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历史文献与地名研究(续)──地名求索之一陈龙(福建省博物)7.晋江地区,现有府志二种:(1)明万历黄凤翔先进纂《泉州府志》二十四卷;(2)清乾隆黄任纂《泉州府志》七十六卷。晋江县志六种:(1)清道光周学曾纂《晋江县志》七十八卷;(2)民国庄为巩...

  • 标签: 古地名 泉州府志 福建省博物馆 周学曾 明万历 晋江县志
  • 简介:TheGurbantunggutDesertisthelargeststableandsemi-stablesanddesertinChina,yetfewdataexistonvegetationpatternandspecies-environmentrelationshipsforthesediversedesertlandscapes.Thesanddunesofthesurveyareaaremainlyofthelongitudinalformfromnorthtosouth,butcheckerboard-shapedandhoneycomb-shapedformsarealsopresent,withtheheightof10-50m.Wemeasuredvegetationandsoildataonnorth-southtransectsandcomparedthemwithvegetationandsoildataoneast-westtransects.Analysisrevealedthatthevaryingtrendandstrengthofthespeciesdiversity,dominanceandcoveroftheplantcommunitiesinthelongitudinalandtransversedirectionsacrossthelandscapearesignificantlydifferent.TheresultsofCCAordinationshowthatthemicro-habitatsofsoilorganicmatter(OM),soilsalts(TS),sortingindex(σ),topsoilwater-content(SM)andpHrelatetothedifferencesinvegetationobservedasdifferencesinspeciesassemblagefromsalt-intolerantephemerals,micro-subshrubsandsubshrubstosalt-tolerantshrubsandmicro-arbors.Theterrain(alt.)andsoiltexture(thecontentsofMzandφ1)affectthespatialdifferentiationofmanyspecies.However,thisspatialdifferentiationisnotsomarkedontransectsrunninglongitudinallywiththelandscape,inthesamedirectionasthedunes.Thespeciesofthedesertvegetationhaveformedthreeassemblagesundertheactionofhabitatgradients,relatingtothreesectionsrunningtransverselyacrossthelandscape,atrightanglestothedirectionofthedunecrests.Inthemid-eastsectionofthestudyareathetopographyishigher,withsand-landsordune-slopeswithcoarseparticles.HerethedominantvegetationcomprisesshrubsandsubshrubsofSeriphidiumsantoliumandEphedradistachya,withlargenumbersofephemeralandephemeroidplantsofSeneciosubdentatus,andCarexphysodesinspringandsummer.Onthesoilofthedune-slopesinthemidwestofthestudyarea,withcoarseparticlesandabundantTK,theplantassemblageofHaloxylonpersicu

  • 标签: VEGETATION soil HETEROGENEITY MICROHABITAT species importance
  • 简介: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用根系图像分析软件(winRHIZOTRON2005a)和CN元素分析仪(ElementarVarioELⅢ)测定4个径级(0-2mm、2-5mm、5-10mm、10-20mm)的形态参数和C、N含量,用土壤呼吸测定系统LI-8100(LI-COR,USA)测定各径级离体呼吸速率,分析不同径级参数特点及其与呼吸的相关性,并对根系离体后呼吸速率变化和测定时间选择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径级之间的参数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细(〈2mm径级)的呼吸速率和〉2mm径级的平均呼吸速率分别为1.145±0.249nmolCO2gDM^-1s^-1和0.350±0.040nmolCO2gDM^-1s^-1,前者显著大于后者;离体呼吸速率与N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C含量、C/N呈显著负相关,与比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细离体后呼吸速率应立即测定,而〉2mm的测定时间可以适当延后。

  • 标签: 杉木 N含量 C含量 C/N 比根长 呼吸速率
  • 简介:坛岛是福建沿海岛屿风沙侵害严重的典型地区,选择坛岛古风沙(老红砂)、现代风沙、周边的海滩砂与闽江河口沙进行对比研究,对各类泥沙做了粒度分析、矿物组成和形态特征分析以及稀土元素示踪分析,对比各类泥沙的理化特征,判别泥沙的源汇关系。研究表明:坛岛老红砂、现代风沙与闽江河口沙关系密切,与海滩砂、大陆架砂关系疏远。坛岛风沙主要来自闽江河口沙;海滩砂可能来自远源的闽浙沿岸流泥沙或大陆架砂。在末次间冰期暖湿气候与现代暖湿气候的影响下,闽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坛海峡和坛岛沿岸,在季风搬运下形成老红砂和现代风沙同处沿岸沉积。

  • 标签: 海坛岛风沙 闽江河口沙 东北风搬运
  • 简介: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重点明确了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建立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管控长效机制等四方面政策要求。

  • 标签: 滨海湿地 陆海 海洋生态保护 湿地保护 围填海 填海造地
  • 简介:2011年9-11月采用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邛湿地境内5个采样点进行蝗虫(OrthopteraAcridoidea)采集,共获标本1280个,采集到的蝗虫隶属于3科12种。其中,花胫绿纹蝗(Aiolopustamulus)、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和疣蝗(Trilophidiaannulata)为优势种。5个采样点中,梦里水乡的蝗虫物种数最多,其他依次为焦家村、核桃村、小渔村和青龙寺。就蝗虫个体数而言,各采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焦家村和小渔村的蝗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蝗虫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核桃村都最高,在小渔村和青龙寺最低。蝗虫的优势度指数在梦里水乡最高,其次为焦家村和核桃村。蝗虫的均匀度指数分析表明,各采样点间差异较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各采样点间各指数差异不显著。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小渔村和焦家村达到极相似水平,青龙寺和焦家村、核桃村和小渔村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生境分析表明,邛湿地中农田生境更适宜蝗虫的生长和繁殖。水分、植被和产卵地是影响邛湿地蝗虫种类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蝗虫 物种多样性 邛海湿地
  • 简介:为探明湿地孔的分布特征及其磷去除机理,于2008年4~7月调查了白洋淀排污河——府河沿岸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湿地中孔的分布,并研究了孔系统中3种典型介质对磷的吸附特点。调查发现,排污河沿岸苇地剖面上死孔数目约占40%,孔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交错带土壤的导水速率和水/土接触的有效面积。野外剖面清查发现,死孔内部常存在着湿润而松软的颗粒填充物,由于交错带与周边水体的间歇性水文交换过程,湿地基质中存在明显的红棕色氧化性土壤。试验表明,孔内部填充物、湿地氧化性基质土和湿地基质土3种典型介质对磷都有很高的吸附容量,而湿地基质和孔内部不同的水流条件明显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吸附性质。湿地氧化性基质土、湿地基质土和孔内部填充物的最大磷吸附量分别为1186.0mg/kg、714.6mg/kg和650.1mg/kg。从吸附平衡浓度(EPC0)来看,三者无显著差别,均在0.025mg/L左右,表明这3种介质可以吸附较低浓度的磷。而更接近田间条件的动态吸附试验中,饱和磷吸附量分别为:湿地氧化性基质土约320mg/kg,湿地基质土约200mg/kg,孔内部填充物约140mg/kg。孔内部填充物吸附的磷较之二种基质土更容易解吸。以上结果说明,芦苇湿地根区3种典型介质均有较高的磷吸附容量,孔内部填充物吸附能力低于湿地基质土壤,但错综复杂的孔系统增加了吸附表面积,使水分和土壤充分接触,从而保持了孔系统良好的磷去除效果。

  • 标签: 白洋淀 芦苇湿地 磷吸附 平衡浓度 吸附容量
  • 简介:在城市绿地地下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采用土芯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软件对福建省福州市区内城市绿地的细现存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片林的细生物量在1.15~2.60t/hm^2之间,低于草坪的细生物量(1.34~4.45t/hm^2),总体上也低于多数亚热带天然森林的细生物量.2)细垂直分布总体规律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城市草坪上层细生物量与下层细生物量差异大于城市片林.城市草坪土壤中79%的细集中于表层土壤(0—10cm),10~40cm土层中的细生物量仅占20%,而各城市片林中仅有50%左右的细集中于土壤表层0~10cm,10~30cm深度的土层中的细生物量占30%,40~60cm的土层都仍有20%的细存在.3)采用细长度、直径建立双因素模型,对城市绿地细生物量均有较好的拟合结果,但城市片林的模型拟合效果(R^2〉0.85)优于城市草坪(R^2为0.59~0.79).鉴于草坪具有可观的细生物量,其对城市土壤地下碳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今后还需进一步引入其他变量优化其细拟合模型.

  • 标签: 城市草坪 城市片林 细根生物量 细根直径 细根长度
  • 简介: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1.1-6.4℃。大量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有关全球变暖对地上部分的影响在过去十几年已有许多报道,而到目前为止地下部分,包括根系、土壤等了解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土壤碳输入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键环节,对调控生态系统碳平衡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土壤微生物活性 形态特征 杉木幼苗 细根 增温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海岸阶地的形成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同时,小规模的阶变动,常与地震活动伴生,研究阶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阶的形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位于台湾海峡北部两侧的台湾西北部以及马祖、金门等海岸地区,都有阶的分布.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同时,利用世界阶对比基图找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阶可能形成的年代,并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前述地区的阶大致上可分成高位与低位2群,高位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m之间,上覆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期产物;低位阶分布的范围较小,高度较矮,大部分分布于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问,沿着海岸呈带状分布,阶面大多无红壤层覆盖,海拔在10m以下.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于全新世时期的产物,即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所形成.利用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之平均隆升率,台湾西北部之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分别是2.1mm/a、2.2mm/a、2.15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平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mm/a.此表示,台湾岛的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马祖与金门地区的隆升率则分别为1.6mm/a、1.3mm/a,由于该区仅受新华夏断裂构造的控制,因此,其活动的幅度相对而言较�

  • 标签: 海阶 海平面变动 地壳变动 地盘隆升率
  • 简介:为了探究湿地植物香蒲(Typhaorientalis)内生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组成多样性与生态学意义,以北京市密云段白河人工湿地香蒲为研究对象,采用LB培养基、R2A培养基、YG培养基联合的分离培养方法,研究香蒲内生可培养细菌群落及其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不同培养基细菌群落丰富度看,LB培养基(152株有效菌株,12个菌属,29个菌种)分离的香蒲内生细菌效果相对较好,R2A培养基(68株菌株,9个菌属,23个菌种)和YG培养基(85株菌株,10个菌属,19个菌属)分离的内生细菌效果相差不大。从不同培养基优势类群组成结构看,从3种培养基中分离的内生细菌都属于g-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类群,并且在LB培养基、R2A培养基和YG培养基中最优势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7株)、拉恩氏菌属(Rahnella)(17株)和拉恩氏菌属(34株)。从不同培养基分离的菌株功能特征,在LB培养基中,参与除碳(3.95%)、重金属(15.13%)和有机污染物(8.55%)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R2A培养基中,参与除磷(10.29%)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YG培养基中,参与除氮(76.47%)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同时,分别在YG培养基(10.59%)和R2A培养基(13.24%)中分离到较多的抑制病原菌的菌株和致病菌。

  • 标签: 香蒲根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人工湿地
  • 简介:西宁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一套新生代(约55-17Ma)地层,盆地内的水湾村附近出露的晚始新世石膏-红色泥岩旋回沉积序列,是研究晚始新世气候演变的理想地质记录。关于这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其中泥岩地层成因的争论颇多,主要有洪积扇远端沉积、咸水深湖沉积和风积成因3种观点,差别甚大,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沉积物的粒度可以用来反演其形成时的沉积动力及沉积环境,为了明确该段地层中泥岩的沉积环境,本研究选取水湾剖面代表性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西宁盆地晚始新世泥岩沉积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类似,应为风积地层,而不是洪积扇远端或咸水深湖沉积。西宁盆地晚始新世风积地层的发现为盆地区域构造和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标签: 西宁盆地 晚始新世 泥岩-石膏旋回 粒度特征 风积地层
  • 简介:研究了纳帕高原湿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沼泽和浅水沼泽草甸,排水疏干后用于放牧的草甸、垦后湿地相比,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了4.33%、7.32%和5.64%,全氮分别减少了0.1%、0.33%和0.16%,除垦后湿地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外,速效养分呈现和有机质、全氮一样的变化趋势,均随人为活动干扰加剧而不断下降,土壤酶活性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垦后湿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较高,土壤质量改善,这与人为大量施用有机肥和周围山上水土流失带下土壤养分汇集有关,但其湿地环境已完全转化为旱生环境,湿地功能丧失.综合土壤性质10项指标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与天然沼泽比较,沼泽草甸和草甸湿地均出现退化现象,垦后湿地环境完全改变,应及时进行保护和恢复,退耕还湿.

  • 标签: 纳帕海 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退化指数 高原湿地
  • 简介:以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2002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的Landsat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研究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淡水湖泊哈素的湖区总面积、明水区面积、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区面积29a来的变化。结果表明,1986-2014年期间,哈素湖区总面积变化在29.12-30.13km^2之间,变化幅度很小,主要原因是在哈素周边修筑的堤坝控制了水体和芦苇群落的向外扩张;明水区面积从1986年的18.74km^2减少到2014年的14.90km^2,有不断减少的趋势,到2014年,明水区面积已不足湖区总面积的一半;芦苇区面积从1986年的10.86km^2增大到2014年的14.98km^2,其占湖区总面积的比例由36.68%增加到50.13%,年增长率约为0.48%;从空间上看,芦苇群落扩张的主要位置为湖区的北端、南端和近东岸部分区域,说明在适宜的浅水区域芦苇群落极易扩张,说明底泥淤积和水深可能是制约哈素芦苇群落扩张的主要因素。哈素芦苇群落的扩张,说明哈素海底泥淤积严重,沼泽化进程明显,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底泥清淤等措施,减少湖区淤泥,增加有效水深,以达到增加库容并控制芦苇群落扩张态势的目的。

  • 标签: 哈素海 芦苇群落 扩张 水深 淤积 遥感影像
  • 简介:The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isoneofthetypicalsalt-waterintrusionareasinChina,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whichwascloselyrelatedwiththepa-laeoenvironmentevolution.Systematicanalysesofpollen,foraminiferaandgrainsizecom-positionbasedon14Candluminescencedatingfromtwosedimentcoreswereperformedforthepurposeofunderstandingthesalt-waterintrusioninthecoastalplainofLaizhouBayfromtheperspectiveofenvironmentalevolutionsincelatePleistocene.Itcouldbeclassifiedintosevenevolutionstagessince120kaBP:120–85kaBPwasatransitionperiodfromcoldtowarm;85–76kaBPwasaperiodwithwarmandwetclimatehavingswamplakesdevelopedinthelowerreachesoftheWeiheRiver,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76–50kaBPwascharacterizedbygrasslandvegetationandcoarsesedimentsinterrestrialenvironment,whichwastheearlystageofDaliIce-Age;50–24kaBPwasaperiodwithalternateseadepositioninthe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24–10kaBPwasthelatestageofDaliIce-AgewithcoldestperiodofQuaternary,the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wasdrygrasslandandloessdepositionenvironment;10–4kaBPwasanotherwarmandwetclimateperiod,sealevelwashighandregressedat4kaBP;andhasbeenthemodernsedimentaryenvironmentsince4kaBP.Amongthethreewarmstages,including85–76kaBP,50–24kaBPand10–4kaBP,correspondedtolateYangkou,GuangraoandKenliseawatertransgressionrespec-tively.Thedurationofthelatteronein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waslongerthanthatinwestcoastofBohaiSeaandeastcoastofLaizhouBay.Thethreeperiodsofseawatertransgressionformedthefoundationofsalt-waterintrusioninthisarea.

  • 标签: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salt-water INTRUSION late PLEISTOCENE
  • 简介: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增温和养分有效性对细生物量的影响,对于理解林木养分吸收、生产力和碳吸存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内设置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双因子试验,研究杉木幼树不同月份细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土壤增温、氮沉降分别对总细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土壤增温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对总细生物量则无显著影响。2)增温对4月、7月、11月份细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增温对细总生物量的抑制效应以7月最大;氮沉降对7月和11月细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7月份的促进作用大于11月份。3)土壤增温对0~1mm细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1~2mm细,表明0~1mm根系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4)土壤增温对表层0~10cm细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较深层的细生物量;而氮沉降只对表层土壤细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均能显著改变细的垂直分布。结论表明,土壤增温显著抑制细生物量,而氮沉降显著促进细生物量,并引起细生物量在不同径级、不同土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可能对杉木适应性和生长产生影响。

  • 标签: 土壤增温 氮沉降 杉木 细根生物量 垂直分布
  • 简介:全球变暖愈演愈烈,IPCC(2013)报告指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增幅可能超过1.5-2℃[1],许多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2]。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地下碳输入的重要渠道,每年的碳输入可占光合产物的5%-21%[3],因为大多数根系分泌物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平均气温 有机碳源 杉木根 根系分泌物 全球变暖
  • 简介:通过对34年生木英红豆人工林细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细生物量为(3.01±0.47)t/hm^2,其中活细生物量为(1.70±0.77)t/hm^2,死细生物量为(1.31±0.52)t/hm^2.活细和死细生物量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生物量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和死细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 标签: 木荚红豆 细根 季节动态 垂直分布
  • 简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创造了一个能够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的适宜的际环境,是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保障之一。植物根系除了吸收营养元素外,还不断地向际环境分泌大量化合物[1],这些由根系不同部位分泌产生的无机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统称为根系分泌物[2]。植物根系的分泌作用是其适应胁迫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植物与际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3]。由于大多数根系分泌物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根际环境 植物生长过程 米槠 分泌作用 有机碳源 森林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