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发布的2012年全球冰川分布数据等资料,选取青藏高原冰川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个时期Landsat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和研究区附近气象站的气象资料,综合利用"3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等,研究3个时期研究区内湖泊面积与数量及其变化,从气候要素变化与冰川退缩角度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个时期研究区冰川补给型湖泊整体呈扩张态势,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分别为10700.5km^2、11910.7km^2和12518.3km^2;与1995年相比,2005年的湖泊数量增加了2041个,与2005年相比,2015年的湖泊数量增加了21个;分布在研究区各流域中的冰川补给型湖泊变化状况不同,分布在羌塘高原上的湖泊扩张幅度大,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湖泊呈缓慢扩张态势,分布在研究区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的湖泊相对稳定,还有一些湖泊在萎缩。随着海拔的增加,研究区中的湖泊数量和面积都呈现类似正态分布的特征。1995-2015年期间,冰川退缩和气温上升是导致青藏高原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青藏高原 湖泊 冰川 补给 遥感
  • 简介:TheLoesspositiveandnegativeterrains(P-Nterrains),whicharewidelydistrib-utedontheLoessPlateau,arediscussedforthefirsttimebyintroducingitscharacteristic,demarcationaswellasextractionmethodfromhigh-resolutionDigitalElevationModels.Us-ing5m-resolutionDEMsasoriginaltestdata,P-Nterrainsof48geomorphologicalunitsindifferentpartsofShaanxiLoessPlateauareextractedaccurately.Thensixindicatorsforde-pictingthegeomorphologiclandscapeandspatialconfigurationcharacteristicofP-Nterrainsareproposed.Thespatialdistributionrulesoftheseindicator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NterrainsandLoessreliefarediscussedforfurtherunderstandingofLoesslandforms.Finally,withtheintegrationofP-Nterrainsandtraditionalterrainindices,aseriesofun-supervisedclassificationmethodsareappliedtomakeaproperlandformclassificationinnorthernShaanxi.ResultsshowthatP-NterrainsareaneffectcluetorevealenergyandsubstancedistributionrulesontheLoessPlateau.AcontinuouschangeofP-NterrainsfromsouthtonorthinShaanxiLoessPlateaushowsanobviousspatialdifferenceofLoessland-formsandthepositiveterrainareaonlyaccountedfor60.5%inthisregion.TheP-Nterrainsparticipantlandformclassificationmethodincreasesvalidityoftheresult,especiallyintheLoesstableland,Loesstableland-ridgeandtheLoesslow-hillarea.ThisresearchissignificantonthestudyofLoesslandformswiththeDigitalTerrainsAnalysismethods.

  • 标签: 地形研究 研究英文 陕北黄土高原地形
  • 简介:该文阐述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在西部可开发资源中,国土资源又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应注意处理好若干方面的关系。

  • 标签: 西部开发 国土资源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 简介: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的侵蚀问题,历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黄土高原的环境演变和水土流失问题也是黄土高原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研究从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变化、降水量变化和土壤侵蚀量变化等几个方面,简要回顾了国内学者在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领域内的成就和问题提出了粗浅看法和建议.文章认为,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总体植被景观以草原为主;降水量也有显著变化,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东南-西北方向移动;土壤侵蚀强度也有阶段性变化,全新世早中期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晚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

  • 标签: 全新世 植被 降水量 孢粉 磁化率 黄土高原
  • 简介:结合低温纯培养手段、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和克隆测序,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中可培养菌的多样性、系统发育和产低温酶特性。从3块采样地的土样中分离到47株表型各不相同的菌株。16SrR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的可培养低温菌高度相似于分离自极地、高山冻土和冰川等低温环境的嗜冷菌。47株菌分属于4个不同的群,包括高GC含量群、低GC含量群、Beta和Gama变形菌纲等。革兰氏阳性菌以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为主,而革兰氏阴性菌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主。其他的细菌分属于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贪噬菌属(Variovorax)、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等不同的类群。产低温酶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47株菌中,大多数菌株都能分泌纤维素降解酶,50%以上的菌株具有蛋白酶活性,而以节杆菌的胞外酶产生能力最强。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中存在丰富的低温菌类群,在酶学生物技术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泥炭沼泽土 可培养嗜冷菌 16S RRNA基因 多样性 若尔盖高原
  • 简介:利用2006年的卫星遥感资料,结合社会经济调查,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构建若尔盖高原湿地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评价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6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69.88亿元,其中物质生产价值和游憩价值19.61亿元,调节价值为150.27亿元。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服务价值,由经济上直接体现的物质产品生产价值和部分文化价值仅占小部分,往往在经济活动中被人们忽略的调节价值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比重。

  • 标签: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价值 若尔盖 高原湿地
  • 简介:研究了纳帕海高原湿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沼泽和浅水沼泽草甸,排水疏干后用于放牧的草甸、垦后湿地相比,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了4.33%、7.32%和5.64%,全氮分别减少了0.1%、0.33%和0.16%,除垦后湿地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外,速效养分呈现和有机质、全氮一样的变化趋势,均随人为活动干扰加剧而不断下降,土壤酶活性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垦后湿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较高,土壤质量改善,这与人为大量施用有机肥和周围山上水土流失带下土壤养分汇集有关,但其湿地环境已完全转化为旱生环境,湿地功能丧失.综合土壤性质10项指标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与天然沼泽比较,沼泽草甸和草甸湿地均出现退化现象,垦后湿地环境完全改变,应及时进行保护和恢复,退耕还湿.

  • 标签: 纳帕海 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退化指数 高原湿地
  • 简介:研究了若尔盖高原3种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与水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典型泥炭土有机碳含量最高(230~270g/kg),其分别是腐殖泥炭土的1.3~3.3倍和腐殖土的6.75~15.3倍。同样,泥炭土有机碳密度最大(52~66kg/m3),其次是腐殖泥炭土(40~75kg/m3),最小是腐殖土(14~30kg/m3)。腐殖土有机碳储量只相当于泥炭土和腐殖泥炭土的37%左右。腐殖泥炭土和腐殖土有机碳含量和水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n=18,p〈0.01),说明水分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排水疏干等干扰措施会直接影响其有机碳的积累。

  • 标签: 腐殖土 腐殖泥炭土 泥炭土 土壤有机碳 若尔盖高原
  • 简介:本文利用西藏高原近40年来的逐月气象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西藏高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和降水量4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近40年来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日照时数是西北部长,东南部短,且东南部呈一定的下降趋势,西北部呈一定的上升趋势;(2)年平均气温以0℃和5℃为界划分为3个区,研究区全年总体表现出升温趋势,藏西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大于藏东地区;(3)蒸发量年变化很大,研究区整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从西部向东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仅西部和东南部小部分地区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余地区都为下降趋势;(4)降水趋势变率空间分布上的基本规律是:其大小由东往西逐渐减小,藏中和藏东为上升趋势,藏西为下降趋势.另外,4个要素各月与各季节的变化趋势与年变化趋势间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

  • 标签: 气候变化 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 趋势 西藏高原
  • 简介: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列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根据我团西部地表植被向悉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因地制宜提出五条对策:实行综合治理;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法规;增加投资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 标签: 沙尘暴 危害 治理 灾害性天气 土地荒漠化 成因
  • 简介:我国西部荒漠地区约有自然和人工湿地96180km2,这些湿地按成因分为断层陷落积水成湿地,冰川湖湿地,地下水浅出湿地,灌溉退水湿地和人工湿地.栖息着《湿地公约》规定的水禽142种,占我国水禽种数的54.8%,其中繁殖种类74种,占52.1%.列入国家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的26种,占18.3%,占我国列入保护名录水禽种数的50.0%.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12种,占8.4%;列入《中日候鸟及其栖息环境保护协定》的84种,占59.2%.荒漠地区湿地对水禽迁徙、繁殖、越冬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改变,尤其气候变干旱和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荒漠地区湿地的存在,对水禽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产生了强烈影响.应加强荒漠地区湿地保护.

  • 标签: 人工湿地 水禽 湿地保护 野生动植物 人类活动 公约
  • 简介: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选择1977年的LandsatMSS影像、2007年的LandsatTM影像和研究区90m分辨率的数字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若尔盖高原1977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沼泽面积/沼泽化草甸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由1977年的1/3减少到2007年的1/7;2007年沼泽面积明显减少,其面积只占沼泽湿地总面积的13%;两个时期,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都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90;与1977年相比,2007年沼泽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单一,而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都在增加;研究区沼泽湿地90%以上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空间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的退化程度显著增高;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发生了一定的空间位移,沼泽质心向西南偏移了3.88km,沼泽化草甸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2.35km。

  • 标签: 景观格局 沼泽 沼泽化草甸 若尔盖高原
  • 简介:为了探明查干湖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规律,利用1981~2011年的气象、水文和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解译和库容曲线等技术方法,分析了查干湖的最高水位、最大蓄水量、湖面面积、湖面蒸散量和降水量等水文要素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自引松工程通水以来,除1986年和1998年这些发生了特大洪水的年份外,查干湖维持相对稳定的水文状况,其中,年最高水位为129.5~130.5m,年蓄水量为3.35×10。~6.47×10^8m3,水面面积为281.4-400.6km2。水量平衡模型估算结果证明,查干湖水体与地下水存在明显的水量交换关系,引松工程通水后,地下水为查干湖补给水量。1981~1985年期间,查干湖为地下水补给的水量为0.76x10-1113,但在1987年以后,地下水成为查干湖稳定的补给水源。1987-1997年期间,地下水为查干湖补给的水量为0.65×10。甜。1999-2011年期间,地下水为查干湖补给的水量持续在相同的水平(0.66x10^8m3)上。由本研究结果还可以推测,区域农业发展带来的地下水污染会对查干湖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 标签: 水文要素 遥感影像 水面面积 蓄水量 查干湖
  • 简介:城市化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矿业地区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在西部地区非常少见,现以云南省东川市为例,对其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城市化分为两个阶段,并揭示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地区差异性等特征,可为此类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路。

  • 标签: 西部地区 城市化 矿业地区 云南 矿业城市 产业结构
  • 简介:TocontrolsoilerosionandrestorethedegradedenvironmentintheLoessPlateau,alargenumberofmeasuresrelatedtosoilandwaterconservationhavebeenemployedthathaveprofoundlyaffectedcatchmentproperties.Thisstudyconstructedthreeindicatorstocharacterizechangestothecatchmentslope,proposedbothamethodforaregressionanalysisofadjacentimagesandasequencemodel,andappliedmultisourceremotelysensedimagesandGISspatialclusteringanalysistechnologiestoextractthematicinformationandcomprehensivelyanalyzethecatchmentchangecharacteristics.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catchmentslopepropertieschangedsignificantly.Atcatchmentscale,theaveragevaluesofARC,DVCandARTwere6.43%,25.57%and4.30%,respectively.Thereweresixclusteringtypesofcatchmentslopepropertychanges.Themaximumandminimumoftheaveragesimilaritiesoftheclusteringtypeswere0.992and0.935.Eachslopecontrolmeasureshadadistincteffectoncatchmentslope;thedominatingfactorofeachclusteringtypewasidentifiedas:Type1:D-VC,Type2:D-VCLU,Type3:D-LUVC,Type4:D-TAVC,Type5:D-TACandType6:D-MFC.Type5andType1coveredthelargestareas,respectivelyoccupying37.28%and31.01%.Catchmentslopepropertychangesalsohaddistincttypesthatdependedontheirgeomorphologicalconditions.Thesefindingsprovideausefulbasisfromwhichtofurtherstudycatchmentslopehydrologicalandsoilerosionprocesses.

  • 标签: CATCHMENT SLOPE property SLOPE control measure
  • 简介:吉林省西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是中国最大的面向湿地恢复与保护的生态水利工程,是新时期践行中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积极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战略需求。针对该项工程多湿地连通、多水源和多工程供水、水系连通和水资源调度复杂性等特点,从工程实践需求出发,重点阐述亟需解决的河湖水系连通优化网络构建、湿地多水源生态补水技术、湿地供水优先次序评价和基于河湖水系连通的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四大关键问题研究的内涵和框架,为保障吉林西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水资源调度与运行管理提供支撑,确保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

  • 标签: 湿地群 多水源 河湖水系连通 水资源配置与调度 吉林省西部
  • 简介: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生态脆弱性指数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1986-2012年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1986-2012年,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度平均为中度脆弱,其中,白城市、通榆县和乾安县的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度为强度脆弱;1986-2012年,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系统脆弱程度整体逐渐加重;从空间变化上看,1986-2000年,湿地生态系统强脆弱区由西部的通榆县向东部的松原市转移,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的湿地的生态脆弱程度逐渐加重,2000-2012年,研究区东部的湿地生态系统脆弱程度逐渐加重。

  • 标签: 生态系统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 湿地 吉林省西部
  • 简介:为了完善松嫩平原西部油田区盐碱化湿地中微生物生态学状况和生态功能研究,对松嫩平原西部6个油田区的湿草甸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pH、含水量、电导率以及土壤微生物平板计数和微生物群落BiologEcoplate代谢活性进行测定,揭示油田区湿草甸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石油污染下的湿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活性随石油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石油烃含量为5603mg/kg时,二者都达到了峰值;石油烃促进了油田区湿草甸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增强,提高了微生物对底物碳源的利用能力;土壤其他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强度的影响各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总磷含量呈负相关。

  • 标签: 湿草甸土壤 石油烃 石油污染 微生物数量 Biolog测定 松嫩平原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