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公众对核电站往往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感知。本文试图从风险信息视角探究影响公众核电站风险感知的因素。本文选取位于我国山东省海阳市的海阳核电站建设为实证研究背景,并对海阳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展开调研。基于防护性行为决策模型(PADM),从风险信息视角构建了一个影响因素模型用来研究公众的核风险感知。研究发现:公众依赖传统信息渠道获取有关核电站建设信息的程度越高,其感知到的核能知识、核事故知识以及核风险越高;公众依赖网络信息渠道获取有关核电站建设信息程度越高,其感知到的核能知识、核事故知识越多,对核风险感知则越低;公众接受的核能知识越多,其核风险感知则越低,而公众感知到的核事故知识越多,其核风险感知越高。此外,利益感知与风险感知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 标签: 核电站 风险感知 利益感知 风险信息 影响因素
  • 简介: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类型,这种类型的冲突是指政府以公共利益推进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以致政府建设的项目常常受到阻碍,甚至成为诸多冲突发生的根源。因此,如何治理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但从国内外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不多。故而,本论文以一个公益拆迁事件引发的冲突治理事件为,试图探讨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的治理机制。论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信任机制是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的恰当的治理机制。这是因为权威机制遇到了信任危机,市场机制又缺乏应有的环境,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信任机制具有传统和社会的基础,是当前的可行的治理机制。但是源于中国的体制和制度的特殊性,信任机制需要辅之以权威机制和市场机制,形成信任机制主导的合作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冲突治理的作用。本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现有冲突治理的理论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政府冲突治理的实践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针对我国大量的类似的冲突治理案例,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该类冲突的治理机制的共性特点,以期形成更具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研究理论。

  • 标签: 拆迁 权威机制 市场机制 信任机制 合作治理模式
  • 简介:诸多社会冲突事件的发生,存在着"政府决策-风险感知-应对行为-社会冲突"的因果链条。已有研究表明该理论的正确性,但针对其中影响过程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当前社会稳定问题为背景,基于集体行为视角构建概念模型并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进而对"风险感知-应对行为"影响路径展开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提高社会稳定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 标签: 集体行为 风险感知 应对行为 结构方程模型
  • 简介:"法外私了"是医患冲突治理中常见的现象,从经验上判断,医患双方都试图规避法律准绳。从行动者主观因素的角度观察,身份特质与规则偏好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不准确的身份认知与两种规则的选择性取舍,决定着冲突双方博弈的结果。在行动过程中,医患双方在策略尝试、冲突"互动"和妥协等不同环节,均无法形成法治共识。因此,准确的身份认知、回归正式规则,才是未来依法治理医患冲突的关键。

  • 标签: 医患冲突 身份认知 规则偏好 法治缺席
  • 简介:随着极端灾害的日益多发,风险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愈加突出,给传统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带来极大挑战。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迅速发展并为灾害应急管理带来新思路。本文以2016年6月23日14时30分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发生的特大龙卷风为案例,以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为研究平台,运用案例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具体分析微信在"6·23阜宁特大龙卷风"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使用情况,以深入探讨和总结微信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价值。文章认为,与其他通信手段和信息渠道相比,微信在信息发布上占一席之地,在危机沟通上遥遥领先,在治理参与上行之有效。但是,在重视微信正面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在真实性、冗杂性和不平衡性等方面的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技术、措施,使微信更好地融入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 标签: 灾害应急管理 微信 信息发布 危机沟通 治理参与
  • 简介:在军事领域、航空领域、军队研究、电力行业、工业过程控制等工程学领域,共享情景认知理论对于多主体合作的促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然而,在网络化应对的危机情景下,共享情景认知理论对多组织协作应对危机的意义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梳理了危机条件下共享情景认知的影响因素和对多主体协调合作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共享危机情景认知"皇冠"模型,并用该模型对2014年上海踩踏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发现,理论上,相比于其他分析模型,"皇冠"模型更能清晰展示应急网络主体协同行动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解释危机协调的理论难题;实践上,此模型可以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明晰的改进途径。

  • 标签: 危机响应 情景认知 危机共享情景认知 协调
  • 简介:欧美应急管理领域在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与其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是密切相关的.鉴于学术共同体建设对于应急管理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有必要梳理一下国外应急管理领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相关信息,为中国应急管理领域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文主要从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出发,即学术机构建设、主要学术期刊以及主要学术贡献等,对欧洲危机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进行梳理与评价.最后,本文从制度支持、研究方法及数据获取、主要学术网络建设等方面指出欧洲学术共同体建设和危机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标签: 危机研究 欧洲 学术共同体
  • 简介:物理学场理论提出至今,已经在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场理论同样对环境风险领域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针对环境风险的主要特点,借鉴物理学场理论,探索环境风险场的理论研究.在对环境风险场概念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环境风险场的四个基本特征维度,进而从环境风险场研究、环境风险场相关问题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环境风险场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环境风险场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系统整合传统环境风险领域内的重要概念,如概率、损失、脆弱性、感知风险等,构建内涵明确的概念模型,从而确立风险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同时也为解决脆弱性等热点问题的量化与表征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风险场 环境风险 范式 脆弱性 感知场
  • 简介:作为一个充满论争的传统领域,“农民抗争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的转向,这既表现为多元性的研究方法,也表现为多元性的理论框架。基于对当代农村抗争事件、革命或运动研究经典之作或著名学者的述评,本文勾勒了国际社会科学界有关农民抗争政治研究领域的学术传统、核心问题、解释框架和重要论争,展示了其中的范式与逻辑更新。这种进步,既暗合于国际社会科学的发展潮流,也明合于国际学界从革命理论向集体行动理论、社会运动理论与抗争政治理论的演进路径。当然,农民抗争研究也已成为社会政治理论进步的重要来源。

  • 标签: 农民 抗争政治 社会运动 学术传统 乡村社会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公共安全风险,给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巨大威胁,政府和学界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多。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研究现状,把握未来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研究趋势,本文以CNKI上692篇有关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已有文献的发文年度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研究趋势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加以评述,并指出未来研究需要增强研究力度,加强学术合作,提升研究质量;顺应现实需要,拓宽研究对象,丰富研究内容;把握时代趋势,弥补研究缺陷,实现研究价值。

  • 标签: 城市公共安全 风险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 简介:在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中,无论是基于归纳逻辑的质性研究,还是基于演绎逻辑的量化研究,概念(concept)都居于核心地位。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从现象出发,进而通过归纳和抽象来形成理论。以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为,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都是将现象概念化,将概念条理化。在量化研究中,研究者从理论出发,应用或建构理论,进而通过现象来验证或者修正理论。

  • 标签: 灾害 风险 归纳逻辑 知识生产 社会科学 建构理论
  • 简介:校园欺凌的诱因复杂多变,交互多元。本文运用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以自我控制能力为中介变量,基于3777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控制因素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控制要素、自我控制对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直接影响;自我控制在社会控制要素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良行为的参与是校园欺凌行为的首要诱因。

  • 标签: 校园欺凌 社会控制 自我控制 致因分析
  • 简介: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的信息释放模式方面有较大差异。有的是逐步释放式,有的是急速倾泻式。信息释放模式的差异会导致公众对事件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本文提出:危机状态下,在准确及时地传递相关危机信息的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因信息释放模式不科学给公众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构建基于公众需求的危机信息整合释放模式对于提高危机信息释放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危机信息 危机管理 信息释放
  • 简介:在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公共安全形势均不容乐观。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更加重视公共安全,也更能保障公共安全。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中国一直将社会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因此中国即便不是世界上在社会安全管理方面做得最好的国家.

  • 标签: 中国 安全研究 全球风险社会 校园 导语 专栏
  • 简介:危机管理研究具有跨学科交叉的特点,对于危机的学术理解和研究视角也不尽相同。公共行政学作为危机管理研究核心学科之一,对危机管理研究有着学科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历史沿革。本文在梳理西方公共行政领域内关于危机管理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对于危机定义的理解。整体上,笔者将其研究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而将危机定义划分为个体事件和动态过程,客观标准与主观认知两个维度。

  • 标签: 公共行政 危机定义 历史发展 定义维度
  • 简介:2001年之前,由于没有一个既有共识的有关国土安全概念、范围、标准与方法之知识体系,因此各大学并没有国土安全名称之课程.9·11事件后,随着国土安全法通过及国土安全部成立,国土安全课程才逐渐发展起来.而国土安全概念也因为国土安全战略报告之提出及接续四年期国土安全报告检讨等内容之充实,才比较明确地确定下来.

  • 标签: 国土安全 国土防卫 国内安全 国土安全国家战略 四年期国土安全检讨报告
  • 简介:高校作为国家潜在人才高密集的聚集区,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主体。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北京高校学生对地震预案的认知程度决定着地震预案建设成效。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高校大学生对地震应急预案的认知存在着差异性的可能。根据调研数据最优选项最值描述和灰色相关分析可知,大学男生和女生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本文研究认为,男生重视地震应急预案的理论知识,女生重视地震应急演练的实践。因此,男生应加强演练重要性的学习;对女生加强理论学习,达到地震应急预案全面建设的目的。

  • 标签: 地震应急预案 性别差异 高校 地震应急演练
  • 简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同质泊松过程检验、核平滑估计和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R软件作图的可视化优点,对云南省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识别、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泥石流分布不均匀,灾害空间点模式分布与同质泊松过程的假定不符。此外,泥石流强度的核平滑估计和基于泥石流空间位置的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云南省泥石流灾害具有显著的聚集特征。其中,泥石流高聚集区主要集中于贡山-维西-福贡、泸水-玉龙-隆阳-腾冲、盈江-陇川、金平-元阳-绿春等地区;较高聚集区位于华坪-永胜-鹤庆、沧源-耿马-镇康、景东-双柏-楚雄、马关、东川-会泽-巧家、盐津-大关-彝良等地区。泥石流灾害强度分布大致以怒江州泸水县南端至文山州金平县一线对称,尤其是滇西和滇西北地区。研究结论对识别云南省泥石流灾害风险、优化灾害监测站的分布、提高预测的精度和效率、减少灾害损失、优化救灾物资储备、改善救灾策略、完善巨灾保险救灾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 标签: 泥石流空间分布 空间点模式 核平滑估计 聚类分析
  • 简介:住房是人民安居、经济发展的载体和体现,而地震往往让住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支持抗震救灾、推动灾民安置和引导恢复重建,住房评估成为震后阶段的重要工作。“5·12”地震和“9·21”地震是我国近年来震级最高的两次地震。本文以这两次地震的重灾区,即都江堰和南投为,结合文献归纳和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来总结其在评估流程、框架和作用等方面的策略与特征。文章得出,两者在整体策略上基本一致,但在实际策略的组织部署和技术利用上有所差别。本研究总结了两者的经验和不足,为震后住房应急管理中的住房评估提出思路和建议。

  • 标签: 地震 震后住房 安全风险 评估策略 应急管理
  • 简介:人类学家对地震、干旱、泥石流、洪水、飓风、龙卷风、石油泄漏、火灾、流行病、战争、恐怖主义等自然和人为灾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构建了灾害人类学的理论。本文对地震、干旱和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述评,分析了这些灾种与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类学灾害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 标签: 地震 干旱 泥石流 灾害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