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对辽河坳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气性能和生气强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已探明的天然主要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和低温热解气,而高温热解气和裂解气很少,这与辽河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相称;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的洼陷带深层应该蕴藏着丰富的、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在分析了几个重点地区深层构造背景、储集条件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地区或处于源灶内或与源岩直接接触,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 标签: 深层天然气 天然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条件 辽河坳陷
  • 简介:依据藏盖层排替压力与储层剩余压力特征,对徐深气田聚散能力配置类型及其与储量丰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聚弱散配置类型最有利于天然富集,强聚中散配置类型和较强聚弱散配置类型次之。徐深气田中19个藏聚散能力配置类型有5种,以强聚较强散配置类型最多,强聚中散配置类型次之。徐深气田中19个藏以中等储量丰度的藏最多,高、低储量丰度的藏相对较少。该气田如要形成高天然储量丰度藏,最佳聚散能力配置类型应为强聚中散和较强聚中散配置类型。

  • 标签: 聚气能力 散气能力 配置类型 天然气储量丰度 徐深气田
  • 简介:为了研究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在研究其对各种相态天然封闭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在外加压力和浓度作用下通过泥岩盖层的渗滤和扩散速度,分别建立了泥岩盖层对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封闭能力评价参数Vs,Vw,Vd。以此为基础,通过Vs,Vw,Vd的加权平均建立了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滨北地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中,结果认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主要为中等能力封闭区,仅在盆地北部讷河和东部绥棱以东局部地区为差封闭区,其对各种相态天然封闭能力差是造成该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天然显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泥岩盖层 天然气 封闭能力 综合评价 游离相 水溶相
  • 简介:天然水合物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对其进行注热开采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开采方法。以某冻土区天然水合物拟开采矿区为例,在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天然水合物分解热力学模型,并对天然水合物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注水速度的增加,天然水合物的高温区域逐渐增大,且分解速度加快;随着孔隙度的逐渐增大,天然水合物高温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随着注水温度的增加,天然水合物高温区域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但作用在天然水合物表面的温度随着注水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对该矿区进行注热开采时,当注水速度为6m/s、注水温度为80℃时,天然水合物的分解速度最快,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该结论可为注热开采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有限体积法 注水速度 水温 孔隙度
  • 简介:为探究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机理,以天然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天然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以烷烃为主,甲烷体积分数大于80%,重烃体积分数低,天然干燥系数大于0.85;部分天然含H2S,这是研究区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须家河组天然组分特征的最大差异;天然δ13C1为-43.17‰~-30.80‰,δ13C2为-33.81‰~-24.90‰,δ13C3为-28.65‰~-22.70‰,总体具有正碳同位素系列特征。碳同位素与轻烃分析均证实,研究区须家河组天然以煤型为主,同时存在部分油型;煤型主要来自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油型主要来自下伏海相层系。成藏年代分析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天然主要有3期成藏:晚侏罗世中期—早白垩世,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少量煤型进入须家河组成藏;晚白垩世,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大量生成煤型并进入须家河组成藏,该时期是须家河组天然的主要成藏期;喜山期,部分下伏油型经断裂进入须家河组成藏,该阶段的流体充注是研究区出现异常高温包裹体与天然含H2S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天然气成因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须家河组 川南地区
  • 简介:川西坳陷中段是四川盆地主要的天然产区之一,但目前对该区中、浅层侏罗系天然的成因和气源普遍存在争议。该文在对孝泉—新场—合兴场、洛带—新都和马井等气田56个天然样品的C1—C4碳同位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天然组分特征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川西坳陷中段中、浅层天然的来源。研究表明:天然碳同位素的总体分布显示出δ13C1〈δ13C2〈δ13C3〈δ13C4的正序特征;碳同位素值在垂向上由深层须4段至中、浅层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直至下白垩统藏,总体显示出减小趋势。利用δ13C2-δ13C1判别天然成熟度,表明由深至浅天然的成熟度越来越高。中、浅层侏罗系蓬莱镇组、遂宁组和沙溪庙组天然表现出热裂解气的特点。研究区中、浅层天然主要来自须5段和须4段,部分来自侏罗系自流井组。

  • 标签: 碳同位素 气源对比 天然气成因 中、浅层天然气 川西坳陷中段 四川盆地
  • 简介:苏里格地区是天然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该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储层为陆相沉积,横向变化大。近几年来,针对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和上古生界天然勘探目标,开展了以全数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为代表的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形成了以长排列、小道距、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的高次覆盖采集技术;以保持叠前动力学特征为核心的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叠前反演与叠后综合解释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取得了丰硕的地震地质成果,满足了叠前有效储层预测需要,为苏里格地区快速、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 标签: 全数字地震勘探 叠前 有效储层 高密度 低降速带 苏里格地区
  • 简介:对分别代表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藏特征的潼南、八角场和广安3个藏进行了解剖分析与描述。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均系近源成藏.北部以构造藏和构造-岩性气藏为主;中部和南部受古残丘、古盐体底辟拱升的影响,以岩性气藏和裂缝-岩性气藏为主;西部斜坡带以裂缝-岩性气藏为主。良好的烃源岩为天然近源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大规模断层的存在是决定天然保存的关键因素,古构造、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是天然运移的有利指向区。该研究为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天然气藏 气藏解剖 成藏模式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 简介:源断裂与盖层发育、断裂活动期及封能力形成期分析的基础上.对徐家围子断陷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及对天然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源断裂与登二段泥岩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好,与营一段顶部火山岩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差:源断裂与登二段泥岩盖层及营一段顶部火山岩盖层时间匹配关系较好。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对营城组天然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天然聚集层位和聚集部位受气源断裂与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的影响:天然聚集程度受气源断裂与盖层时间匹配关系的影响。

  • 标签: 气源断裂 盖层 空间匹配关系 时间匹配关系 天然气聚集 徐家围子断陷
  • 简介: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特有的异常地质体。研究认为:底辟构造是深部泥底辟与浅部流体底辟的结合体,其一直并长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同底辟类型间天然勘探潜力不同,高、中能量底辟区勘探潜力较大;同一类型底辟构造,底辟非塌陷区勘探潜力更大。

  • 标签: 底辟 地震成像 勘探方向 莺歌海盆地
  • 简介:通过对徐家围子断陷天然藏盖层分布及封闭能力的研究,得到徐家围子断陷天然藏主要有泥岩、高声波时差火山岩、低声波时差火山岩和泥质砾岩4种盖层。泥岩主要分布在登二段以上地层中,为区域性盖层。高声波时差火山岩盖层主要分布在营一段顶部,为局部盖层。低声波时差火山岩盖层分布在营一段和营三段内部,泥质砾岩盖层分布在营四段,二者均为夹层。泥岩、高声波时差火山岩和泥质砾岩盖层封闭能力强,低声波时差火山岩盖层封闭能力弱。通过盖层与天然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徐家围子断陷盖层对天然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登二段和营一段顶部盖层控制着天然的纵向分布;②盖层分布层位差异造成断陷南北具有不同的天然储盖组合,天然富集程度不同;③高声波时差与低声波时差火山岩盖层之间的差异造成天然主要分布在火山岩体顶部。

  • 标签: 盖层 天然气聚集 控制作用 登二段 营一段 徐家围子断陷
  • 简介:采用室内研究的方法,对CO2含量分别为10%,30%,50%,70%,90%,100%的天然样品做了3个不同温度(20℃,30℃,40℃)下的恒组成膨胀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CO2含量由10%增大到100%,天然样品的临界温度由-69.86℃增高到31.4℃,临界压力由4.85MPa增高到7.38MPa;温度不变,压力一定时,随着天然中CO2含量的增高,天然样品的相对体积呈增大的趋势,不同CO2含量的天然样品随压力降低其体积膨胀规律表现出了类似CO2超临界状态的特征。以上认识对CO2和天然混合气体驱油施工及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CO2 膨胀实验 相对体积 超临界 黏度
  • 简介:针对目前页岩的很多认识误区,研究了页岩的赋存状态。页岩是由基质泥岩和微型砂岩条带组成的岩石类型,具有页理结构,是非均质泥岩。砂岩备带尺度小,连续性差,是微型岩性圈闭。基质生成的甲烷,短距离运移进入砂岩条带并聚集成藏。页岩是储集在微型砂岩条带中的自由,页岩基质和砂岩条带中都没有吸附。页岩藏不是连续型藏,而是由无数微型藏组成的大型藏。微型藏之间没有连通关系.开发页岩需要采用水平井加多级压裂的办法方可将尽量多的微型藏连通起来。页岩只有甲烷一种组分.因此没有浓度的概念,也不存在扩散现象。页岩的开发主要靠压力差驱动的流体流动。页岩藏是典型的单一介质,而不是双重介质。

  • 标签: 页岩 页岩气 泥岩 砂岩 自由气 吸附气
  • 简介:川中蓬莱地区须二段显示出了良好的天然勘探潜力,但由于储层孔隙结构和测井响应特征较为复杂,直接影响了其勘探开发效果。为了寻找须二段天然有利聚集区,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和薄片等资料,对成藏要素,即生、储、盖、运、圈、保的自身条件及其匹配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与总结,并对有利含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须二段藏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且位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方向,上覆的须三段泥岩为其有效区域盖层;具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及良好的保存条件;研究区总体位于有利的构造-沉积相带,沉积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决定储层质量的关键,裂缝是决定储层产能的重要条件。对须二段有利含区的预测研究可为其下一步天然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类似藏有利含区预测的研究。

  • 标签: 气藏特征 有利含气区 成岩作用 须二段 蓬莱地区
  • 简介:针对当前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思路及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现状,该文重点对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学科概念、分支学科及其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关键技术、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尺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六大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石油地震地质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较为准确地发现油气藏并实现高效开发或许会成为现实。

  • 标签: 问题讨论 研究方法 关键技术 石油地震地质学
  • 简介:在油气采收过程中,水平井比直井更容易出现产出液含水率过高的现象。水平井在低渗透率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针对水平井的特点,成熟的堵水方法和技术较少。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岩样进行润湿反转实验,确定适用的润湿反转化学剂,并对其进行热稳定性及地层配伍性实验评价,建立可视水平井堵水物理模型,进行润湿反转剂使用前后的对比实验研究,得到水侵量、水侵速度及含水率的变化特征曲线。研究表明,润湿反转剂堵水技术可用于水平井,可延缓见水时间,提高无水采收率,降低含水率。

  • 标签: 水平井 润湿反转 堵水 含水率
  • 简介:国内对煤层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程,但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煤层目标区精选体系,这也制约了我国煤层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步伐。在收集了大量煤层基础资料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煤储层地质因素对煤层丰度和开发效果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煤层目标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无量纲化指标处理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加权平均模型对目标区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以国内部分矿区为例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序,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煤层气 目标区 精选 综合评价
  • 简介:在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的页岩区块,可采系数标定成为区块开展页岩可采资源量评价工作的重要方法,然而国内目前尚未对页岩可采系数标定进行系统研究。为填补国内页岩可采系数标定研究的技术缺失,以延长油气区页岩区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当前勘探特征,综合选取出3种适用于当前页岩勘探程度的页岩标定方法(类比法、参数加权法和等温吸附法),根据3种方法在实际区块的可靠度分析进行特尔菲加权,获取区块准确的页岩可采系数,最终探究出适合页岩低勘探程度条件的区块可采系数标定方法。应用延长油气区页岩勘探成果和认识对页岩可采系数标定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最终得到延长油气区页岩中生界可采系数为0.132,上古生界可采系数为0.201。该方法对延长油气区页岩的深入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可为国内类似页岩区块的可采资源量评价研究提供技术借鉴。

  • 标签: 页岩气 可采资源量 可采系数 延长油田
  • 简介:致密藏开发普遍采用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模式。为了准确评价致密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并确定气井的合理配产,实现气井高效开发,基于保角变换理论和气水两相渗流理论,同时将基质有效渗透率作为变量来考虑压裂施工和气井产水对储层有效渗透率的影响,建立了压裂水平井液两相产能方程。通过实际生产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无因次泄气边界大于0.55时,气井生产压差随配产增加呈下凹型快速增长;相同气井产能条件下,水气比越大气井所需生产压差越大;水平段方向与Ky方向平行时,渗透率各向异性程度Ky/Kx越大,相同产气量时的生产压差越小;水平段与渗透率主值方向的夹角θ<30°时,相同产气量条件下的气井生产压差几乎不变。因此,从降低压裂水平井储层压力损失的角度来考虑,布井时必须充分考虑渗透率各向异性程度和水平井水平段方向的影响,同时注意控制气井配产和采取必要的控水排水措施,以便达到更好的开发效果。

  • 标签: 压裂水平井 气水两相渗流 保角变换 渗透率各向异性
  • 简介:为准确表征煤层复杂的地质力学效应,根据多重孔隙介质力学特征和多过程运移特点,来构建煤层藏三孔双渗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并基于所研发的全隐式有限体积数值模拟器,进一步研究地质力学效应对孔渗参数和煤层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应力效应与基质收缩作用均可影响裂缝渗透率,且作用方向相反:有效应力效应的作用强度在开发初期大于基质收缩作用,但在后期发生逆转,导致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最终值甚至可达初始值的数倍;随着煤岩杨氏模量增大,有效应力效应减弱,煤层日产量增大,产高峰出现时机提前,随着Langmuir体应变量增大,基质收缩作用增强,同样煤层日产量增大,产高峰出现时机提前。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刻画煤层复杂流固耦合作用,这对煤层产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煤层气 流固耦合 地质力学效应 基质收缩 三孔双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