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4 个结果
  • 简介:取换套管工艺是随着油水井套管老化及腐蚀损坏而开展一项新修井工艺技术。江汉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引进和应用该技术成功地修复了两口因套管腐蚀穿孔而停产油水井。在取换套管施工过程中,对工具配套准备、套管割、铣工艺及套管回接技术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两口井经试压均达到了甲方要求,已恢复了生产。

  • 标签: 江汉油田 取换套管工艺 套管损坏 套铣工艺 机械式外割刀 套管修补
  • 简介:利用岩心封堵实验、压汞实验、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图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了污泥调剖机理、污泥封堵影响因素、污泥封堵参数优选等实验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并适合于江汉油田污泥调剖注入工艺及堵剂系列化、油层保护、效果分析评价等配套技术。选用污泥作为调剖剂,其耐盐、耐温、耐冲刷性能优异,具有选择性堵水作用。污泥调剖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解决了常规化学调剖剂现场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标签: 江汉油田 污泥 调剖工艺 水质 调剖机理 堵剂
  • 简介:1前言渤海勘探数据库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多学科综合数据库子项目之一,建立渤海勘探数据库目的是,丰富并完善总公司多学科综合数据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生产,并在数据库技术上与国际接轨.勘探数据库是渤海研究院多学科综合数据库中一个非常重要分支.渤海勘探数据库建立,经历了几代数据库人不懈努力,从早期VAX计算机到目前微机,从Access平台到Sybase多用户系统平台,目前勘探数据库已拥有渤海全海域探井资料电子化文档,并在科研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科研人员工作效率.

  • 标签: 渤海 勘探数据库 建立 应用 电子文档 查询系统
  • 简介:为寻求油田开发后期合理有效开发方式,充分利用油藏亲水特点和断块油藏陡构造特征,合理利用注水开发阶段积累下来能量,在开发后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经济评价、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降压开采驱油机理、合理压力界限,以及降压开采适宜条件、时机和工艺要求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降压开采实施阶段和发展方向,论证了开发后期实行降压开采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将降压开采成功地应用于王场油田潜三段北断块,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

  • 标签: 油田开发 降压开采 开发方式 王场油田 采收率 压力界限
  • 简介:针对江汉油区油藏类型多、规模小、隐蔽性强特点,通过多学科、多专业攻关,形成以IES/IESX交互解释、相控储层预测、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及油藏动态分析等为核心油藏综合研究技术。对江汉油区不同类型油藏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良好地质效果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标签: 江汉油田 滚动勘探 储层预测 地震勘探 地质模型 动态评价
  • 简介:测井相分析系统包括测井相分类技术、测井相标定及识别方法三部分.该系统可以完成对测井相进行分类,测井相转换为地质相;将新测井相与已有地质特征测井相进行对比识别,解释岩性和绘制出连续岩性剖面,并进行多功能解释及参数计算统计。该系统软件部分(LCIPRS)应用模式识别方法、数学图象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元统计分析和测井数字处理.采用模块结构、菜单控制.测井相分析系统实际应用证实,该系统对岩性、油水层、储层各种参数解释以及为沉积相与储层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等地质应用方面有实用价值.

  • 标签: 测井相分析系统 研究 应用 岩性序列 沉积地层
  • 简介:对埕北稠油油田试井资料分析中特殊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其对提高油田采收率和采油速率意义。应用统计理论和渗流力学理论求出采油指数、含水率、生产压差和流压之间经验关系式,提出了确定稠油油田防砂井合理生产压差和最大采液量思路和方法。

  • 标签: 埕北稠油油田 渗流特性 研究 应用 试井 油田开发
  • 简介:储层空间展布形态异常复杂,传统数学难以精确描述,大量测井、沉积、地震资料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具有分形特征,根据R/S分析方法可以定量描述储层垂向分布特征,以地震和沉积资料为约束,通过分形插值算法确定出储层空间展布形态,对辽河油田开13井区,牛心坨地区做了大量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分形模型较好地定量描述了储层非均质性宏观分布规律,具有较高分辨率和可信度,地震解释,地质研究结合在一起,能进一步减少储层描述不确定性。

  • 标签: 分形理论 井间储层描述 应用 研究 R/S分析 分形插值
  • 简介:在低渗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主要沿裂缝方向推进,水在推进过程中导致储层裂缝开启产生微地震波,通过对微地震波监测可以得到储层裂缝发育基本情况,利用测试成果结合相关油水井生产动态分析来研究注水井储层裂缝水流方向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注采系统进行必要调整,达到提高注水开发效果目的。

  • 标签: 江汉油田 低渗透油藏 储层裂缝 注水开发 裂缝监测
  • 简介:通过对孔隙结构参数测井资料关系研究,在江陵凹陷利用地层胶结指数判断油水层,突出了地层有效孔隙中油气贡献,具有更高分辨率和直观性;利用孔隙结构参数预测产能,提高了预测精度,其应用结果与试油情况吻合较好。

  • 标签: 孔隙结构 江陵凹陷 油层判别 产能预测 测井资料 地层胶结指数
  • 简介:针对八面河油田面十二区沙四段开展了聚合物驱室内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根据聚合物筛选评价和数值模拟编制了先导试验方案。投入现场实施后,根据动态反应特点及监测资料评价了聚合物驱效果,认为在聚合物注入量为0.10~0.24PV(6~10个月)时,聚合物驱取得了较好增油降水效果。之后注聚合物效果变差,产油量下降,含水迅速回升,后续水驱时这一情况也未得到改善。本文分析了后期注聚合物效果差原因,希望为八面河油田下一步开展化学驱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八面河油田 聚合物驱油 采民率 数值模拟 效果评价
  • 简介:开发地震技术是近年来在油藏滚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广泛应用一项石油物探综合技术,其特点之一是将三维地震数据体在测井约束下反演成为油藏实际情况相吻合三维孔隙度体,并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地解剖油藏内幕,将珠江口盆地惠州油田群180km^2三维地震数据体在40余口钻井约束下反演成三维孔隙度体,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主力油藏进行了精细描述,结合油藏动态设计了5口侧钻井方案用以开发剩余油藏和动用未动用储量,已钻井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吻合,从而有效地指导了该油田群进一步勘探开发。

  • 标签: 三维地震反演 孔隙度体 可视化 开发地震技术 珠江口盆地 惠州油田群油藏
  • 简介:以声波测井及地震勘探所得速度谱资料为基础,通过泥岩压实研究,探索研究区流体古压力相对分布及其已知含油性间关系。进而为预测有利远景区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研究区油气运聚起着比较重要作用水动力条件有:(1)三段式压力曲线中过剩压力递增段对油,特别是气遮挡作用;(2)二段式压力曲线过剩压力递增段正常式压力曲线正常压力段中油聚集作用;(3)平面上过剩压力低值区对油气运移聚集控制作用:(4)外来压力源、烃源注入作用。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泥岩压实 油气运移 研究
  • 简介:油田开发方案优劣受众多指标的影响.在进行多方案优选时,一般做法是采用单一指标,有时即使综合权衡其它因素,也往往是凭经验定性判断,缺乏科学运作方法和程序.本文提出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将各方案相应于各指标的优劣度定量化,并在此基础上用加权平均法最终确定多指标下方案优劣度大小.在区块方案多指标综合评价中,首次引入经济风险指标和技术风险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可以使油田开发方案综合优选决策建立在科学和定量基础之上.

  • 标签: 层次分析法 油田开发 综合评价 优选 开发方案 权重
  • 简介:从层序地层学研究入手,将珠江口盆地(东部)21-16.5Ma地层(大致相当于珠江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体系域和16个准层序组。探讨了砂岩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及其分布规律。通过岩心描述、遗迹古生态、测井相及地震相分析,结合本区沉积相演化特点,对按体系域或准层序组划分7个层开展了沉积相对空演化规律研究,分别建立了相应沉积相模式。剖析了不同沉积微相对砂岩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沉积环境对砂岩油田产能及开发效果也具有明显影响。因此,沉积环境研究为制订合理开发方案建立了良好地质基础。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砂岩油田 沉积相 研究 应用 层序地层学
  • 简介: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硕酸盐岩储层孔隙充填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证实,储层孔隙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体,而孔隙充填物中流体包裹体是孔隙形成环境和发育阶段以及油气生成和运聚直接标志。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可确定储层孔隙成因,并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历史及其油气生成和运聚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发育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中期深部深蚀孔洞缝和再埋藏晚期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储层聚烃期油气储集空间。油气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三叠纪早期(即再埋藏中期),而油气大量运聚则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再埋藏中晚期)。区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印支-燕山斯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碳酸盐岩 储层 孔隙成因 演化 研究
  • 简介:本文在国内首次模拟了野外露头埋藏史和地热史,并通过人工改变埋藏轨迹,预测了盆地内中侏罗统地下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西宁盆地现今出露中侏罗统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为0.59%,刚进入生油门限。模拟结果表明:地下同层位、同深度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为0.82%,达到了大量生油成熟阶段。

  • 标签: 盆地模拟 预测 含油气盆地 野外露头 烃源岩 埋藏史
  • 简介:从有机包裹体及成岩作用研究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油气运移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利用层序之间关系,为基于地震道反演提供初始地质模型,而基于地震道反演稀疏脉冲反演又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提供了依据.在层序划分及反演数据体基础上,利用油藏分析技术及可视化手段,对BZ26-2油气田馆陶组7个油组主要含油砂体进行了分析.主要认识有:(1)馆陶组可划分为4个旋回,旋回1为辫状河沉积旋回,旋回2为曲流河沉积旋回,旋回3为曲流河沉积夹辫状河沉积旋回,旋回4为辫状河沉积夹曲流河沉积旋回;整体上反映了馆陶期河流沉积时,容纳空间逐渐增大、其所临湖泊扩大湖进过程.(2)将原馆Ⅳ油组新划分为2个油组,即馆Ⅳ和馆Ⅴ油组,它们具有不同油水界面(分别为-2279.8m、-2283m).(3)馆Ⅴ油组顶部泥岩为泛滥平原沉积,该套泥岩在油区南部由于河道多次切割而分布范围有限,但在BZ26-2-1和BZ26-2-3井区分布较稳定,可作为局部盖层.馆Ⅳ和馆Ⅴ油组不连通.(4)主力油组馆Ⅳ油组含油砂体为本区最初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较广但厚度变化较大;而馆Ⅰ油组含油砂体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分布广且厚度稳定.

  • 标签: 应用 反演技术 研究 BZ26—2油气田 馆陶组 沉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