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有必要建立火山岩地震储层学来满足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火山岩地震储层是地震储层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盆地构造环境及火山岩储层的岩性和岩相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和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火山岩的储层建模。地质、地震、测井等多学科协同研究是火山岩地震储层研究的根本方法。岩矿测试分析技术、测井岩性识别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流体预测技术、储层建模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是火山岩地震储层研究的六大关键技术。火山岩地震储层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由于受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对火山岩优质薄储层仅能识别到10m左右,对储层物性、储层流体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半定量化阶段。

  • 标签: 火山岩 地震储层学 测井分析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 储层流体预测 储层建模
  • 简介:碳酸盐岩地震储层是地震储层的一个分支学科。该文对碳酸盐岩地震储层的特殊性、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针对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碳酸盐岩地震储层是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与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将推动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碳酸盐岩 地震储层学 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 关键技术
  • 简介:地震地貌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结合地貌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该学科与地震岩性一起共同构成了地震沉积的主体部分。文章拟从介绍和探讨的角度出发,概述该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列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工作流程。在对沉积要素和其它重要的地质特征成图和可视化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项分析技术,包括多种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等。目前,该学科正处于其发展早期,尚未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相信今后将会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地震地貌学 切片 地震属性 相干体 三维可视化
  • 简介:砾岩油藏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为了解决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动用程度差异较大等问题,基于砾岩油藏的地质和开发特点,在综合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剩余储量和油相流动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了砾岩油藏水驱开发潜力评价指标集,进而根据油田的开发动态变化特点,以不同面积单元为研究对象,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不同单元的开发潜力进行无监督分级,建立了一种客观、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新疆BH油田的开发潜力分级评价,所得的评价结果与油田地质和开发状况(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相符。其结果有助于分区实施开发调整措施。

  • 标签: 砾岩油藏 注水开发 开发潜力 多因素评价 模糊聚类算法
  • 简介:针对当前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思路及石油地震地质研究现状,该文重点对石油地震地质的学科概念、分支学科及其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关键技术、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尺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六大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石油地震地质这门新兴交叉学科较为准确地发现油气藏并实现高效开发或许会成为现实。

  • 标签: 问题讨论 研究方法 关键技术 石油地震地质学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储层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地震储层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的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地震储层是一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的一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地震储层继承了地震地层、层序地层和地震沉积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即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储层的岩性、空间几何形态、储集空间、物性、所含流体进行研究,半定量、定量化描述储层的三维空间特征,使井间的储层和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储层的三维空间特征得到更精细、更准确的描述。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储层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 标签: 储层地质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地震储层学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沉积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沉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传统的岩石、岩相扩展到构造和生态,从常规能源矿产扩展到非常规和稀有矿产,从生产扩展到环境等。为此,在第五次(2013年)全国沉积大会上沉积地质和沉积专业委员会讨沦决定,有必要在4年一次的全国沉积大会之间再增加一次全国性大会。

  • 标签: 沉积学 序言 专辑 论文 科学技术 能源矿产
  • 简介:完井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产量、净现值、完井成本、完井产能、边底水锥进、储层岩石坚固程度等,各因素间存在着不确定性、随机性以及模糊性。通过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模糊层次分析法及非线性模糊矩阵合成算子,改进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其模型综合了各种因素,并权衡技术、经济等指标,对完井方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求取了最优完井方式的隶属度。改进后的模型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更为相符,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具有评价优势。

  • 标签: 完井方式 模糊层次分析法 非线性 评价 优选
  • 简介:中国含油气盆地火山岩中剩余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的核心是火山岩岩性、岩相分类和命名的规范化,以及火山岩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等,其中,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是关键。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是研究火山岩储层发育的构造环境、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储层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的提出有助于推动火山岩油气储层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可指导勘探开发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火山岩岩性特征与分布、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与成岩演化序列、风化壳型与内幕型及裂缝型火山岩储层成因机理、火山岩储层评价预测技术、火山岩储层地质建模与开发储层评价等。

  • 标签: 火山岩 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 成因机理 评价预测技术 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
  • 简介:在分析总结储层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揭示其已经步入地震与地质有机结合的储层表征阶段,而地震储层正是基于此提出。从地震储层的目标、理论、基础、实验、技术以及方法共6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内涵,认为双相介质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是其核心任务,储层地震实验的突破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地震储层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完善和创新双相介质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直接针对储层从不同地震波的发射和接收2个环节,以及地震波传播的波动和射线2条主线进行正、反演结合,建立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结合储层地质研究.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储层表征这一最终目标。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双相介质理论 定量关系 储层地震实验
  • 简介:致密砂岩气储层具有孔隙度较低、渗透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较强等特征,地层骨架对测井信息的影响远大于孔隙流体的影响,基于体积模型的中—高孔渗储层参数评价方法不适用于该类储层。为有效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川南区块的致密砂岩气,优选了2种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视弹性模量系数法和三孔隙度比值法气层识别方法,两者结合能有效识别气层;根据储层特征与岩-电响应关系分析,应用密度-中子加权平均法、粒度中值回归法及变岩-电参数的Archie公式计算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实现了延川南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的高精度定量评价。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地区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的评价

  • 标签: 致密砂岩气 气层识别 密度-中子加权平均法 含气指示 变岩-电参数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地震储层是在地质和地震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结合地质、测井、钻井、测试、采油、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层的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储层建模的一门交叉前缘学科。地震储层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沉积、储层地质、地震等是地震储层的指导理论,地震、测井和地质的有机结合是根本方法。测井分析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是地震储层的五大关键技术。地震储层的最大优势在于把由井点建立的各种储层特征参数,在地震分辨率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展到三维空间,进而实现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测井分析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 储层流体预测 储层建模 三维可视化
  • 简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勘探开发前景,为寻找有利储层,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恒速压汞等技术对取心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偏低;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储集性能差到中等,原始产能低,非均质性强。结合生产动态,选用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和有效孔隙度等低渗透储层评价参数,将长81储层划分为3类:Ⅰ类为较好储层;Ⅱ类为中等储层;Ⅲ类为较差储层。研究区主要发育Ⅱ类和Ⅲ类储层.有少量的Ⅰ类储层.分类结果符合该地区实际。

  • 标签: 储层评价 评价参数 长81储层 镇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受低渗透储层内部复杂孔隙结构的影响,测井曲线值对岩层中流体变化的反映能力较弱,仅利用测井资料来判别储层的水淹程度存在困难。有效借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关于注水井与采油井间连通砂体的动态开发信息(如含水率、小层相对吸水率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砂体当前的水淹程度。具体实现步骤为:1从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油层水淹后测井曲线值的变化特征,并给出基本的水淹程度识别标准,将以这些标准识别出的水淹层定为疑似水淹层;2在构建动态开发单元的基础上,依据邻注水井各小层吸水能力、邻采油井分层或整体产液过程中含水率的高低,针对疑似水淹层进行进一步的水淹程度判定。将上述2个步骤应用到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田水淹层判别中,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低渗透油藏 动态开发资料 水淹层识别 动态单元 测井
  • 简介: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南祁连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灰岩和少量的白云岩,其中最佳储集体鲕粒灰岩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大加连组;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发育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及裂缝;储层物性差,为特低孔、低渗储层。研究认为,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对储层孔、渗性具有改善作用,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对储层孔、渗性具有破坏作用,导致储层孔、渗能力变差。根据储层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Ⅲ类和Ⅳ类储层。

  • 标签: 碳酸盐岩 储层特征 南祁连盆地
  • 简介:石油地震地质是在地震地层、地震沉积、地震成藏学与开发地震等诸多学科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地震技术与石油地质勘探和开发理论相结合的交叉前缘学科。文中对石油地震地质的发展由来、概念、内涵及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这一交叉前缘学科是今后油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将推动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

  • 标签: 石油地震地质学 前缘学科 应用前景
  • 简介:地震储层是石油地震地质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地震地层、层序地层及地震沉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碎屑岩地震储层作为地震储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述分支学科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文中探讨了碎屑岩地震储层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阐述了碎屑岩地震储层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对应的关键技术。初步分析认为,地震储层主要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和开发地震资料,综合地质、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针对碎屑岩储层开展半定量、定量化三维几何形态的空间特征描述,研究尺度可至开发小层和单砂体,准确描述井间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定性、半定量预测储层的物性及流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刻画储层的几何形态,建立储层的地质模型和孔、渗、饱等物性和流体模型,除适用于勘探各阶段之外,同时也适用于开发早期、滚动勘探目标评价落实阶段及开发中后期方案的调整阶段。

  • 标签: 碎屑岩 地震储层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开发地震
  • 简介:根据岩心及薄片观察、实验分析、录井及测井解释,认为杨庄组、洪水庄组和馒头组是冀中坳陷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内幕最主要的盖层。盖层岩性以泥质岩为主,其次为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致密白云岩或灰岩,孔、渗性普遍较差。盖层在宏观上受岩性、泥质含量、分布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微观上受突破压力、物性、遮盖系数等的约束。依据上述因素,将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内幕盖层划分为4类。综合评价得出,杨庄组为Ⅲ类(中等)盖层、洪水庄组为Ⅱ类(较好)盖层、馒头组为Ⅰ类(好)盖层。

  • 标签: 碳酸盐岩 古潜山 盖层 冀中坳陷
  • 简介:柴西南地区剩余油气资源巨大,是岩性油藏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岩性油藏勘探起步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成藏关键因素研究不够深入,制约了岩性油藏勘探进展。近年来,围绕柴西南富烃生油凹陷,加强基础研究,整体认识,精细评价,深入系统开展岩性油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岩性圈闭的识别等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柴西南大面积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和精细储层预测,明确了扎哈泉为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圈定了有利相带和落实了优质砂体分布,并准确预测“甜点”分布区,发现和落实了柴达木盆地首个亿吨级岩性油藏规模储量区。通过扎哈泉岩性油藏勘探实践,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地震勘探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对深化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立体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岩性油藏 勘探思路 地震评价技术 柴西南地区
  • 简介:在油田开发前期的地质储量计算过程中.由于掌握的地质资料较少,采用确定法很难准确求取各储量计算参数,导致储量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介绍蒙特卡罗法原理、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剖析的基础上.以海上某油田为例,通过卡方检验函数优选出各储量计算参数的概率分布数学模型。对整个地质储量进行随机模拟,确定储量的高、中、低方案值,并开展了储量敏感性研究:最后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且保证评价资料样本点充足的前提下。有效应用蒙特卡罗法,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储量的评价结果,同时该方法可为开发前期或初期阶段国内外油气资源的同类评估提供指导。

  • 标签: 蒙特卡罗法 地质储量 卡方检验 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