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用根系图像分析软件(winRHIZOTRON2005a)和CN元素分析仪(ElementarVarioELⅢ)测定4个径级(0-2mm、2-5mm、5-10mm、10-20mm)的形态参数和C、N含量,用土壤呼吸测定系统LI-8100(LI-COR,USA)测定各径级离体呼吸速率,分析不同径级参数特点及其与呼吸的相关性,并对根系离体后呼吸速率变化和测定时间选择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径级之间的参数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细(〈2mm径级)的呼吸速率和〉2mm径级的平均呼吸速率分别为1.145±0.249nmolCO2gDM^-1s^-1和0.350±0.040nmolCO2gDM^-1s^-1,前者显著大于后者;离体呼吸速率与N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C含量、C/N呈显著负相关,与比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细离体后呼吸速率应立即测定,而〉2mm的测定时间可以适当延后。

  • 标签: 杉木 N含量 C含量 C/N 比根长 呼吸速率
  • 简介:为探明湿地孔的分布特征及其磷去除机理,于2008年4~7月调查了白洋淀排污河——府河沿岸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湿地中孔的分布,并研究了孔系统中3种典型介质对磷的吸附特点。调查发现,排污河沿岸苇地剖面上死孔数目约占40%,孔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交错带土壤的导水速率和水/土接触的有效面积。野外剖面清查发现,死孔内部常存在着湿润而松软的颗粒填充物,由于交错带与周边水体的间歇性水文交换过程,湿地基质中存在明显的红棕色氧化性土壤。试验表明,孔内部填充物、湿地氧化性基质土和湿地基质土3种典型介质对磷都有很高的吸附容量,而湿地基质和孔内部不同的水流条件明显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吸附性质。湿地氧化性基质土、湿地基质土和孔内部填充物的最大磷吸附量分别为1186.0mg/kg、714.6mg/kg和650.1mg/kg。从吸附平衡浓度(EPC0)来看,三者无显著差别,均在0.025mg/L左右,表明这3种介质可以吸附较低浓度的磷。而更接近田间条件的动态吸附试验中,饱和磷吸附量分别为:湿地氧化性基质土约320mg/kg,湿地基质土约200mg/kg,孔内部填充物约140mg/kg。孔内部填充物吸附的磷较之二种基质土更容易解吸。以上结果说明,芦苇湿地根区3种典型介质均有较高的磷吸附容量,孔内部填充物吸附能力低于湿地基质土壤,但错综复杂的孔系统增加了吸附表面积,使水分和土壤充分接触,从而保持了孔系统良好的磷去除效果。

  • 标签: 白洋淀 芦苇湿地 磷吸附 平衡浓度 吸附容量
  • 简介:在城市绿地地下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采用土芯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软件对福建省福州市区内城市绿地的细现存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片林的细生物量在1.15~2.60t/hm^2之间,低于草坪的细生物量(1.34~4.45t/hm^2),总体上也低于多数亚热带天然森林的细生物量.2)细垂直分布总体规律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城市草坪上层细生物量与下层细生物量差异大于城市片林.城市草坪土壤中79%的细集中于表层土壤(0—10cm),10~40cm土层中的细生物量仅占20%,而各城市片林中仅有50%左右的细集中于土壤表层0~10cm,10~30cm深度的土层中的细生物量占30%,40~60cm的土层都仍有20%的细存在.3)采用细长度、直径建立双因素模型,对城市绿地细生物量均有较好的拟合结果,但城市片林的模型拟合效果(R^2〉0.85)优于城市草坪(R^2为0.59~0.79).鉴于草坪具有可观的细生物量,其对城市土壤地下碳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今后还需进一步引入其他变量优化其细拟合模型.

  • 标签: 城市草坪 城市片林 细根生物量 细根直径 细根长度
  • 简介: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1.1-6.4℃。大量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有关全球变暖对地上部分的影响在过去十几年已有许多报道,而到目前为止地下部分,包括根系、土壤等了解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土壤碳输入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键环节,对调控生态系统碳平衡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土壤微生物活性 形态特征 杉木幼苗 细根 增温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为了探究湿地植物香蒲(Typhaorientalis)内生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组成多样性与生态学意义,以北京市密云段白河人工湿地香蒲为研究对象,采用LB培养基、R2A培养基、YG培养基联合的分离培养方法,研究香蒲内生可培养细菌群落及其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不同培养基细菌群落丰富度看,LB培养基(152株有效菌株,12个菌属,29个菌种)分离的香蒲内生细菌效果相对较好,R2A培养基(68株菌株,9个菌属,23个菌种)和YG培养基(85株菌株,10个菌属,19个菌属)分离的内生细菌效果相差不大。从不同培养基优势类群组成结构看,从3种培养基中分离的内生细菌都属于g-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类群,并且在LB培养基、R2A培养基和YG培养基中最优势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7株)、拉恩氏菌属(Rahnella)(17株)和拉恩氏菌属(34株)。从不同培养基分离的菌株功能特征,在LB培养基中,参与除碳(3.95%)、重金属(15.13%)和有机污染物(8.55%)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R2A培养基中,参与除磷(10.29%)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YG培养基中,参与除氮(76.47%)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同时,分别在YG培养基(10.59%)和R2A培养基(13.24%)中分离到较多的抑制病原菌的菌株和致病菌。

  • 标签: 香蒲根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人工湿地
  • 简介: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增温和养分有效性对细生物量的影响,对于理解林木养分吸收、生产力和碳吸存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内设置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双因子试验,研究杉木幼树不同月份细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土壤增温、氮沉降分别对总细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土壤增温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对总细生物量则无显著影响。2)增温对4月、7月、11月份细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增温对细总生物量的抑制效应以7月最大;氮沉降对7月和11月细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7月份的促进作用大于11月份。3)土壤增温对0~1mm细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1~2mm细,表明0~1mm根系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4)土壤增温对表层0~10cm细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较深层的细生物量;而氮沉降只对表层土壤细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均能显著改变细的垂直分布。结论表明,土壤增温显著抑制细生物量,而氮沉降显著促进细生物量,并引起细生物量在不同径级、不同土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可能对杉木适应性和生长产生影响。

  • 标签: 土壤增温 氮沉降 杉木 细根生物量 垂直分布
  • 简介:全球变暖愈演愈烈,IPCC(2013)报告指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增幅可能超过1.5-2℃[1],许多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2]。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地下碳输入的重要渠道,每年的碳输入可占光合产物的5%-21%[3],因为大多数根系分泌物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平均气温 有机碳源 杉木根 根系分泌物 全球变暖
  • 简介:通过对34年生木英红豆人工林细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细生物量为(3.01±0.47)t/hm^2,其中活细生物量为(1.70±0.77)t/hm^2,死细生物量为(1.31±0.52)t/hm^2.活细和死细生物量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生物量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和死细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 标签: 木荚红豆 细根 季节动态 垂直分布
  • 简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创造了一个能够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的适宜的际环境,是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保障之一。植物根系除了吸收营养元素外,还不断地向际环境分泌大量化合物[1],这些由根系不同部位分泌产生的无机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统称为根系分泌物[2]。植物根系的分泌作用是其适应胁迫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植物与际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3]。由于大多数根系分泌物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根际环境 植物生长过程 米槠 分泌作用 有机碳源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国发(2018]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滨海湿地(含沿海滩涂、河口、浅海、红树林、珊瑚礁等)是近海生物重要柄息繁殖地和鸟类迁徙中转站,是珍贵的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我国滨海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大规模围填海活动,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自然岸线锐减,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 标签: 湿地保护工作 滨海湿地 围填海 国务院 管控 陆地生态系统
  • 简介:“滨海湿地既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控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来看,沿海地区长期形成‘向海索地’的思维催生了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减少,自然岸线锐减。”

  • 标签: 滨海湿地 湿地保护 围填海 管控 向海 解读
  • 简介: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浙江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浙南山区,山高坡陡,残坡积物多,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多样复杂,降雨量充沛,97.5%的区域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之一。多年来,景宁县以“决不把地质灾害重大隐患带入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始终坚持“宁可百防百空,不可一次放松”的理念,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标签: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景宁畲族自治县 浙江省 管控 防范 预警
  • 简介: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号,以下简称《通知》),对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和严管严控围填海提出了明确要求。沿海各地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围填海控,现就实施《通知》提出以下意见。

  • 标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自然资源部 湿地保护 国务院 管控 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