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感染性胰腺坏死合并胃肠道是继发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于合并十二指肠的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患者,笔者利用胃腔穿刺点和十二指肠口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了病灶冲洗和“体位引流”,有助于减少镜清创次数、缩短住院时间,获得了成功。

  • 标签: 感染性胰腺坏死 十二指肠内瘘 超声内镜 体位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能性端侧吻合在桡动脉-头静脉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显微镜下应用机能性端侧吻合行桡动脉-头静脉手术42例。结果技术成功率100%,3年一期通畅率88%、二期通畅率90%。结论显微镜下应用机能性端侧吻合行桡动脉-头静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血管吻合可靠、精密、通畅率高、并发症少,是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血液透析 技能性 端侧吻合 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钝针扣眼法在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8月进行动静脉穿刺的血液透析患者15例,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例和7例。观察组实施钝针扣眼穿刺;对照组实施区域穿刺。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感染、动脉瘤形成、血管血栓)。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动脉瘤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血栓形成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钝针扣眼法实施动静脉穿刺可有效减少感染、动静脉瘤等并发症发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有效提升透析质量,安全性较普通穿刺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钝针扣眼法 动静脉内瘘 穿刺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静脉术后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诊治的168例动静脉术后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84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84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提升患者对内自护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动静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术后实施血透护理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提升患者对内自护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血透护理 优质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镜下第三脑室底造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2月90例脑积水患者根据手术分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术式,镜组开展神经镜下第三脑室底造术。分析效果;手术和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施术前后患者格拉斯哥晕迷评分、神经功能;硬膜下积液、颅内出血、发热和感染等的发生率。结果镜组效果、格拉斯哥晕迷评分、神经功能、手术和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硬膜下积液、颅内出血、发热和感染等的发生率均显著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结论脑积水患者行神经镜下第三脑室底造术效果确切。

  • 标签: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脑积水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6月来我院接受动静脉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性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区域穿刺法,观察组采取扣眼穿刺法,疗程为1年,随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并发症情况经观察可知,观察组中1例产生血管瘤,血管瘤发生率为6.25%;1例产生血管狭窄,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25%;2例发生血栓,血栓发生率为12.5%,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中3例产生血管瘤,血管瘤发生率为18.75%;4例产生血管狭窄,血管狭窄发生率为25.00%;3例发生血栓,血栓发生率为18.75%,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2.5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4.57)。结论扣眼穿刺法可有效降低血透动静脉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首选扣眼穿刺法。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穿刺 血液透析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建立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AV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苏州科技城医院肾内科采用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首次建立AVF的患者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AVF超声评估数据、AVF成熟率和通畅率,并与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常规手术组患者进行比较。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术后通畅率的差异。结果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组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60±17)岁;常规手术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60±13)岁。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组患者术后即时通畅率100%(63/63),术后2、4、8周AVF成熟率分别为54.0%(34/63)、85.7%(54/63)、90.5%(57/63)。术后3、6、9个月和1年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0.0%(45/50)、85.0%(34/40)、82.9%(29/35)和81.0%(17/21),辅助通畅率均为100.0%。1年初始通畅率高于常规手术组患者(81.0%比63.5%,log-rank χ2=5.12,P=0.023)。超声结果提示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组患者术后AVF流出静脉均匀扩张,血管壁逐渐增厚,肱动脉血流量逐渐升高,头静脉和桡动脉均呈现螺旋层流。结论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用于建立AVF成熟快,通畅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肾透析 动静脉瘘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行经皮镜下胃造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行PEG术的患者12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程,出现局部切口感染的患者6例,出现PEG管堵塞的患者2例,后经相应处理均痊愈。对患者行3个月至2年的随访,无出血、腹腹炎、PEG管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对PEG术患者行围术期全面护理,术后可自行注食,营养状况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皮内镜下行胃造瘘术 围手术期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镜下凡士林纱条封堵治疗的支气管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该新封堵技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接受呼吸镜下凡士林纱条封堵治疗的14例支气管患者临床资料,男女各7例,年龄16~74岁。回顾术后6~12个月的随访信息,记录术后胸腔引流管是否拔除、口经封堵治疗后是否复发,不良事件(封堵纱条脱落、阻塞性感染、肺不张等)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支气管患者中,3例为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残端,10例为段支气管及亚段或次亚段支气管,1例同时存在叶支气管残端与亚段支气管;合并胸腔或肺部感染10例;气胸或液气胸5例。14例患者均接受了镜下凡士林纱条封堵治疗,均在术后取得封堵成功,11例术前有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支气管胸膜患者在治疗后成功拔除胸腔引流管。3例患者在后续随访中取出封堵纱条,口未再复发;余11例患者未取出封堵纱条,在随访中原口未出现复发。未发生因严重并发症导致封堵治疗失败的情况。结论镜下凡士林纱条腔封堵治疗支气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标签: 支气管瘘 气管 腔内封堵 凡士林纱条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经皮静脉球3.正骨手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囊扩张术治疗动静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05月--2017年10月入院治疗的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数据均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相应的研究数据,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在没有手术之前,其狭窄处内径、透析血容量以及自然流量等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经过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的狭窄处内径、透析血容量以及自然流量等均呈现临床不均衡性,即P<0.05。在手术之前,6例患者有杂音及震颤减弱情况,4例患者发生杂及震颤消失。而在手术之后,10例患者的处均能够听见明显杂音及明显震颤情况。参与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均应该使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另外,在患者治疗后,经过9个月的随访可知,3例患者在手术后的3、5、7月均出现血管内再狭窄,剩余患者随访至9个月后并没有发生再狭窄情况。结论给予动静脉狭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其能够有效解除患者的狭窄情况,同时也能够为尿毒症患者节省相应的血管资源,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超声引导 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 动静脉内瘘狭窄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AVF)成熟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16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成熟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基础信息、病变部位、穿刺入路、使用球囊个数与直径,并计算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结果AVF成熟不良患者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52.6±12.9)岁,其中20例治疗成功,1例发生血管破裂行AVF重建术,并发症率为4.8%(1/21)。患者住院天数为(1.05±0.71)d,费用为(11 487.7±4 401.4)元。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7±8.3)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0%和55%,二期通畅率均为90%。结论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是促进AVF成熟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很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良好的通畅率,可取得满意的促成熟效果。

  • 标签: 动静脉瘘 动静脉瘘成熟不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超声引导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食管气管(MTEF)的疗效及影响口闭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288例MTEF患者的临床病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特征,其中男208例;年龄(63.6±10.5)岁;保守治疗94例,支架治疗194例(食管支架治疗170例,气管支架治疗24例)。治疗后2周、1、3、6个月进行随访,评价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口闭合的相关因素。结果保守治疗组与支架治疗组的年龄、口大小、治疗前白细胞数量以及口位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保守治疗组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低于支架治疗组,分别为(45.1±1.0)和(51.8±0.7)分(P<0.001)。治疗后2周和1个月,支架治疗组KPS评分的改善情况优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治疗后1个月,支架治疗组的肺部感染率为33.5%(58/173),低于保守治疗组[77.0%(47/61); P<0.001]。288例患者中,口闭合196例,口未闭合92例。口大小(OR=3.429,95%CI:1.623~7.829,P=0.001)、治疗前白细胞数(OR=1.160,95%CI:1.027~1.317,P=0.018)、治疗前KPS评分(OR=0.898,95%CI:0.848~0.945,P<0.001)和治疗方式(以保守治疗为参照,食管支架治疗OR=0.010,95%CI:0.004~0.030,P<0.001;气管支架治疗OR=0.003,95%CI:0.000~0.042,P<0.001)是影响口闭合的相关因素。170例食管支架治疗组中,出现早期(≤24 h)并发症71例,晚期(>24 h)并发症11例。24例气管支架治疗组中,出现早期并发症9例,晚期并发症2例。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支架置入是治疗MTEF的有效方法。支架置入、口直径小、治疗前白细胞数低、治疗前KPS评分高对口闭合有利。

  • 标签: 食管 气管 支架 食管气管瘘 治疗效果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