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g-MOF-74因不饱和金属位的存在具有低压下较高的CO2吸附量,且具有化学表面可修饰、可调控孔径等特点。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对Mg-MOF-74进行官能团Br改性,发现Br改性使得苯环附近产生更强的静电势梯度,增强了骨架原子和极性CO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利于CO2在骨架孔道内的吸附。但Br的引入带来了骨架自身比表面积、孔体积的下降,不利于在高压区CO2吸附。φ(CO2)∶φ(N2)=15∶85条件下,Br改性使得骨架对混合气体中CO2分离比相比改性前提高了近64%。在含湿条件下(φ(CO2)∶φ(N2)∶φ(H2O)=15∶84∶1),Br改性使得H2O质量吸附量大大下降,低压下的分离比得到提高。

  • 标签: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巨正则蒙特卡罗 密度泛函理论 CO2吸附与分离
  • 简介:为了实现低温热能的充分回收利用,在混合工质ORC循环发电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CO_2跨临界循环与其耦合的发电系统。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建立相应热力学模型,并编写计算程序,确定系统运行条件,分析蒸发温度T1、跨临界蒸发压力p01及热源温度T_g等参数变化对耦合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采用相同混合工质的ORC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蒸发温度提高,跨临界循环部分输出功逐渐增加,而ORC部分由于冷凝温度提升所减少的输出功逐渐降低。在T_g为373.00K时,若T_1为340.00、354.00K,耦合系统较基本ORC系统输出功分别增加15.77、113.53kW。随跨临界蒸发压力p_(01)变化,耦合系统输出功及效率均有先减小后增加再降低的规律,存在一最佳跨临界压力,且表现为随热源温度降低,耦合系统性能优越性逐渐明显。若T_g为373.00或403.00K,则耦合系统较基本ORC系统分别增加19.16、7.18kW。在蒸发温度较高或热源温度较低时,采用耦合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CO2跨临界循环 耦合系统 蒸发温度 热源温度 跨临界蒸发压力
  • 简介:据德国《世界报》报导,德国最大的能源集团Eon公司决定将一座在英国已关闭的燃气电厂改造成无二氧化碳排放的燃煤电厂。燃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将从废气中分离,并压缩注入英国的大陆架油田。新电厂的装机容量为45万千瓦(450MW),计划于2011建成。

  • 标签: 燃煤电厂 CO2排放 德国 集团 能源 二氧化碳排放
  • 简介:通过对NH3/CO2、R290/CO2和R404A/CO2三种复叠式制冷系统的COP、最优低温循环冷凝温度和最佳质量流量比等进行理论分析及性能比较,得出在一定的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下,三种复叠式制冷系统的COP都随着低温循环冷凝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其中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COP最大;三种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最佳低温循环冷凝温度和最佳质量流量比都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R404A/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最佳低温循环冷凝温度最高,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最佳质量流量比最大。

  • 标签: CO2 低温循环工质 复叠式制冷系统
  • 简介:在立式管式炉上研究了添加氟化钙和氧化铈对煤燃烧过程中脱硫脱硝特性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900℃实验条件下,添加不同比例的氟化钙,脱硫和脱硝效率都是随着氟化钙加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脱硫效率最大可以达到90%,脱硝效率最大可以达到63%。当单独添加5%的氧化铈时,促进了煤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降低了硫氧化物的排放,脱硫效率为82%;当同时添加氟化钙和氧化铈时,最大脱硫效率为98%,氧化铈降低了氟化钙的脱硝效率,提高了氟化钙的脱硫效率,最大提高了8%。

  • 标签: O2/CO2 煤燃烧 脱硫脱硝 氟化钙 氧化铈
  • 简介:对超临界CO2在水平细微管内层流流动与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冷却和加热条件下,细微管(d<1.0mm)内有代表性的速度、温度剖面,以及Nusselt数随流体温度的变化.研究表明:超临界CO2在水平细微管内层流流动时,由于流体热物性随温度剧烈变化,浮升力的影响非常显著,加强了管内换热;且由于流体强变物性特点,只要流体和壁面存在温差,速度及无量纲温度分布就不断变化,充分发展流不可能达到.研究结果对超临界CO2高效紧凑式换热器的设计与优化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超临界CO2 层流流动 数值模拟 水平 NUSSELT数 无量纲温度分布
  • 简介:针对内燃机高温排气与ORC工质的匹配问题,提出了一组安全且环保的烷烃/CO2混合工质。为了解决混合工质泄漏后可燃的问题,按照美国ASTME681—2009标准提出测量异丁烷-二氧化碳混合工质可燃区域的实验手段。实验结果表明,异丁烷的可燃下限随阻燃剂二氧化碳的加入基本不变,可燃上限随着阻燃剂的加入迅速减小。并基于临界火焰温度理论建立了预测异丁烷-二氧化碳混合工质可燃极限的模型,与试验值相比较表明,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异丁烷的可燃下限,上限预测误差较大。

  • 标签: 内燃机 余热 混合工质 可燃极限
  • 简介: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研究了跨临界制冷循环若干适用条件,详细分析了跨临界制冷循环对环境温度、制冷压力和温度、回热温差的要求,得出了启动危机、最小制冷高低压差等概念.将这些成果用于CO2制冷剂的分析,获得了相应的数据,可供研究CO2跨临界制冷系统应用.

  • 标签: 跨临界制冷循环 CO2 环境温度 制冷压力 制冷剂 二氧化碳
  • 简介:二氧化碳捕集及封存(CCS)技术以其减少碳排放量的高效性,成为各国解决碳排放问题的首要选择。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探究了地质封存环境下,在不同岩石结构表面,二氧化碳中混入甲烷对润湿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18.00K、压力为20MPa的环境下,二氧化碳中混入摩尔分数为20%的甲烷,对水在结构分别为Q~3和(Q~3+Q~4)岩石表面的接触角均无显著影响。

  • 标签: CO2地质封存 润湿性 咸水层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简介:选取了包括海上天然气(offshorenaturalgas,ONG)、陆上天然气(pipelinenaturalgas,PNG)和液化天然气(liquefiednaturalgas,LNG)在内的11种气源作为样本,对8台中国燃具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民用灶具进行了天然气组分变化导致的民用灶具CO排放响应测试。讨论了不同组分气源对CO排放的影响,并对Weaver互换指数在预测CO排放方面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测试发现:对于初状态工况调节较好、适应性较强的灶具,当气源组分发生变化时,不会出现严重的CO排放问题;灶具CO排放随着气源华白数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黄焰的出现会更易导致灶具CO排放超标。针对中国灶具和气源特点,建议将Weaver互换指数中的不完全燃烧指数JI从JI≤0.05调整为JI≤0.04;为了保证当气源发生互换时,不造成严重的CO排放问题,建议对进网气源气质特性进行限制,宜引入华白数偏小、重烃类组分较少的气源。

  • 标签: 天然气 民用灶具 CO排放 华白数
  • 简介:为使机组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锡林浩特市供热规划,锡林电厂决定对已经生产出厂的2×300MW空冷凝汽式汽轮机进行供热改造,并与哈尔滨汽轮机厂签定了《汽轮机供热改造技术协议》,供热改造技术方案主要内容是在中低压缸连通管上打孔抽汽供采暖用汽。

  • 标签: 纯凝机组 供热改造 方案分析
  • 简介:本改造方案分析了影响旁路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提出改造措施。从工艺流程,管道布置,控制功能几方面描述了#2机组旁路系统改造的可靠性,安全性。

  • 标签: 发电机组 汽机 旁路系统 火力发电厂
  • 简介:对竖直圆管实验段中喷入雾化的NaOH溶液吸收烟气中的SO2气体做了实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SO2吸收率的多种因素如(2OH-)/SO2、烟气进口温度、入口SO2摩尔分数、雾化空气量及烟气的流速等等,实验结果为实际的脱硫装置的设计及运行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雾化碱液 脱硫装置 二氧化硫 环境保护 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率
  • 简介:该文阐述了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I^2-SCR烟气脱硝核心技术的研发内容,介绍了该技术在国华太仓发电厂2×600MW机组脱硝项目工程应用情况,并为我国大型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硝技术自主化、装备国产化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 标签: 烟气脱硝 SCR 工程应用
  • 简介:“今年还将在市区、郊区再推出2万盏太阳能路灯。”2月25日,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表示,到2010年,北京能源消耗中可再生能源达到4%。张工介绍,正在逐渐推广的太阳能路灯,今年还将在市区、郊区再增加2万盏。

  • 标签: 太阳能路灯 北京市 可再生能源 城市管理 能源消耗 市区
  • 简介:颗粒生长的数值模拟是通过流体动力学与颗粒动力学相结合计算实现的。实验表明,温度是颗粒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湍流扩散火焰的正确模拟,是颗粒学模型计算结果正确与否的关键。首先在CFD商业软件FLUENT中计算得到准确的丙烷与空气、四氯化钛与空气反应的湍流火焰场;然后应用FLUENT的UDF功能,编制C语言程序引入颗粒学模型进行计算,对颗粒尺寸进行了预测;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探讨火焰温度、氧化剂流量等因素对生成颗粒或者颗粒聚集块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流率对火焰场温度影响很大;火焰场温度越高就越容易形成球形颗粒;颗粒在火焰中的时间越长,生成的颗粒或聚集块的尺寸就越大;气体的稀释作用对颗粒成长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火焰法 纳米颗粒 湍流扩散燃烧 颗粒动力学
  • 简介:介绍了钙基吸收剂结构特性对脱除SO2的影响.认为在适宜的孔径范围内,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且孔形类似盘状的小粒径吸收剂有较好的脱硫效果;同时,颗粒内孔隙之间的连接方式对脱硫效率也有一定影响;添加一定的辅助剂以及烧结对吸收剂的结构特性有很大影响,使脱硫效率发生改变.

  • 标签: 孔隙结构特性 脱硫 比表面积 孔隙率 SO2 钙基吸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