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在探索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要系统地研究储层流体系列(天然气、原油、沥青及水中有机质)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演化与氧化、破坏与保存等储多方面信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当将它们与形成上述特征的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史、埋藏史、沉积成岩史、孔隙发育史、油气史)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发现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时间有效,并进而可以获得盆地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的有用信息,从而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服务。

  • 标签: 油气聚集 时间性 有效性 油气保存 储层流体系列 有机地化特征
  • 简介:1引言工作站资源有效管理的思路,是在科研生产和管理迫切需要的背景下提出的.工作站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科研生产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受其昂贵价格(包括硬件和软件价格)的限制,工作站资源的拥有又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便成了工作站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南海西部研究院为例,2000年共有7大勘探项目,所能利用的工作站大约有15台套,使用的软件系统主要为斯伦贝谢公司的Geoframe和Landmark公司的OpenWorks,可用的License约10个.从年初的预计来看,一年中勘探项目大约要在工作站上完成70000km的二维地震解释任务和30000km的三维地震解释任务;同时,还有大量的地质和地震研究课题需要在工作站上完成,或者需要工作站的支持.如果将有关的工作分解成定量的工作站项目,大约有70多个,也就是说,需要70多台工作站硬件系统、70多个软件License.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要想在现有工作站资源的基础上去完成这么多的工作量,只有在管理和技术上挖潜,在管理上加强管理,在技术上强化集成,简而言之,就是一体化管理,一体化集成.

  • 标签: 工作站资源 管理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 软件系统
  • 简介:科学技术进步对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引进、集成、应用、创新"的技术发展策略指引下,中国海油坚持对外合作,在引进大量资金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同时,也引进并发展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高新技术.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领域油藏描述、钻井、完井、碳化、采油及海洋工程等方面大批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海上油田高速有效开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海上油田 高新技术 油气开采 经济效益 中国 近海油田
  • 简介:海洋石油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各项工作.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要求单位面积地质储量大、单井产量高,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才能准确地掌握成油规律;同时必须遵循科学决策,对各项数据资料精心处理、综合分析,才能减少风险,取得经济效益.

  • 标签: 学习 马列主义哲学 石油勘探开发 发展 海洋石油事业
  • 简介:4D就是加入时间维的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在油田内安装一套永久的地震采集系统,反复进行3D地震工作,就可得知油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开发方案.预计,4D技术可使采收率达到65%~70%.

  • 标签: 四维 地震监测技术 油田开发
  • 简介:应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相,首先要准确地确定单井的岩剖面.为此,设计了一种自动确定岩的技术CLLOG.它是以常规测井资料和关键层的岩心资料建立各种岩模式,用来对未取心的井段(或井)进行岩判别,绘制出完整而连续的岩剖面,进而确定粒度和岩组合;参考主成份分析曲线及自动分层结果,并结合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沉积构造,可大致划分亚相.以A区2井为实例,阐述了该技术使用结果,并结合高分辨地层倾角测井沉积构造的解释,进行了沉积亚相的划分和分析.

  • 标签: 应用 测井资料 自动确定 岩性 新技术 油气勘探
  • 简介:在球坐标系统中,球内一点受到挤压力时,在其前方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分量。俯冲板块前方所产生的向上分力破坏了岩石圈的重力均衡和相均衡,引起地幔底辟和岩石圈下部熔蚀,使地壳减薄,在俯冲板块的持续作用下,上述作用反复进行,最终地壳被拱裂张开,形成洋壳化边缘海盆地。俯冲作用所产生的张应力可用公式Fui=(h-hi)fsinαcos(β-ωi)θi(1-n)^pij计算。由俯冲产生的张应力的分布范围可宽达1000-2000km以上。

  • 标签: 球坐标系统 俯冲挤压 弧后拉张 边缘海盆地 形成机制
  • 简介:底水油藏以其特殊的油水接触关系在油田开发中引起一些特殊的水驱油过程而不同于其它类型油藏的开发地质研究。除常规内容外,要侧重:储层垂渗透率的非均质,切片描述储层、油藏含油高度、各种油水接触界面、油藏底部的稠油垫子、含油、水区的差异成岩作用等六方面特性的研究

  • 标签: 底水油藏开发 研究 石油地质 渗流条件 非均质性 油水系统
  • 简介:对水淹岩石岩电特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利用自然电位求取地层混和液电阻率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较为准确可靠的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为定量解释水淹层打下基础。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的地层混和液电阻率是准确的,能够反应地下的实际情况,满足水淹层解释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研究的需要。

  • 标签: 水淹层 测井解释 剩余油饱和度 分布规律 电性特征 测井资料
  • 简介:含油储层岩和物性预测方法是利用合成地震记录和VSP,根据钻并揭露的主要目的层岩组合的地震响应,用相关对比原则对比追踪目的层的地震响应,完成沉积相和岩预测,进而依据钻井提供的储层物性参数和沉积相边界参数,用内插、外推方法,在人机交互工作站上可完成储层物性参数的计算和等值线图的绘制。

  • 标签: 预测 储层特性 油气藏 开发 钻井 测井
  • 简介: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发展和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油气运移研究的重要。近10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在油气运移研究上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我国,中国石油学会地质委员会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87年成立了油气运移学组,并分别于1987年、1991年和1994年召开了三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从而为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尽快赶上国际水平提供了契机。我国油气运移研究的现状是:

  • 标签: 油气运移 研究 现状 中国 基础理论 实验室模拟
  • 简介:本文依据实测的岩石热导率和地温资料计算珠江口盆地76口井的热流值,分析地热场特征。根据放射元素热产率分析数据计算深部热流和地壳浅部放射元素富集层的厚度,探讨珠江口盆地地壳热结构及其构造属性。同时,根据MCKENZIE拉张模式计算珠江口盆地内三个拗陷的拉张时间和基底沉降量。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研究 热流 地壳热结构 基底沉降
  • 简介:测井相分析系统包括测井相分类技术、测井相标定及识别方法三部分.该系统可以完成对测井相进行分类,测井相转换为地质相;将新的测井相与已有地质特征的测井相进行对比识别,解释岩和绘制出连续岩剖面,并进行多功能解释及参数的计算与统计。该系统软件部分(LCIPRS)应用模式识别方法、数学图象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元统计分析和测井数字处理.采用模块结构、菜单控制.测井相分析系统实际应用证实,该系统对岩、油水层、储层各种参数解释以及为沉积相与储层研究提供的基础资料等地质应用方面有实用价值.

  • 标签: 测井相分析系统 研究 应用 岩性序列 沉积地层
  • 简介:通过对南海某油田岩心进行的油基泥浆污染的室内模拟试验,证实油基泥浆不但改变岩心的润湿,使其变成强亲油,而且还造成油基泥浆中的固体颗粒对岩石孔隙的堵塞,结果使油相有效渗透率和绝对渗透率大幅度下降。岩心被油基泥浆损害后,凭常规的注水冲刷手段,渗透率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 标签: 油基泥浆 岩心损害 油层保护 岩石表面润湿性 储层绝对渗透率 油相渗透率
  • 简介:油气成藏过程涉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过程,在确定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单元时,必须包含可能供给油气藏的所有油气,依据油气势能理论,提出以流体势能的高值面为边界的聚油系统为成藏过程研究单元,综合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油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成藏年代学研究的传统方法,阐明了大庆油田油藏的成藏过程,大庆油田成藏动力学系统内主要烃源岩在77.4Ma进入生油门限,73-65Ma为生油高峰期,大庆油田北部的背斜构造油藏成藏年代在65-40Ma,南部岩与构造联合控制的油藏成藏年代为77.4-73Ma。

  • 标签: 大庆油田 成藏过程 定量研究 聚油系统 成藏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