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正常的油气显示层气测组分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P2井在钻探过程中发现了不符合正常气测分布规律的气测异常显示层,由此引起多方关注与争议。在简述该井气测异常特点及特殊性基础上,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第一气测异常层无C1、C2值是由于该层原油为未成熟原油,裂解、降解不彻底所致,第二、第三显示层只有C1则是由于该层为稠油层,C1是微生物降解的结果。通过对相邻区块资料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以气测全烃曲线形态为主结合垒烃相对幅度与全烃饱满程度图板的气测异常显示解释评价方法,对于指导其他区块类似情况的研究具有参照作用。

  • 标签: 气测录井 烃组分 异常 特征 降解 裂解
  • 简介: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录井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机制,具有继往开来的指导意义。在总结录井“手工化”、“多元化”、“定量化”、“信息化”4个发展阶段和“快”、“准”、“信”、“广”四宇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录井采集技术的创新机制主要为“移植”和“耦合”。“移植”的主要方式是小型化和在线化,“耦合”机制可分为激发系统耦合与检测系统耦合两种,检测系统耦合又分为联用式与一体式。录井方法的创新包括图谱转换、图谱分割、参数派生、数据耦合、图板建立、应用延伸6种机制。通过分析发现,录井技术的原始创新不足,在耦合创新方面,国内以激发系统耦合为主,国外以检测系统耦合为主;在录井方法创新方面,国内具有一定特色,但跟国外相比,整体较为薄弱。

  • 标签: 录井技术 录井方法 创新机制 移植 耦合
  • 简介:渤海湾盆地QHD33区块稠油储集层气测C1含量高而重烃微量或几乎没有,属于一种特殊气测烃组分结构组成的储集层,利用常规气测录井规律无法进行解释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在分析该区块油藏形成环境和烃类菌解及对储集层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类稠油储集层的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气测以及常规岩屑与岩心分析的录井特征。实例分析表明,根据这些特征可实现该盆地QHD33区块特殊气测烃组分结构组成稠油储集层的有效解释评价。同时对该盆地其他区块非常规储集层的录井特征分析与解释评价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稠油储集层 烃组分 气测 岩石热解 录井特征 生物降解
  • 简介:为进一步明确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高斜坡物源特征、控砂机制及油气成藏富集规律,通过地震、测井、岩心测试化验分析资料,采用源汇分析方法对港西凸起物源轻重矿物组合特征、沟槽输砂通道与沉积微相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详细论述,并进一步总结板桥高斜坡控砂机制与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认为,港西凸起作为板桥高斜坡主要物源,其在沙二段和东营组高位体系域(HST)沉积时期,凸起出露面积相对较大,物源供给能力增强,在地震剖面上能够识别出数个与近岸小型扇三角洲相对应的下切侵蚀沟槽,组成相对闭合的“源-渠-汇”系统,进一步总结出港西凸起沟槽控砂模式;同时,沙二段不整合面与港东、滨海断裂系组成的油气疏导系统使得该地区具备形成地层上倾尖灭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地层岩性油气藏3种油气成藏条件。针对该勘探目标区,实施多口探井,获得千万吨级探明储量,证实歧口凹陷港西凸起作为内部物源能够形成有利砂体并具备油气成藏条件,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 标签: 歧口凹陷 板桥高斜坡 源汇系统 控砂机制 油气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