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盘古西长6段油藏是陕北近年来提交探明储量和开发建产的重要区域。文中对盘古西长6段油层组储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6段储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粒内溶孔及长石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影响储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较多,包括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非均质性等多个方面;对储发育影响最大的成岩期主要位于中成岩A期—中成岩B期;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和浊沸石溶蚀相是最有利储发育的成岩相带;通过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可区分出5种驱油类型。

  • 标签: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成岩作用 微观非均质性 油水驱替模型 盘古梁西
  • 简介:受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川中安岳地区须家河组储较致密、物性较差且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优质储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的差异,利用岩心、薄片、压汞及测井等资料,根据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对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等4个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划分出5类岩性岩相、5类成岩相、4类裂缝相及4类孔隙结构相,建立了测井表征方法和测井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岩石物理相的分类及储定量评价标准。优质储主要位于有利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的叠加处,即有利的岩石物理相带。根据纵向及平面上须二段储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优选出优质储集体,其主要位于斜坡中低部位相对高孔渗区和北部裂缝发育带。岩石物理相的研究可为储集的精细表征及优质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致密砂岩储层 岩石物理相 优质储层 须二段 川中安岳地区
  • 简介: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文中从众多转换波静校正方法中选择了3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基于表层模型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基于构造时间控制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及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分别求取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并且分别从方法原理和实际数据处理2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地震资料处理人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转换波静校正方法。

  • 标签: 转换波静校正 表层模型 构造时间
  • 简介:该文介绍了在弱各向异性条件下,基于Thomsen裂缝理论——HTI介质各向异性参数的转换波近似反射系数公式,通过AVO正演,比较分析各向异性系数对于P-SV波反射系数的影响及对P-P波反射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联合P-P波和P-SV波的数据进行联合反演,能够更好地降低数据结果的不唯一性,从而得到更精确的裂缝参数。

  • 标签: P-SV波 P-P波 反射系数 裂缝检测 方位各向异性
  • 简介:随着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有必要建立火山岩地震储学来满足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火山岩地震储学是地震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盆地构造环境及火山岩储的岩性和岩相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和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火山岩的储建模。地质、地震、测井等多学科协同研究是火山岩地震储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岩矿测试分析技术、测井岩性识别技术、储地震预测技术、流体预测技术、储建模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是火山岩地震储学研究的六大关键技术。火山岩地震储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由于受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对火山岩优质薄储仅能识别到10m左右,对储物性、储层流体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半定量化阶段。

  • 标签: 火山岩 地震储层学 测井分析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 储层流体预测 储层建模
  • 简介: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对昆北油田切6井区E1+2和E31砂岩储成岩作用类型、演化阶段、演化序列及储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1+2和E31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亚期的末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较强的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及硬石膏等矿物的胶结作用是使储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长石、岩屑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砂岩破裂作用使储物性得到改善。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储层物性 切6井区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 简介:碳酸盐岩地震储学是地震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文对碳酸盐岩地震储学的特殊性、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针对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碳酸盐岩地震储学是碳酸盐岩储油气勘探与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将推动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碳酸盐岩 地震储层学 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 关键技术
  • 简介:准确地进行产能评价对于气藏的高效、合理开发十分重要。根据厚气藏的生产特征,不能采用单一的平面径向流或球面向心流产能方程来评价其产能。因此对以往的产能计算模型进行了改进,将气层分为射开段和未射开段,根据渗流力学原理推导了球面向心流的拟稳态产能方程。在此基础上分别推导出了厚气藏气井2个段的拟稳态产能方程,并导出了整个生产段的产能计算公式。实例分析表明:气井打开程度、近井地带表皮效应和气体渗流非达西效应等因素对于产能计算影响较大,基于改进模型的拟稳态产能方程比稳态产能方程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生产情况。该研究成果为厚气藏气井的产能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理论计算方法。

  • 标签: 厚层气藏 拟稳态产能 打开程度 非达西效应
  • 简介:火成岩油气藏正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与常规油气储相比,其具有自身的特点。结合国内已发现的各种火成岩油气藏,文中分析了常见的火成岩储的岩性及其特征,讨论了火成岩储形成的控制因素。火成岩的储集性能与其岩性和岩相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岩作用中挥发组分的逸散作用、溶蚀作用、冷凝收缩、溶解作用,构造运动以及陆上喷发环境都能够改善火成岩的储集性能。

  • 标签: 火成岩 油气藏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运用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恒速压汞等技术,对致密砂岩储进行了微观孔隙结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渗透率小于0.3mD,孔隙类型以次生溶孔为主,平均孔隙半径为162μm,与渗透率无相关性;平均喉道半径为0.33μm,与渗透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是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孔喉半径比大,平均为602,大孔隙被小喉道所控制,从而造成储非均质性强、渗流能力差。致密砂岩储的规模开发需采用先进的储改造工艺,充分扩大喉道半径,降低孔喉比,提高储渗流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 标签: 致密砂岩 微观孔隙结构 恒速压汞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储学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地震储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的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地震储学是一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地震储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即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储的岩性、空间几何形态、储集空间、物性、所含流体进行研究,半定量、定量化描述储的三维空间特征,使井间的储和储非均质性以及储的三维空间特征得到更精细、更准确的描述。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储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 标签: 储层地质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地震储层学
  • 简介:岩心和铸体薄片分析表明,长岭气田登娄库组为低孔、低渗储,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砂岩孔隙度在2.7%~6.6%,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影响储物性的因素主要有岩石结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沉积环境中分流河道的储物性相对较好,天然堤和决口扇次之,河道间的储物性最差。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集原生孔隙破坏性较大,使储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可以形成次生孔隙,从而改善储物性。该区以破坏储物性的成岩作用为主。

  • 标签: 储层 物性 登娄库组 长岭气田
  • 简介:为了评价致密砂岩储类型,为致密油气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分形理论和高压压汞方法,结合储物性资料,通过对11个致密砂岩样品的压汞实验,研究了冀中坳陷致密砂岩储微观孔隙结构。结果表明:根据进汞曲线拐点,将致密砂岩储孔隙系统按直径大小划分为裂隙(>10μm)、大孔(1~10μm)、中孔(0.1~1.0μm)和微孔(<0.1μm)。依据分形理论,分别求取各尺度孔隙分形维数,验证了孔隙系统划分的正确性。根据不同尺度孔隙的分布频率,结合样品孔渗、排驱压力和退汞效率等参数将致密砂岩储分为3类:Ⅰ类储微孔分布频率高,但几乎无连通孔隙,具有较低的渗透率;Ⅱ类储连通孔隙发育,但微孔较少;Ⅲ类储不仅有大量微孔,同时有丰富的连通孔隙,渗透率也较高。通过分析得出,微孔分布频率越高,退汞效率越高,孔隙结构越简单,均质性越好;裂隙和大孔均决定了储的渗流能力。因此,Ⅲ类致密砂岩储为最优质的储,可作为致密油气勘探与开采的首选目标。

  • 标签: 致密砂岩 高压压汞 孔隙分类 分形维数 储层评价 冀中坳陷
  • 简介:以钻井、测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SZ36-1S地区东二下亚段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从中识别出4个中期旋回,13个短期旋回。以短期旋回为基本地层单元,在连井序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SZ36-1S地区东二下亚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并结合地震属性分析与波阻抗反演资料,对砂体的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今后的精细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 标签: 高精度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地震属性 波阻抗反演
  • 简介:镇53井区长8段储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勘探、评价以及开发的重点地区及层系之一。通过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认为该油层组为长石质岩屑砂岩,并确定了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相对发育。同时,通过分析沉积微相与储物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储物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有利沉积微相。

  • 标签: 三角洲前缘亚相 沉积微相 长81储层 镇53井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在分析总结储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揭示其已经步入地震与地质有机结合的储表征阶段,而地震储学正是基于此提出。从地震储学的目标、理论、基础、实验、技术以及方法共6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内涵,认为双相介质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储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是其核心任务,储地震实验的突破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地震储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完善和创新双相介质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直接针对储从不同地震波的发射和接收2个环节,以及地震波传播的波动和射线2条主线进行正、反演结合,建立储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结合储地质研究.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储表征这一最终目标。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双相介质理论 定量关系 储层地震实验
  • 简介:南海A油田珠江组内部发育多套钙质,它是控制底水上升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利用岩石薄片鉴定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不同钙质的岩石组分,并确定了其物质来源及形成阶段;结合沉积特征,探讨了钙质的沉积主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钙质在微观成因上具有一致性,即主要由成岩过程中孔隙流体的化学沉淀而形成;物质来源上具有多源性,主要来源于同生碳酸盐的结晶、生物碎屑的溶蚀及黏土矿物的转化。宏观上钙质的分布受构造深度、钙质与泥岩厚度比及沉积旋回等沉积因素的控制,平面分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突变性;底钙分布面积大的区域剩余油富集程度高。

  • 标签: 钙质层 碳、氧同位素 成因分析 控制因素 珠江组 南海A油田
  • 简介: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基山三角洲砂体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构成。该储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现埋深1600~3500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为中孔、低渗储。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物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400~2600m深度段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使储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得到了提高,从而改善了储物性,其中孔隙度可达25%,渗透率可达50mD。因此,溶蚀作用及由其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段对于有利储的预测非常重要。

  • 标签: 沙河街组 基山三角洲砂体 成岩作用 有利储层 惠民凹陷
  • 简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勘探开发前景,为寻找有利储,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恒速压汞等技术对取心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储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偏低;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储集性能差到中等,原始产能低,非均质性强。结合生产动态,选用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和有效孔隙度等低渗透储评价参数,将长81储划分为3类:Ⅰ类为较好储;Ⅱ类为中等储;Ⅲ类为较差储。研究区主要发育Ⅱ类和Ⅲ类储.有少量的Ⅰ类储.分类结果符合该地区实际。

  • 标签: 储层评价 评价参数 长81储层 镇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受低渗透储内部复杂孔隙结构的影响,测井曲线值对岩层中流体变化的反映能力较弱,仅利用测井资料来判别储的水淹程度存在困难。有效借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关于注水井与采油井间连通砂体的动态开发信息(如含水率、小相对吸水率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砂体当前的水淹程度。具体实现步骤为:1从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油层水淹后测井曲线值的变化特征,并给出基本的水淹程度识别标准,将以这些标准识别出的水淹定为疑似水淹;2在构建动态开发单元的基础上,依据邻注水井各小吸水能力、邻采油井分层或整体产液过程中含水率的高低,针对疑似水淹进行进一步的水淹程度判定。将上述2个步骤应用到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田水淹判别中,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低渗透油藏 动态开发资料 水淹层识别 动态单元 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