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的设计原理、结构及测量方式.利用维有限元法研究了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对裂缝的响应,模拟了测井响应随裂缝宽度、裂缝延长深度、电阻率对比度及裂缝倾角的变化关系,并考察了仪器对2条水平裂缝的分辨率。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水平裂缝的宽度和电阻率对比度的变化对测井响应有明显的影响:高角度裂缝的测井响应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双水平裂缝间距小于5mm时.2条裂缝无法分辨开来。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利用电成像测井进行裂缝识别及定量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有限元 数值模拟 裂缝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 简介:目前在对于聚合物试井的模型研究中,没有同时考虑多层油藏及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2种情况的影响,导致许多海上聚驱油藏实际数据拟合效果不理想。通过考虑海上多层油藏水驱后转聚驱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学方法、渗流力学理论,基于严格的数学推导,建立了窜流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绘制了井底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运用实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油藏水驱后转聚驱的试井典型曲线可划分为6个流动段,与一般窜流无复合模型的典型曲线特征不同,存在末期复合流段上翘段,聚合物初始浓度对特征曲线影响较小,窜流系数主要影响“凹子”出现的时间,地层系数比和弹性储容比主要影响“凹子”的宽度和深度,复合半径主要影响压力导数曲线上翘段的下移程度。

  • 标签: 聚合物驱 三层油藏 试井 压力动态 非牛顿-牛顿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段发育一套风化壳储。通过岩心、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碳与氧同位素和物性测试等实验分析并与中部气田区同类储对比,研究了富县地区风化壳储特征和形成演化规律,发现膏质结核溶模孔是本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溶孔充填物多样且充填程度差异较大。研究认为:沉积相直接影响孔隙度大小(结核溶孔大小与数量),并间接影响储渗透性(孔间释压裂缝的发育程度);表生期成岩作用决定储的储集性能,大气淡水的选择性溶蚀构建溶孔轮廓,古地貌低部位孔隙被方解石完全充填;埋藏期成岩改造作用有限。明确了有利储分布于马段沉积期含膏云坪相和岩溶古地貌高部位叠置区域。沉积相和古地貌的精细描述是下一步有利储预测的关键。

  • 标签: 膏质结核溶模孔 风化壳储层 成因演化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为了弄清川西坳陷须段致密砂岩与泥页岩储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并深化对非常规致密气储的认识,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压汞等资料,对须段储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等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须段储岩性大致分为泥页岩、粉砂岩和细砂岩大类,分别占地层总厚度的56%,19%和25%,砂岩普遍具有泥质杂基和岩屑含量高、长石含量低的特征,泥页岩中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储集空间包括有机质孔、杂基微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及微裂缝5类;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41%和0.1mD,属于致密砂岩储,主要为高能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粉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52%和0.22mD,总体均略高于细砂岩,泥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95%和0.068mD,属于致密页岩储;储物性主要受到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的多重控制,强烈的压实和压溶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的主要原因,次生孔隙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黏土矿物的转化及有机质热演化为泥页岩提供了大量储集空间,微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渗透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致密砂岩 泥页岩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须五段 川西坳陷
  • 简介:依据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研究区岩石类型和测井曲线所反映的沉积旋回以及叠置结构等的综合分析识别,将涪陵地区下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序、11个四序及20个序。通过关键界面的控制作用,以及低频序对高频序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区内飞仙关组序及高频序地层格架。

  • 标签: 飞仙关组 三级层序 高频层序 涪陵地区
  • 简介: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基山角洲砂体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构成。该储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现埋深1600~3500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为中孔、低渗储。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物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400~2600m深度段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使储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得到了提高,从而改善了储物性,其中孔隙度可达25%,渗透率可达50mD。因此,溶蚀作用及由其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段对于有利储的预测非常重要。

  • 标签: 沙河街组 基山三角洲砂体 成岩作用 有利储层 惠民凹陷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东北部统5井区马家沟组马段上部地层为对象,研究了高分辨率序地层对沉积微相和储在垂向上分布的控制作用。马1—4亚段构成了一个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其又可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及多于26个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基准面旋回对统5井区乃至靖边气田的马1—4亚段沉积微相和储的控制作用是概略性的;中、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陆表海台地碳酸盐潮坪沉积微相在垂向上的细微变化,因而也控制着古风化壳型孔洞白云岩储在垂向上的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其它地区相似的地层和储研究。

  • 标签: 层序地层 高分辨率 微相 储层 靖边气田
  • 简介:渤中凹陷西北缘东段发育典型的扇角洲砂砾岩储,但对储的成岩演化及控制因素认识不清。利用岩心、壁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结合埋藏史及油气充注史,对东段砂砾岩扇角洲储的成岩演化及其对储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东段储类型宏观上以杂基支撑砾岩、颗粒支撑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微观上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屑以火山岩岩屑为主,变质岩岩屑次之。该区储具有典型的低渗透特征,储集空间以溶蚀粒间孔为主,原生粒间孔次之。储的成岩环境经历了中性→酸性(大气淡水淋滤)→碱性→酸性→碱性→酸性→碱性的变化。大气淡水淋滤后持续的压实作用和碱性条件下的碳酸盐、黏土矿物等的胶结作用均是形成低渗的根本原因,而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和酸性环境下的溶蚀作用均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距今7Ma以来油气的持续充注作用有利于储孔隙的保存,距今1.5Ma以来有机酸脱羧作用形成的碱性流体环境易形成碳酸盐胶结和伊利石充填,是形成低渗透储的最终原因。

  • 标签: 低渗透储层 成岩作用 物性演化 油气充注 东三段 渤中凹陷
  • 简介:根据多种方法分析结果对准噶尔盆地沙窝地地区下侏罗统工河组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较高;孔隙度主要属特低孔-中孔,渗透率属特低渗-中渗,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溶蚀-改造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孔隙类别以特大孔为主,而喉道类别以微细喉为主;成岩作用类型主要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和交代作用,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期,成岩演化过程中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孔隙度减小约24.0%,同时因溶蚀作用使孔隙度增大约3.0%。

  • 标签: 三工河组储层 岩石学特征 孔隙度 渗透率特征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 简介:随着"重庆涪陵"等国家页岩气示范区的建立,四川盆地东部下古生界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已成为目前中国页岩气研究的重点目标之一,至今已取得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但关于页岩气研究的基础——页岩岩相分类的方案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以川东地区下古生界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的观察,结合岩石结构组分分析,利用石英含量、石英成因及纹类型3种判别依据,对页岩岩相进行了划分,并根据川东地区WQ2井的含气量、有机碳含量及石英含量,对岩相与储的关系进行了评价。研究区页岩岩相可划分为7种类型:贫硅纹页岩岩相、中硅纹页岩岩相、富硅纹页岩岩相、贫硅无纹页岩岩相、中硅无纹页岩岩相、富硅无纹页岩岩相及生物硅质成因页岩岩相,其中,中硅无纹页岩岩相是川东地区最有利于页岩气富集的岩相。

  • 标签: 页岩气 页岩岩相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川东地区
  • 简介: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基于序地层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利用胜利油田民丰地区拉平地震剖面和测井资料进行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下段可划分为4个沉积旋回;其物源主要来自北部控盆断裂一侧的隆起区,并表现为近于平行的多个单点物源,但本区相邻点物源供给较充分,其各自所形成的近岸水下扇与外扇部分相接,从而在平面上呈似裙状分布;主要以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进一步可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 标签: 基准面旋回 地层对比 沉积相 沙三下段 民丰地区
  • 简介:白家海凸起工河组一段(J1S1)及二段(J1s2)是休罗系重要的勘探目的。文中利用铸体薄片图像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技术手段,对J1S1、J1S2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J1S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及管束状为主。根据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统计结果,将喉道划分为5类,J1S2储以Ⅱ类、Ⅲ类喉道为主;J1S1储以Ⅲ类喉道为主。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影响研究区储物性的主要因素.且成岩作用中的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影响最大。

  • 标签: 三工河组 孔隙结构 喉道分类 储层评价 准噶尔盆地
  • 简介: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阿尔及利亚438b区块叠系SerieInferiere段的辫状河沉积特征。采用熵权法,综合考虑孔隙度、砂岩密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和夹层频率等6种影响储非均质性的因素.计算了研究区叠系SerieInferiere段储平面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在沉积相约束下,绘制了储平面非均质性展布图。该方法充分利用熵权法的弱化和强化,即去同存异的特点.较准确地表征了研究区储的非均质性。

  • 标签: 储层 非均质性 三叠系 综合指数 Oued Mya盆地
  • 简介: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衍射分析,对塔河油田AT1区叠系中油组储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物性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该区叠系中油组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储成岩后生作用复杂多变,现今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压实作用是减少孔隙度的主要方式,溶蚀作用对孔隙度的增大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成岩作用 中油组 三叠系 塔河油田
  • 简介:受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川中安岳地区须家河组储较致密、物性较差且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优质储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的差异,利用岩心、薄片、压汞及测井等资料,根据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对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等4个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划分出5类岩性岩相、5类成岩相、4类裂缝相及4类孔隙结构相,建立了测井表征方法和测井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岩石物理相的分类及储定量评价标准。优质储主要位于有利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的叠加处,即有利的岩石物理相带。根据纵向及平面上须二段储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优选出优质储集体,其主要位于斜坡中低部位相对高孔渗区和北部裂缝发育带。岩石物理相的研究可为储集的精细表征及优质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致密砂岩储层 岩石物理相 优质储层 须二段 川中安岳地区
  • 简介:为了更有效地在玛湖斜坡区叠系百口泉组寻找有效储集体,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该区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喉结构、储物性和储控制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储类型主要为扇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的砂砾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孔喉结构差—中等,平原亚相以原生孔隙为主,前缘亚相以次生孔隙为主,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储特征;②刚性颗粒发育的地区,压实作用弱,可溶蚀矿物含量高,溶解作用强,储物性较好;③平原亚相比前缘亚相的压实程度高,且杂基含量较高,溶解作用弱,储物性相对较差;④压实作用减孔明显,胶结作用减孔不明显,溶蚀作用增孔明显,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储物性.

  • 标签: 三叠系 沉积相 成岩作用 烃类侵位 准噶尔盆地
  • 简介:随着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有必要建立火山岩地震储学来满足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火山岩地震储学是地震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盆地构造环境及火山岩储的岩性和岩相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和所含流体特征等在维空间的变化,实现火山岩的储建模。地质、地震、测井等多学科协同研究是火山岩地震储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岩矿测试分析技术、测井岩性识别技术、储地震预测技术、流体预测技术、储建模技术和维可视化技术是火山岩地震储学研究的六大关键技术。火山岩地震储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由于受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对火山岩优质薄储仅能识别到10m左右,对储物性、储层流体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半定量化阶段。

  • 标签: 火山岩 地震储层学 测井分析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 储层流体预测 储层建模
  • 简介: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对昆北油田切6井区E1+2和E31砂岩储成岩作用类型、演化阶段、演化序列及储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1+2和E31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亚期的末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较强的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及硬石膏等矿物的胶结作用是使储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长石、岩屑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砂岩破裂作用使储物性得到改善。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储层物性 切6井区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 简介:制约深洼区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因素较多,其中准确描述储空间展布特征是主要因素。以营子街地区为例,通过对该区地震相的精细划分以及砂体的识别描述研究,形成了扇角洲岩性油气藏储描述"步法"技术,包括拓频处理识储、地震响应明特征、地震相分析定区带、测井约束反演定目标、分频属性圈边界。勘探实践表明,该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建立不同类型砂体的地震波形识别模式及砂体横向接触关系,并可明确前缘亚相、前角洲亚相的地震特征。利用该项技术预测了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为勘探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 标签: 地震拓频处理 地震特征 地震波形分类 分频解释 营子街地区
  • 简介:碳酸盐岩地震储学是地震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文对碳酸盐岩地震储学的特殊性、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针对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碳酸盐岩地震储学是碳酸盐岩储油气勘探与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将推动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碳酸盐岩 地震储层学 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 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