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就富生油凹陷、区域性盖层、下生上储构造-沉积条件和小凸起-大圈闭配置等4项内容,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的控制因素.按背斜类型把区内上第三系油藏划分为5类.对盆地上第三系油气勘探中的一些问题作了概括,强调加强研究区内针对上第三系油藏的浅层勘探及改进油藏测试方法的重要性.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第三系 油藏类型 成藏模式 富生油凹陷 区域性盖层
  • 简介:EP11-1-1、PY4-2-1、EP20-3-1等3口井油气层的发现,证明恩平地区存在富生油凹陷,特别是PY4-2-1井的钻探成功,揭示了残留文昌组生油凹陷为富生油凹陷。文中结合1997年探井钻前钻后成果,对恩平地区条件进行分析。可以认为,长期活动的大断裂系统对油气形成起控制作用,文昌组为主要油源岩,珠江组上段为良好储盖组合层段,T2以前圈闭形成是的关键。

  • 标签: 恩平地区 成藏条件 富生油凹陷 成油体系
  • 简介:对珠三坳陷4个典型油气的分析表明,这些油气的形成一方面与盆地区域性生、储、盖层发育及两个主要构造形成期(渐新世末和中中新世末)有关,更重要的条件应为:(1)构造圈闭临近富生烃凹陷;(2)较完整的造圈内,发育良好的储盖组合;(3)油气附近具有高效率的油气运移通道的输导网络,如断层,连通的砂体等;(4)期相对较晚与油气输入期配置好。

  • 标签: 珠三坳陷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构造区划
  • 简介:油气成过程涉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过程,在确定油气成过程研究单元时,必须包含可能供给油气的所有油气,依据油气势能理论,提出以流体势能的高值面为边界的聚油系统为过程研究单元,综合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油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成年代学研究的传统方法,阐明了大庆油田油藏的过程,大庆油田动力学系统内主要烃源岩在77.4Ma进入生油门限,73-65Ma为生油高峰期,大庆油田北部的背斜构造油藏年代在65-40Ma,南部岩性与构造联合控制的油藏年代为77.4-73Ma。

  • 标签: 大庆油田 成藏过程 定量研究 聚油系统 成藏年代
  • 简介:在探索盆地油气成规律的研究中,要系统地研究储层流体系列(天然气、原油、沥青及水中有机质)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演化与氧化、破坏与保存等储多方面信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当将它们与形成上述特征的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史、埋藏史、沉积岩史、孔隙发育史、油气史)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发现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并进而可以获得盆地油气有效期及有效组合的有用信息,从而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服务。

  • 标签: 油气聚集 时间性 有效性 油气保存 储层流体系列 有机地化特征
  • 简介:用三种相态判别法和三种经验统计法分析南断块流体资料,可以判别南断块是带凝析气顶和具边水的挥发性黑油油藏:顶部为凝析气,中部为挥发油,中下部和底部为黑油。

  • 标签: 涠10-3油田 南断块 油气藏 类型 研究 流体组份
  • 简介:在论述西湖凹陷沉积演化,生烃岩、生烃凹陷和油气生成期的基础上,对油气运移的时间、过程和动力进行了界定,论证了生烃岩在压实固结过程中释放的压实水和粘土矿物转化释水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贡献,进行了排烃量的估算,论述了渗透层中重力水的流动态势和油气二次运移的时间和指向,并从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西部斜坡,中央长垣和东部断阶利于油气运聚的条件和地段。

  • 标签: 西湖凹陷 油气运聚 成藏 水文地质 沉积体系 渗流场
  • 简介:根据油气是否处于有利烃源岩范围内、油气所处古地貌背景、油气运移方式及距离等因素,把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划分为内、中、外3个环状含油带.阐述了区内中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本区中浅层油气的两种模式.一期+幕式模式是内、中含油带的主要模式,而阶梯式运移成模式则是外含油带的主要模式.本区中浅层油气主要分布于凹中隆和斜坡带.

  • 标签: 歧口凹陷 中浅层 油气富集因素 成藏模式 油气藏成因 油气分布
  • 简介: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盆地模拟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以动力学系统模拟为核心的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动力学系统模拟方法的突破点是以三维岩体模拟和三维构造模型为基础的三维运聚模拟,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系统的规模(适用于各种地质单元体的多维综合模拟评价),和系统的适用性(人机联作的图形编辑及三维可视化界面,人机联作的参数设置界面,开放式信息管理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系统模拟的概念,思路,技术关键以及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突破点的核心模型(三维岩体模拟,三维构造模拟,三维运聚模拟)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预期的目标。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成藏动力学系统 模拟 评价方法 三维岩体 三维构造
  • 简介: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油气运聚期次及特征.地化资料表明:超覆尖灭带原油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33~0.49,C29甾烷-αββ/ΣC29值为0.31~0.39,原油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斜坡区油气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剖面上原油物性及地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风城组上部、乌尔禾组原油密度介于0.76~0.83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6~0.49,属高成熟轻质原油;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底部均见有沥青,原油密度介于0.88~0.95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0~0.44,呈现低成熟-成熟特征;晚期高成熟气体的注入,使密度较高、低成熟-成熟原油发生脱沥青作用,形成沥青和轻质原油.断阶带内缘原油为高成熟原油;外缘原油的分布与斜坡区相反,底部为高成熟轻质原油,上部为低成熟-成熟原油,表明在断阶带高成熟原油存在侧向运移并在垂向上排替早期低成熟-成熟原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范围为47~52℃和55~65℃,其对应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进一步表明该地区存在多期油气运移.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 油气运聚期次 成藏 研究 流体包裹体
  • 简介:从有机包裹体及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已发现的天然气(包括凝析油)可分三类:北部湾型、珠江口型(西部)和莺歌海型。这种分类是以其形成的地质背景、烃源岩、气特征及(油)气的地球化学性质等条件做为依据,并综合与油气生成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主要烃源岩有机质的演化及其产物特征、TTI、泥岩压实等资料剖析了三类天然气的烃史。

  • 标签: 南海北部 大陆架西区 天然气 成因 类型 成烃史
  • 简介:通过对3D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对己基本完钻的6口开发井资料的分析研究,对平湖油气田的油气特征作了进一步阐述。

  • 标签: 东海 平湖油气田 油气藏 复合特征
  • 简介:三肇地区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泉头组二段及其以下地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以深层天然气成基本条件和天然气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天然气成过程研究结果,提出了该地区深层天然气的4种模式:沿不整合面短距离运移至基岩风化壳圈闭;自源岩区内一次运移至火山岩体;沿砂体侧向运移至地层超覆圈闭;沿不整合面和断层长距离运移至古隆起之上的各种圈闭.并指出,三肇凹陷西缘及东南缘古隆起尚未钻探的基岩风化壳、地层超覆圈闭和沙河子-营城组源岩内的火山岩体,是该地区下一步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 标签: 三肇地区 深层天然气 成藏模式 成藏条件 分布特征 成藏过程
  • 简介: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油气资源.近年来.俄罗斯在经济转型时期.尽管各部门生产不断下滑、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削弱.但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实力仍居世界首位.尤其是在陆上油气工业渡过了开采高峰时期以后,俄已开始有计划地把油气普查勘探和开发对准了海上大陆架,并指出开发大陆架是俄罗斯21世纪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攻方向.

  • 标签: 俄罗斯边缘海 油气藏 油气开发 发展前景
  • 简介:油气成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 标签: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模型 油气输导体系
  • 简介:航磁异常与油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烃类向上逸散及局部构造在磁异常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由此可以建立航磁异常与烃类分布关系的理论模式.文中探讨了3种提取与油气相关异常的方法,即用剖面上延剩余法提取与烃类相关的高频微磁异常及与局部构造有关的中频局部异常;用归一化总梯度法确定油气上方场源位置;用线积分法圈定油气田范围等,并结合实例对以上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寻找方法 应用效果 航磁异常 油气藏预测 剖面上延剩余法 归一化总梯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