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卷取温度是带钢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指标。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卷取温度波动的因素很多,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跟踪分析。本文通过采集具体数据,对卷取温度波动的现象进行了实例分析,对于稳定卷取温度控制,提高带钢质量性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卷取温度 波动 控制
  • 简介:1前言众所周知,钢材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常温下钢材的尺寸肯定要比热状态下小。对产品的检验不仅是对产品表面质量和机械性能的要求,而且要保证产品的外形尺寸符合要求在标准所允许的公差范围内。由于我公司为老企业,有些设备陈旧。对轧机来说,刚性差,轧辊弹跳较大;另外,有

  • 标签: 产品尺寸 成品尺寸 表面质量 机械性能 检验台 热胀冷缩
  • 简介:终轧温度对带状组织的影响是复杂的,因为终轧温度对组织的转变和晶粒度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带状组织 终轧温度 晶粒度
  • 简介:本文从影响无轴颈叶片式风机的平衡精度的原因分析出发,提出了通过控制动平衡工艺芯轴的加工精度来提高动平衡效果的技术要求,并列举了试验中应注意的动平衡工艺问题,在检修实际应用中,既提高了平衡精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 标签: 风机 轴颈 工艺轴 配合公差
  • 简介:介绍了斗轮取料机平衡系统的工作原理,改造的思路、原理及方案,技改后所取得的成效及其独创性。

  • 标签: 斗轮取料机 力矩 接地压力
  • 简介:对连铸过程的钢水温度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后,可使出钢温度降至1660-1680℃,就普钢而言,钢水加热会增加钢的成本,不利于多炉连浇。

  • 标签: 出钢温度 低过热度浇注 温降 炼钢 方坯连铸
  • 简介:本文对转炉炼钢厂温度制度颁布前温度执行情况作了分析,阐明了温度制度施行的必要性,提出了温度制度执行的措施,并总结了温度制度执行后所取得的效果。

  • 标签: 中包温度 过热度 液相线温度 结晶器 转炉炼钢
  • 简介:本文从指导实际生产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出大型支承辊堆焊修复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装置及温度控制方法,通过组合式温控炉的优化设计以及履带式加热片的分区控制方法,解决堆焊修复过程中温度散失、焊接过程中阶段性退火不便以及堆焊后退火温度不均匀的问题,使整个堆焊修复作业过程温度控制更加均匀、稳定,保证大型支承辊焊接质量及工作层硬度,大大延长了大型支承辊的使用周期。

  • 标签: 大型支承辊 堆焊修复 温度控制 温控装置 温控方法
  • 简介:受钢铁行业不景气影响,国内焦炉大都采用延长结焦时间的方法来降低焦炉负荷。通过对19月份焦炭冷强度的分析发现,焦炉负荷降低导致了炉头温度降低,生焦量增加,并造成了焦炭冷强度的波动。笔者采用分类取样的方法探讨了Ⅰ类焦比例对冷强度的影响,并最终确定了炉头温度是焦炭冷强度波动的主要因素。在采用炉头补偿加热后,炉头温度上升60℃左右,焦炭耐磨指数M10下降0.3%。

  • 标签: 焦炭 冷强度 炉头 泡焦
  • 简介:本文对酒钢1号高炉锌平衡进行重点研究。结果表明:烧结矿带人的锌占全部锌收入的73.44%。是影响高炉人炉锌负荷的主要因素;高炉瓦斯泥和重力灰带出的锌之和占全部锌支出的94.77%,是高炉内锌排出的主要渠道;对瓦斯泥等资源的回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有益建议。

  • 标签: 锌含量 锌平衡 富集 抑制
  • 简介: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实验机,模拟了终轧温度对Q550D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不同终轧温度条件下的组织、亚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800—950℃范围内,随着终轧温度的提高钢中的组织由以板备贝氏体为主+少量粒状贝氏体变为以粒状贝氏体为主+少量板条贝氏体,并有少量多边形铁素体沿原奥氏体晶界析出。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0℃冲击值随终轧温度的提高先升高后降低。试验结果表明,终轧温度为850℃时该钢具有较好的组织和综合力学性能。

  • 标签: 热模拟 Q550D 终轧温度 贝氏体 力学性能
  • 简介:针对中厚板卷厂板坯连铸机,建立了板坯二维非稳态凝固传热模型,利用各铸机典型拉速下实际生产过程数据验证所建立板坯凝固传热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所建立的板坯凝固传热模型,分析了现行结晶器水量下调的可能性,并对结晶器冷却制度进行优化,控制铸坯表面裂纹。

  • 标签: 板坯 凝固传热模型 结晶器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