产膜菌株以菌丝相互交错生长,能看到极少数酵母细胞包裹于其中。扫描电镜观察气液相培养的上皮细胞菌丝能够主动入侵上皮细胞;纤毛乙酰化的微管蛋白和角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同时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也被下调。空白对照组、标准菌株组、强产膜组、不产膜组、耐氟康唑组细胞中LDH含量分别为(12.21±5.68)、(46.35±6.35)、(18.69±4.38)、(12.56±3.69)、(13.48±4.2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标准菌株组相比,强产膜组、不产膜组、耐氟康唑组细胞内LDH含量均降低(均P<0.01)。空白对照组、标准菌株组、强产膜组、不产膜组、耐氟康唑组细胞内hBD2的含量分别为(26.14±0.77)、(56.18±0.83)、(30.66±2.59)、(29.22±0.48)、(28.28±1.5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只有标准菌株组的上皮细胞可诱导细胞内hBD2表达量增加(P<0.001)。不同组别间细胞内GM-CSF、G-CSF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强产膜白色念珠可通过下调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诱导细胞损伤。

  • 标签: 念珠菌,白色 人气道上皮细胞 生物膜 损伤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念珠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念珠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观察组(92例),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另外一组为对照组(88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待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和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和治愈率(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念珠性阴道炎,既可以提高念珠性阴道炎的治愈率,又可以缩短疗程,是一种治疗念珠性阴道炎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念珠菌性阴道炎 中西药结合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