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9-11月采用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邛海湿地境内5个采样点进行蝗虫(OrthopteraAcridoidea)采集,共获标本1280个,采集到的蝗虫隶属于3科12种。其中,花胫绿纹蝗(Aiolopustamulus)、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和疣蝗(Trilophidiaannulata)为优势种。5个采样点中,梦里水乡的蝗虫物种数最多,其他依次为焦家村、核桃村、小渔村和青龙寺。就蝗虫个体数而言,各采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焦家村和小渔村的蝗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蝗虫的丰富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核桃村都最高,在小渔村和青龙寺最低。蝗虫的优势指数在梦里水乡最高,其次为焦家村和核桃村。蝗虫的均匀指数分析表明,各采样点间差异较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各采样点间各指数差异不显著。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小渔村和焦家村达到极相似水平,青龙寺和焦家村、核桃村和小渔村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生境分析表明,邛海湿地中农田生境更适宜蝗虫的生长和繁殖。水分、植被和产卵地是影响邛海湿地蝗虫种类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蝗虫 物种多样性 邛海湿地
  • 简介:采用双指示种分析(TwoWayIndicatorsSpecies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CorrespondenceAnalysis,DCA)方法,对位于三江平原的建三江农垦分局内的湿地植物群落的数据进行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调查的86个样地中共发现49科133属226个物种;TWINSPAN将样地划分为8种群丛,将优势物种划分为8组,分类结果可以在DCA排序图上很好地反映出来,且优势物种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丛的分布格局;DCA的前两个排序轴提供了23.5%的信息量,其中第一排序轴提供了14.5%的信息量,主要反映出样地水分条件的变化;样地的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湿地植物群落 分类 排序 三江平原 建三江农垦分局
  • 简介: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已经成为决定西南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中植被的生态恢复无疑是极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物种选择又是重中之重.通过互联网搜索、文献阅读和野外实地考察,针对喀斯特分布极广且石漠化最为严重的贵州省,本研究调查和分析了喀斯特山区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所选择的物种分布现状,对其恢复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希望能对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恢复,尤其是对即将全面铺开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结果表明:在贵州省78个岩溶县(市、区)的328个地点,共调查收集到用于植被恢复的物种87种,其中生态林物种26种(主要是松、杉、柏、香椿、杨树和车桑子等),经济林物种47种,包括26种药用植物(太子参、天麻等)和其他21种经济林物种(茶、油茶、梨、桃、李、板栗等),另外有牧草14种(白花三叶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这些物种聚集或零散种植在不同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区:A区(黔西高原山地)、B区(黔中丘原山地)、C区(黔东低山丘陵)和D区(无石漠化).就恢复效果而言,油茶、茶、中药材、花卉栽培及草地畜牧业均显示出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板栗、核桃、花椒、桃、梨等经济林物种也在其生长适宜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然而,植被生态恢复中所营造的人工林,均存在树种单一、物种配置简单、经营粗放等问题,林分的整体功能和生态、经济效益较低,亟待进行改造;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物种配置措施.

  • 标签: 喀斯特 石漠化 植被恢复 评价 物种配置
  • 简介:截至2011年7月,福建省发现的维管束植物有250科1611属4839种(含亚、变种),是中国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福建维管束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地区,其中武夷山脉北段具有物种丰富高、特有种多等特点,是中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之一.武夷山脉中段是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福建省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以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戴云山脉中段,分布着大面积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有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位于戴云山脉南段的博平岭则是福建省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分布区,其植物种类在福建省植物物种多样性中独树一帜.分布在福建滨海湿地的维管束植物虽然种类不多,但地域特色显著,是福建维管束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维管束植物 物种多样性 分布格局 福建省
  • 简介:暖温带河滨湿地植被以草本植物群落为主。以黄河下游河滨湿地的河漫滩和背河洼地的15个草本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研究河滨湿地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15个草本植物群落中共有31科73属94种植物,包括2科蕨类植物门植物和29科被子植物门植物,其中,禾本科植物最多(12属17种);丰富最高的是狗尾草(Setariaviridis)群落;15个草本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0.22~2.07之间,人工群落荷花(Nelumbonucifera)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低,仅0.22,而另一人工群落水稻(Oryzasativa)的Shan-non-wiener指数却最大,达到2.07;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指数较高,如扁秆藨草(Scirpusplaniculmis)、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烛(Typhaangustifolia)群落的Pielou均匀指数都大于0.6;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荷花群落,而最低的是水稻群落;15个群落中,多样性指数、丰富、均匀指数和优势指数在各群落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河滨湿地自然草本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Pielou均匀指数均高于人工草本植物群落,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则是前者低于后者,但人工草本植物群落与自然草本植物群落间4个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并不明显。

  • 标签: 河滨湿地 草本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人工植物群落 自然植物群落 黄河下游
  • 简介:于2015年8月和2016年7-9月,以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采样区内,从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沿土壤水分梯度,设置采样线和植物调查样方,共设置1m×1m的植物样方60个,开展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样区内共有草本植物16科33属38种;从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优势物种分别为羊草(Leymuschinensis)和乌拉草(Carexmeyeriana)、碱蓬(Suaedaglauca)和乌拉草、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香蒲(Typhaorientalis),物种丰富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而Simpson优势指数逐渐减小,Pielou均匀指数呈波动变化;土壤水分梯度变化是导致研究区植物群落物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中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小,而沼泽中的植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与前二者差异较大。

  • 标签: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水文梯度 沼泽 沼泽化草甸 草甸
  • 简介:在武汉市主城区及近郊26个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物种和群落类型调查的基础上,对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组成、地理成分和生态适应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植物资源丰富,本次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361种(含变种和变型),分属于82科231属,其中被子植物是主要类型;武汉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兼有地带性、隐域性和起源上古老性的特点,但特有属、种匮乏,其中蕨类植物表现出明显的隐域性特征;种子植物分属于14种地理分布类型,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3种地理分布类型所占比例较大,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湿地植物区系特征。同时,湿地植物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分别占总种数的37.4%和32.7%。在所有水分生态适应型中,中生植物的种类最多,共164种,占总种数的45.4%,反映出武汉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群落逐渐向中生植物群落演替。

  • 标签: 武汉市 湖泊湿地 维管束植物 物种组成 生态适应
  • 简介:选择2007年11个月的中潮日,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潮汐湿地,同步观测了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短叶茳芏(又称咸草)(Cyoerusmalaccensis)沼泽、藨草(Scirpustriqueter)沼泽和光滩涨潮前、落潮后的甲烷排放通量以及气温和土温,计算了甲烷排放通量温度敏感性(Q10值),并分析了湿地甲烷排放通量Q10值与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种湿地的甲烷排放通量与土温、气温都有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n=20,p〈0.01),低温时比高温时相关程度更高;4种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平均土温敏感性(Qs10值)和气温敏感性(Qa10值)分别为5.41和3.95,芦苇沼泽、咸草沼泽、藨草沼泽和光滩的甲烷排放通量Qs10值分别为3.22、5.23、4.79和11.10,它们的甲烷排放通量Qa10值分别为2.89、3.96、3.84和7.78,光滩甲烷排放通量温度敏感性最强;涨潮前4种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平均Qs10值和平均Qa10值分别为4.82和3.53,落潮后则分别为6.15和4.39,但涨潮前与落潮后湿地甲烷排放通量Q10值的差异不显著(p〉0.05);湿地植物主要生长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Q10值低于其他时间。

  • 标签: 甲烷排放通量 温度敏感性 潮汐湿地 闽江河口
  • 简介:在莫莫格湿地,选择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和常年无积水的3块湿地作为采样点,进行地表水水位观测和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莫莫格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受地表水水位的显著影响。常年积水的哈拉塔采样点的植物以水生植物为主,形成单优物种的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群落,其群落高度和平均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两个采样点(p<0.05);季节性积水的哈尔挠采样点以湿生植物为主,物种丰富和群落密度都高于其它两个采样点(p<0.05);而地表湿润的哈拉火烧采样点的植物生长缓慢,其群落高度、盖和生物量都较低。另外,莫莫格湿地植物群落组成和数量特征季节变化明显。哈拉塔和哈尔挠采样点的物种丰富在7月(水位最高时)达到最高,而后开始降低。与此同时,哈尔挠采样点优势种由小叶章(Calamagrosticangustifolia)取代薹草(Carexsp.),生物量降低,水位高度与物种多样性显著正相关(R2=0.519,p<0.05)。莫莫格湿地不同区域的地表水水位差异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发生改变。

  • 标签: 地表水水位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丰富度 莫莫格湿地
  • 简介:2016年10月~2017年4月,采用固定样线,对四川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水鸟群落进行了调查和观测,共记录水鸟7目11科55种,其占全国水鸟总数的20.30%;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水鸟群落以红头潜鸭(Aythyaferina)、凤头潜鸭(Aythyafuligula)和红嘴鸥(Larusridibundus)为优势种。在该湿地公园内,各月记录的水鸟数量和种类有较大差异,12月�

  • 标签: 中的水鸟 公园中的 四川绵阳
  • 简介:为了探讨泥炭沼泽多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的阻碍因素,研究了浸水和冷冻处理对7种沼泽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处理下,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种子都保持相对高的萌发率,小白花地榆(Sanguisorbaparviflora)次之,而鳞苞针蔺(Trichophorumalpinum)种子却都未萌发;在浸水处理下,小星穗薹草(Carexangustior)、臌囊薹草(Carexschmidtii)和山梗菜(Lobeliasessilifolia)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都显著提高,说明浸水处理能促进沼泽植物种子的萌发。在浸水处理下,细花薹草(Carextenuiflora)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其次为小星穗薹草,臌囊薹草种子的萌发率最低。浸水冷冻处理和浸提液冷冻处理都显著降低了沼泽植物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率,并显著延长了种子的初次萌发时间。种子在浸水后遭遇冷冻环境可能是北方泥炭沼泽植物种子天然更新的阻碍因素之一。

  • 标签: 种子休眠 萌发率 萌发速率 初次萌发时间 植物 泥炭沼泽
  • 简介:景观连通是指景观有利于或者妨碍生物在资源斑块间运动的程度。景观连通缺乏和栖息地斑块隔离会干扰授粉、种子传播、基因流、野生动物迁移和繁殖及其他生态过程,因此景观连通研究是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的关键技术,开展此类研究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1、2006、2010年东圳水库流域的遥感影像,通过分析其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人类土地利用逐步增强的流域长期景观连通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中,设置物种的迁移距离阈值和在迁移距离内到达目标斑块的概率均一致时,该流域景观连通从2001-2010年有递减的趋势,表明了斑块破碎化加大,景观连接逐年递减;随着距离阈值增大,物种的迁移距离越大,斑块之间的连接越好,景观连接增大,对景观连通产生影响的重要斑块数量减少。从不同年份中提取的重要斑块的土地覆盖类型来看,林地、果园、耕地、水体都对景观连通产生较大影响,对景观产生重要作用的斑块的面积占总景观面积的比例逐年递减,而建设用地和裸地对景观连通的贡献均很少。研究认为,应保持流域景观的高连通,进而确保区域各种物种传播和基因流动,以减缓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 标签: 土地利用 景观连通度 栖息地可利用指标
  • 简介:对洪河湿地主要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特征、土壤性质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沼泽-沼泽化草甸-湿草甸-灌丛草甸-岛状林的序列,物种丰富呈逐渐增加的变化格局,物种多样性、均匀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格局,优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格局;而土壤性质特征则呈不规则变化格局。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性质之间只有均匀与速效氮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其他均无显著相关。这说明在洪河湿地,土壤性质不是决定上述序列的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而土壤速效氮含量是影响物种均匀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其他物种多样性特征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物种多样性 表层土壤 植被类型 湿地 洪河自然保护区
  • 简介:粗木质残体(Coarsewoodydebris,CWD)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一个重要组分。而温度是影响CWD排放CO2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室内设定5℃、15℃、25℃、35℃、45℃5个温度梯度,采用密闭室红外气体分析(Li-8100IRGA)对万木林自然保护区5个分解等级CWD呼吸通量及其温度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个分解等级CWD呼吸速率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CWD呼吸速率随分解程度增加而增高.不同温度区间各分解等级CWD的Q10值范围为1.06~2.76;在15~25℃,CWD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最强(Q10=2.31).分解等级对Q10值的影响与温度区间有关,在5—45℃、25—35℃,Ⅲ分解等级CWD的Q10值显著高于Ⅱ、Ⅳ、Ⅴ等级,在15~25℃、35—45℃,Q10值与分解等级成负相关.

  • 标签: 粗木质残体 呼吸 分解等级 温度 Q10
  • 简介:9月20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公告正式公布了2018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共有63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江西省浮梁县朱溪世界最大钨铜矿找矿科技创新与重大突破等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我国城市地上地下土地空间权利设定研究等56项成果获二等奖。

  • 标签: 科学技术奖 国土资源 自然资源部 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 土地空间
  • 简介:森林自然是描述森林状态的指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原生状态或受人类干扰的程度大小,对其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是森林近自然经营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研究基于空间尺度,构建白云山森林自然评价体系,通过格网形式对研究区域进行细化,并对白云山森林自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白云山森林自然指标值大部分处于0.31~0.60和0.61~0.80之间,就其等级而言,属于第三、第四等级,即较低等级;而整个研究区范围内自然最高的是荷依岭景区、明珠楼景区与摩星岭景区相交的天然次生林群落,自然最低的是白云山群落的外围度假区。

  • 标签: 森林自然度评价 格网 白云山风景区
  • 简介:于2009年9月和2010年5月,在朱鹮(Nipponianippon)重要游荡区之一的湑水河下游城固段,对食物丰富进行了调查。将湑水河城固段约30km长的河道分成上段、中段和下段,并随机选取7个取样点。在每个取样点,采用五点取样,设置5个1m×1m的样方,并取地表以下10cm的土样,在河岸滩涂调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采用样线捕尽来调查鱼类,样线长度为100m。两个季节共采集到鱼类30种,小型无脊椎动物24种和两栖类蝌蚪2种。在各河道段,不同季节的鱼类物种组成和质量密度有显著差异,小型无脊椎动物物种组成和数量密度也有显著差异。总体上,湑水河下游城固段的食物非常丰富,是朱鹮在游荡期的理想觅食地,但是,河流污染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对朱鹮的觅食造成不利影响。

  • 标签: 朱鹮 食物丰富度 湑水河
  • 简介:在USLE/RUSLE中,降雨侵蚀力与地表植被覆盖因子具有季节变化特征.本研究考虑到两者的时空耦合性,采用基于混合像元分解的计算-y,得到了海坛岛不同月份的地表植被覆盖因子C。值(第i月的地表植被覆盖因子值)和不同地类的年植被覆盖因子C值,为岛内土壤侵蚀预报和水保工作提供参考.对第i月的地表ND啊值与年C/Ci值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两组线性回归参数.年C值与11月份的地表NDVI拟合程度最好,NDVIi与C1值的拟合程度好于年C值与NDVLi最后得到海坛岛通用的Ci值估算模型G=1.007—1.119-ND%,该模型的决定系数达到0.8,可用于计算岛内各月份的Ci值.

  • 标签: 植被覆盖度因子 混合像元分解 NDVI 季节分异 海坛岛
  • 简介: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初评结果,自然资源领域多个项目通过初评。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地球科学组申报项目中,“鸟类起源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等5个项目通过初评,其中,由原国土资源部提名的“中国最古老大陆的时代和演化”初评为二等奖。

  • 标签: 自然资源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科技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源项 气候环境变化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调查香港居民对香港湿地公园现生态教化功能的评价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分析香港居民对湿地公园的生态教化功能的满意及其对生态教化项目开发的评价。结果表明,香港居民对生态教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验性强的区域满意较高;刺激教育、参与体验、形式多样、环境氛围和设备搭配是影响香港居民对湿地公园的生态教化功能满意的主要因子。最后,提出了提高居民生态教化功能满意的建议,希望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湿地公园的生态教化功能系统,同时也为中国大陆地区在开发设计湿地公园生态教化项目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湿地公园 生态教化功能 满意度 主成分分析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