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南海A油田地层内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对其断层裂缝预测较为困难。采用近年发展起来双反射偏移技术,对该油田开展了断层裂缝预测。双反射偏移技术以精细处理三维地震炮集资料及叠前深度偏移深度域速度模型为基础,通过双反射偏移速度扫描偏移孔径分析,进一步精细化速度模型,实施双反射偏移处理,获得断层裂缝成像三维数据体。通过对双反射偏移数据体及其解释结果,以及深度偏移数据体及其沿层相干、倾角、振幅等属性,常规地震构造解释结果钻井、测井等信息进行联合解释,可了解并获得该油田断层裂缝性质及分布规律。双反射偏移技术不仅可以预测与常规地震认识相一致断裂系统,还可以有效分析根据常规地震资料难以预测断层、裂缝及岩性突变界面。

  • 标签: 双反射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 裂缝预测 生物礁灰岩油藏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东北部统5井区马家沟组马五段上部地层为对象,研究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沉积微相储层在垂向上分布控制作用。马五1—4亚段构成了一个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其又可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及多于26个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基准面旋回对统5井区乃至靖边气田马五1—4亚段沉积微相储层控制作用是概略性;中、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陆表海台地碳酸盐潮坪沉积微相在垂向上细微变化,因而也控制着古风化壳型孔洞白云岩储层在垂向上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其它地区相似的地层储层研究。

  • 标签: 层序地层 高分辨率 微相 储层 靖边气田
  • 简介:地震储层学是在地质地震理论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结合地质、测井、钻井、测试、采油、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层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实现储层建模一门交叉前缘学科。地震储层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震学等是地震储层学指导理论,地震、测井地质有机结合是根本方法。测井分析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三维可视化是地震储层学五大关键技术。地震储层学最大优势在于把由井点建立各种储层特征参数,在地震分辨率所能及范围内扩展到三维空间,进而实现储层建模三维可视化。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测井分析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 储层流体预测 储层建模 三维可视化
  • 简介:针对地震信号是具有一定带宽非平稳信号,波形受这个带宽内所有频率影响,提出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广义希尔伯特储层预测方法,并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将地震信号分解为频率由高到低一系列本征模函数,对分解后每一个本征模函数分量作广义希尔伯特计算。通过与已知井储层发育情况对比,从中优选出了对储层响应敏感本征模函数分量进行储层预测。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广义希尔伯特储层识别方法,具有较强噪音压制能力,能够精确刻画储层形态。

  • 标签: 经验模态分解 本征模函数 广义希尔伯特 非平稳信号 储层预测
  • 简介:石油地震地质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地震成藏学与开发地震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一门现代地震技术与石油地质勘探开发理论相结合交叉前缘学科。文中对石油地震地质学发展由来、概念、内涵及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这一交叉前缘学科是今后油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关键,将推动石油工业持续发展。

  • 标签: 石油地震地质学 前缘学科 应用前景
  • 简介:针对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四川盆地吐哈盆地高陡构造、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丘盐下构造等重要勘探盆地重点勘探领域,进行地震资料处理、有利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等方法研究,形成了多信息约束、多方法综合静校正技术、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叠前保真去噪技术、各向异性浮动基准面叠前成像技术、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模型正演及多属性半定量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三维缝洞体系定量雕刻及流体识别技术,同时形成了三维大连片一体化处理解释、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半定量一定量描述、复杂地表高陡构造成像盐下构造成像等配套技术。在重要勘探盆地重点勘探领域应用以上技术系列,取得了明显勘探效果。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 高陡构造 盐下构造成像 三维大连片 三维定量雕刻
  • 简介:为分析并总结夹层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以高含水开发阶段渤海海域A油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储层夹层构型精细解剖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渤海A油田夹层以泥质夹层物性夹层为主,平均厚度小于1m,表现为顺物源“前积式”垂直物源“上拱式”展布样式。内部夹层延伸规模、发育位置控制着剩余油分布位置富集程度。夹层水平延伸距离越远,夹层底部区域剩余油富集范围越大;在注采井与夹层配置方面,采油井钻遇夹层情况下,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影响更大,夹层底部剩余油更为富集;在夹层储层韵律性控制下,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分为夹层顶部富集型、夹层上下富集型夹层底部富集型3种。该成果对油田后期调整挖潜实施稳油控水措施均提供了决策依据。

  • 标签: 剩余油分布 数值模拟 夹层 储层构型 渤海海域
  • 简介:通过热力学计算,探讨了浊沸石在不同成岩流体中溶解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①浊沸石溶解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增量(△G)在埋藏成岩条件下都小于0,因此浊沸石溶解反应在埋藏成岩温度压力条件下可以自行发生;②浊沸石溶解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增量(△G)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深埋藏条件下浊沸石溶解反应趋势弱于浅埋藏或地表条件;③在较高RCO2条件、酸性环境、流体中Ca2+被移走、存在大量K+情况下,浊沸石容易溶解形成次生孔隙;④浊沸石溶解反应具有减体积效应,其中在K+存在流体中,Lm—Ill反应体积减少最多,同时该反应消耗了K+,克服了钾长石溶解动力学障碍,使得更多钾长石溶解形成次生孔隙。因此,浊沸石溶解生成伊利石石英有利于储层形成。

  • 标签: 浊沸石 热力学 溶解 次生孔隙
  • 简介:近20年来,令人惊讶是,独联体油气地质界很多知名学者油气成因观点发生了重大变化,提出很多新理论新思路。这是我们现在很不了解,其认识水平超过美欧油气地质学界,很有必要向国内同行加以介绍。

  • 标签: 地球排气作用 地球深部流体 地球动力学 石油天然气成因
  • 简介: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潍北凹陷主要有2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个不整合面,其中Ng/Es4(Ng/Ek1)及Ek2下/Ek3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输导体系 砂体 断层 不整合面 油气藏 潍北凹陷
  • 简介:通过对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藏盖层分布及封闭能力研究,得到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藏主要有泥岩、高声波时差火山岩、低声波时差火山岩和泥质砾岩4种盖层。泥岩主要分布在登二段以上地层中,为区域性盖层。高声波时差火山岩盖层主要分布在营一段顶部,为局部盖层。低声波时差火山岩盖层分布在营一段营三段内部,泥质砾岩盖层分布在营四段,二者均为夹层。泥岩、高声波时差火山岩和泥质砾岩盖层封闭能力强,低声波时差火山岩盖层封闭能力弱。通过盖层与天然气分布之间关系研究得到,徐家围子断陷盖层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登二段营一段顶部盖层控制着天然气纵向分布;②盖层分布层位差异造成断陷南北具有不同天然气储盖组合,天然气富集程度不同;③高声波时差与低声波时差火山岩盖层之间差异造成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火山岩体顶部。

  • 标签: 盖层 天然气聚集 控制作用 登二段 营一段 徐家围子断陷
  • 简介:通过岩心观察,从层理构造、生物活动、特殊构造鲍马序列4个方面分析了浅水区深水区重力流内部不同构造特征,并从重力流类型、沉积动力机制相模式3个方面进行了外部特征对比,分析了2种重力流沉积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浅水区重力流各种层理发育,生物活动频繁,可见潮汐层理,重力流类型丰富,河流、波浪潮汐影响显著;而深水区重力流层理单一,生物活动贫乏,鲍马序列明显,重力流类型简单.各种作用微弱,有完整槽模式。通过对2种重力流成因机制分析,认为深水区重力流形成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度,而浅水区重力流形成主要影响因素是沉积物供给。

  • 标签: 重力流 深水区 浅水区 坡度 沉积物供给 珠江口盆地
  • 简介:火成岩储层具有双重孔隙特点,渗透率计算是其评价难点之一。为提高地层渗透率计算精度,从偶极声波成像测井(DSI)资料中提取了斯通利波、纵波横波,并结合井径、密度及孔隙度等资料计算出了流体移动指数(Q肼),并建立了QFM与地层总有效渗透率关系,进而估算出地层渗透率。该技术在松辽盆地深层火成岩中成功应用证明了其有效性,从而可为类似油田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火成岩 斯通利波 流体移动指数 渗透率
  • 简介:南海A油田珠江组内部发育多套钙质层,它是控制底水上升及剩余油分布主要因素。利用岩石薄片鉴定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不同钙质层岩石组分,并确定了其物质来源及形成阶段;结合沉积特征,探讨了钙质层沉积主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钙质层在微观成因上具有一致性,即主要由成岩过程中孔隙流体化学沉淀而形成;物质来源上具有多源性,主要来源于同生碳酸盐结晶、生物碎屑溶蚀及黏土矿物转化。宏观上钙质层分布受构造深度、钙质层与泥岩厚度比及沉积旋回等沉积因素控制,平面分布具有一定连续性突变性;底钙层分布面积大区域剩余油富集程度高。

  • 标签: 钙质层 碳、氧同位素 成因分析 控制因素 珠江组 南海A油田
  • 简介:地质储量水侵量是确定气藏开发规模及开发设计重要参数。传统视地层压力识别法是判别气藏驱动类型常用方法,但对于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水驱作用不强气藏,其早期压降曲线为一条直线,容易被误判为定容无水驱气藏,所计算储量要比采用水驱气藏计算出储量高。以涩北二号气田A气藏为例,应用视地质储量法,在不需要知道水侵量大小情况下直接应用生产动态数据,绘制出气藏视地质储量变化曲线,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地质储量,再把计算得到地质储量代入视地质储量计算公式即可反求出水侵量大小。该方法简便、实用,对指导气田后期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水驱 气藏 地质储量 水侵量
  • 简介: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第三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4套不同类型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灶"复合油气系统,具有"多因素联合控藏、多期油气充注、多层系多类型圈闭成藏""复式成藏"特征。通过深化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提出了"源外成藏与源外找油、斜坡成藏与下坡找油、晚期成藏与源上找油、动态成藏与深层找气"等新地质认识,有效地指导了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实现了油气勘探新突破新进展。

  • 标签: 高原复合盆地 多源生烃 复式成藏 勘探理论
  • 简介:基于22口探井取心、测录井、地化及分析测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金湖凹陷古近系戴一段具备阜四阜二段2套烃源岩多源供烃有利条件,其中凹陷断裂带油气来自阜四段烃源岩,斜坡带来自阜二段烃源岩。戴一段三角洲河道砂体发育,与上覆“五高导”泥岩组成良好储盖组合。同时本区还具备了由砂层、断层、不整合面3种类型通道共同构成良好油气运移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金湖凹陷构造油气藏隐蔽油气藏2种成藏模式,其中构造成藏模式又可分为断裂带斜坡带2种成藏模式,这对优选有利区带及下步勘探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戴一段 金湖凹陷 苏北盆地
  • 简介:冷湖3—5号构造带是柴北缘地区重要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该构造带研究认为,其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冷西次凹巨厚残余下侏罗统地层为该构造带成藏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②冷湖地区第三纪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适中,构造与大规模生排烃期配置关系好;③残余生烃凹陷构造演化使冷湖构造带成为最有利构造带;④冷湖构造带北高南低构造背景,决定了较高部位冷湖3—4号构造成藏优于较低部位冷湖5号构造。冷湖3—5构造带油源充足,生排烃构造配置关系好,可发育构造、构造一岩性、不整合等类型油气藏,冷湖构造带仍是柴北缘扩展勘探有利区带。

  • 标签: 燕山期构造 古构造 冷湖构造带 残余凹陷 下侏罗统 柴北缘地区
  • 简介:为了研究湘中坳陷二叠系龙潭组大隆组黑色页岩吸附能力及其控制因素,开展了全岩矿物含量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储层物性分析等温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石英质量分数平均为34.4%,且多为生物成因硅,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平均为24.4%,矿物组分特征与美国Barnett页岩四川盆地古生界优质海相页岩类似。②页岩中干酪根类型以Ⅱ2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2.63%,有机质孔发育,主要为微孔中孔。③页岩吸附能力较强,饱和吸附质量体积为0.75~8.60m3/t,平均为4.51m3/t,具有良好甲烷吸附能力。④页岩吸附能力主要受控于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总烃、石英含量、岩石密度孔隙结构。其中,有机碳含量对页岩吸附能力影响最为显著。湘中坳陷海陆过渡相页岩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 标签: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有机碳含量 吸附能力 二叠系 湘中坳陷
  • 简介:砂岩透镜体油藏是岩性油气藏中增储上产重要类型,但目前对其成藏机理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通过二维实验模拟表明:砂岩透镜体自身物性好坏对其成藏具有重要影响,所形成油藏含油饱和度随着孔隙度、渗透率增大而增大;油总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成藏,势大小决定了砂岩透镜体成藏可能性。“相”“势”相互耦合,共同控制砂岩透镜体成藏,油气成藏动力(势)充足时成藏所需要储层渗透性能下限就相应降低;相应地,储集岩渗透性能好,要求成藏动力条件(势)就可以适当降低。得出了实验条件下透镜体成藏时“相”“势”之间定量模型,为预测圈闭成藏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思路。

  • 标签: 透镜体 岩性油气藏 模拟 流体势 主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