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针对台湾海峡东岸台湾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调查研究,并与西岸福建东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分析比较;着重阐述台湾西北部4个海岸区域阶地的特性(阶序、分布、高度、崖差、构成等)及其变动情况(阶地抬升、变窄、延伸等);通过推断形成年代、测算隆升速率等,探讨研究区域的海岸线变化与构造升降运动,结果发现: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福建沿海地区受蓬莱造山运动的影响极小,海岸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数次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福建沿海的隆升速率由北向南逐渐减少,总体上低于海峡东岸台湾岛的隆升率(平均2mm/a).该研究印证了:相对于台湾岛地区,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其海阶发育可能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

  • 标签: 海平面 海平面变化 海阶 隆升率
  • 简介:2009年4~5月,对北部北部滨海湿地水体和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水体中营养盐和表层沉积物中碳、氮和磷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滨海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表层沉积物的污染状况。研究区水体中的溶解无机氮(dissolvedinorganicnitrogen,DIN)、活性磷酸盐PO43--P和化学需氧量(CODMn)平均含量分别为(211.84±37.44)μg/L、(11.01±12.11)μg/L和(0.92±0.32)mg/L;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3±355)μg/g、(232.28±157.34)μg/g和(0.45±0.46)%。北部北部滨海湿地水体中的DIN含量和PO43--P含量在茅尾海和廉州湾东部西场海区都很高,且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大规模的海水养殖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区水体中CODMn含量空间分布呈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研究区铁山港顶部、南流江口、大风江口、钦江和茅岭江口较细的表层沉积物中的TN、TP和TOC含量较高。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TOC/TN值分布表明,钦江口、钦州港区、防城港、企沙港区和珍珠湾东北部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受到了强烈的陆源影响。根据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除了钦州湾顶部的龙门港区、大风江口中部和铁山港顶部西北角一小部分区域的表层沉积物中的TOC、TN和TP含量分别略高于1%、550μg/g和600μg/g,已被明显污染,而处于最低级别或严重危害级别,会对部分底栖生物产生影响外,其他绝大部分区域都属安全级别,为清洁或部分已被轻微污染。

  • 标签: 海水营养盐 营养元素 水体 沉积物 滨海湿地 北部湾北部
  • 简介:海岸阶地的形成通常是海准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准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而且小规模的海阶变动,时常与地震活动伴生,因此,研究海阶更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型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本研究以淡水河以南至大安溪以北之海阶作为研究范围,发现台湾西北部位于观音山北部沿海、新竹山子顶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等4个地区,都有零星的海阶分布.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并利用世界海阶对比基图求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海阶可能形成的年代,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台湾西北部海岸地区的海阶大致上可划分为高位及低位2群阶:也,高位海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m之间,阶面覆盖着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所造成;低位海阶分布的范围与高度较小,在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之间,沿着海岸成带状分布,阶面无红壤掩覆,海拔大多在10m以下.低位海阶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全新世海阶,即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所形成.利用海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之平均隆升率,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经过比对,分别是2.1mm/a、2.2mm/a、2.15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准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mm/a.此表示,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准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

  • 标签: 海阶 海准面变动 地壳变动 地盘隆升率 台湾
  • 简介:海岸阶地的形成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同时,小规模的海阶变动,常与地震活动伴生,研究海阶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形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位于台湾海峡北部两侧的台湾西北部以及马祖、金门等海岸地区,都有海阶的分布.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同时,利用世界海阶对比基图找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海阶可能形成的年代,并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前述地区的海阶大致上可分成高位与低位2群,高位海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m之间,上覆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期产物;低位海阶分布的范围较小,高度较矮,大部分分布于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问,沿着海岸呈带状分布,阶面大多无红壤层覆盖,海拔在10m以下.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于全新世时期的产物,即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所形成.利用海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之平均隆升率,台湾西北部之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分别是2.1mm/a、2.2mm/a、2.15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平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mm/a.此表示,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马祖与金门地区的隆升率则分别为1.6mm/a、1.3mm/a,由于该区仅受新华夏断裂构造的控制,因此,其活动的幅度相对而言较�

  • 标签: 海阶 海平面变动 地壳变动 地盘隆升率
  • 简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过程影响深刻。以1987~2000年间的Landsat/TM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构建生态效应指数来反映三江平原东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应,并且定量评价了该区生态效应与土地利用、土壤以及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1987年相比,2000年研究区水田和耕地面积都增加了2000km^2以上,毁林、毁草和将沼泽湿地开垦为耕地等人类活动导致该区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研究区2000年的全区平均生态效应指数比1987年高0.02;2000年,研究区中同江市的生态风险最高;土壤类型与生态效应指数的对应关系显示,泥炭土区和黑土区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土壤侵蚀等级越大,生态效应指数越高,2000年各等级土壤侵蚀强度的生态效应指数均高于1987年。

  • 标签: 土地利用 生态效应指数 三江平原东北部
  • 简介:通过对福建海坛岛北部海岸带镜沙、流水等地软质海蚀崖剖面结构与构造的野外观测、分析粒度特征、磁学特征,并参考前人有关南方第四纪年代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对海蚀崖地貌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末次间冰期的干热气候背景下,在镜沙海岸带发育了风成老红砂沉积,在冰后期气候转型阶段发育了山前冲洪积层,覆盖在剥蚀夷平的老红砂沉积之上,在冰后期以来的海平面波动上升的背景下,波浪、潮汐等海岸动力的长期侵蚀造成海岸线不断向南侵蚀后退,逐渐演变成目前的海蚀崖地貌景观。第四纪早更新世海平面的升降交替,在今流水镇一带堆积了浅海相和陆相交互沉积,构成流水镇连岛沙坝的地貌基础。中更新世晚期以来转变为陆上沉积环境,在历次问冰期干热气候背景下发育了多层老红砂沉积,并在晚冰期以来海平面波动性上升过程中,侵蚀形成流水镇北部的海蚀崖,以波浪-风沙侵蚀作用为主,强烈的波浪侵蚀作用使海蚀崖不断向南侵蚀后退。总体上看,第四纪以来海坛岛北部海岸软质海蚀崖演变过程是由地壳运动、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波浪作用等内外营力所驱动的。

  • 标签: 软质海蚀崖 粒度特征 磁学特征 海岸动力 地貌演化 福建海坛岛
  • 简介: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西安地区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的退化趋势,湿地面积缩小、调节功能减弱.基于西安湿地历史及现状的论述分析,水陆界面的脆弱性是湿地退化的环境背景条件,而气候干旱化、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城市拓展中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及环境污染等自然、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加速了湿地的退化过程.据此,提出保护西安湿地要从搞好国土规划、制定湿地保护法、加快湿地资源研究、加强湿地保护区管理、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及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 标签: 西安市 湿地资源 退化现象 生态系统 环境保护
  • 简介:利用陕甘宁地区22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的冬季日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的冬季气温变化,并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分析陕甘宁地区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陕甘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451℃/10a,1980年后冬季气温增加更加明显。区域暖冬指数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10%/10a,各站点的暖冬发生频率在22%-33%之间。陕甘宁地区区域性暖冬事件发生共16次(年),其中区域强暖冬事件共5次(年),暖冬强度最大、范围最广,暖冬现象存在2a、4a短时间以及9a、15a长时间振荡周期。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500hpa位势高度场偏高,东亚大槽减弱,冷空气活动减弱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能是造成陕甘宁地区暖冬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暖冬 陕甘宁 大气环流 ENSO事件
  • 简介:南海地区拥有大面积的浅海和丰富的热带生物多样性,支持着一个世界重要的渔场,同时南海周边的国家也是目前亚洲太平洋地区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心,关系着东南亚及相邻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的稳定.由于受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南海湿地破坏严重,退化趋势明显.虽然南海周边国家过去都实施了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然而由于缺乏区域协调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行动的有效性.在对南海地区海岸湿地利用的现状和退化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南海地区海岸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建议,以期能在双边或区域的层面上共同协作,采取适当的措施去扭转南海的环境退化趋势.

  • 标签: 海岸湿地 退化 保护 南海
  • 简介:为准确描述重庆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重庆83处地下水监测样点在2016年7—10月一次性采样数据,选取监测项目中超标指标共9项,运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地下水质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地下水质量主要受锰、铁、氯化物、总硬度、TDS、氨氮和砷等因子决定,单因子评价法显示13.2%,属于Ⅲ类水质,Ⅳ类和Ⅴ类水分别为42.2%和45.6%,综合指数法和单因子法结果基本一致;(2)前2种方法评价结果从不同地理单元显示,重庆地下水质情况由好到劣依次为渝东南、渝东、渝东北和渝西,从不同含水介质来看裂隙水好于岩溶水;(3)主成分分析法结果与前2种方法保持大部分吻合,水质空间单元显示结果也保持一致。通过地下水评价认识到现阶段重庆地下水呈现整体较差的态势,工矿业、农业、生活污染和地质环境等因素都是影响重庆地下水环境的原因。

  • 标签: 地下水质量 单因子评价 主成分分析 重庆地区
  • 简介:土壤干湿状况的监测对于区域生态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福州地区为研究区,利用HJ-1BCCD/IRS遥感影像建立基于不同植被指数(NDVI和EV1)的地表温度一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分析和比较了2种特征空间差异,并计算得到2种地表温度一植被干旱指数TVDL将TVDI与同期野外采集的实测土壤湿度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植被指数计算得到的TVDI在研究区进行表层土壤湿度监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TC/EW的监测精度更高,其能很好地反映区域表层土壤湿度状况,是一种有效的表层土壤湿度监测方法.

  • 标签: 土壤湿度 特征空间 TVDI HJ-1B CCD IRS
  • 简介:选取102景LandsatTM影像,通过水体信息分类处理,得到2010年东北地区水库分布图。根据水库分布格局,选取了5个典型区域,进行了1985-2015年东北地区水库数量、面积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东北地区共有水库3722座,总面积为5327.36km^2,其中,黑龙江省有920座、吉林省有1807座、辽宁省有743座、内蒙古自治区有252座水库;1985-2015年期间,5个典型区内的水库数量和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

  • 标签: 水库 格局 东北地区 遥感影像
  • 简介:我国西部荒漠地区约有自然和人工湿地96180km2,这些湿地按成因分为断层陷落积水成湿地,冰川湖湿地,地下水浅出湿地,灌溉退水湿地和人工湿地.栖息着《湿地公约》规定的水禽142种,占我国水禽种数的54.8%,其中繁殖种类74种,占52.1%.列入国家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的26种,占18.3%,占我国列入保护名录水禽种数的50.0%.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12种,占8.4%;列入《中日候鸟及其栖息环境保护协定》的84种,占59.2%.荒漠地区湿地对水禽迁徙、繁殖、越冬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改变,尤其气候变干旱和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荒漠地区湿地的存在,对水禽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产生了强烈影响.应加强荒漠地区湿地保护.

  • 标签: 人工湿地 水禽 湿地保护 野生动植物 人类活动 公约
  • 简介:一、概述鸡西地区新生代船底山组(Nc)玄武岩主要沿敦密断裂带呈NNE向展布,受敦密断裂控制明显。地貌上多形成席状、舌状、台地、平顶山、桌状山等奇景,火山机构以串珠状中心式穹状火山为主。火山岩相以溢流相为主,少量碎屑流相及爆发一空落相。火山地层最大厚度200余米,多呈“熔岩被”形式覆盖在前新近系地层之上。

  • 标签: 玄武岩 新生代 构造环境 鸡西 火山机构 火山地层
  • 简介:在参照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得出上海地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共49科107属179种.从植物生态型和生活型等方面来划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可主要分为内陆河湖水生植物、河口海岸滩涂植物和湿生植物3种类型.从区系组成来看,包含5种以上的12个较大科构成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主体,其中禾本科和莎草科种类最多;区内各属种数都在10种以下,包含3种以上的属有19属,共79种,分别占总属数的17.8%和总种数的44.2%.从区系分布区类型来看,水生蕨类植物种主要有4种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为主要类型;而水生种子植物属有13种分布区类型,其中6个热带分布类型共有39属,占总属数的61.9%,6个温带分布类型共有24属,占总属数的38.1%,表明上海地区水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偏热带性质.同时,讨论了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湿地生态系统 湖水 河湖 水生植物 内陆河 滩涂
  • 简介:城市化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矿业地区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在西部地区非常少见,现以云南省东川市为例,对其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城市化分为两个阶段,并揭示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地区差异性等特征,可为此类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路。

  • 标签: 西部地区 城市化 矿业地区 云南 矿业城市 产业结构
  • 简介:利用2006年的卫星遥感资料,结合社会经济调查,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构建若尔盖高原湿地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评价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6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69.88亿元,其中物质生产价值和游憩价值19.61亿元,调节价值为150.27亿元。若尔盖高原湿地区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服务价值,由经济上直接体现的物质产品生产价值和部分文化价值仅占小部分,往往在经济活动中被人们忽略的调节价值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比重。

  • 标签: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价值 若尔盖 高原湿地
  • 简介:根据工作需要,在北京4个水系的主要河流的平原地段和山区的上、中游地段,选取不同生境的典型样地,以及城区的人工湖泊共设立了35个采集点,采用样方法和样带法相结合,共调查样方355个,采集样本4152个.在该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区系学原理对北京地区湿地高等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地理成分(科、属、种3个层次)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湿地高等植物共有108科311属552种(含山区湿地),占北京植物总数的近1/3.其中苔藓植物(Bryohyto)有9科15属18种;蕨类植物(Pteridophgta)5科5属8种;裸子植物(Gymnospermae)3科5属6种;被子植物(Angiospermae)91科286属520种.种子植物中含20种以上的有5科,共210种;含5种以上的属有14个属,共114种.北京地区湿地植物的分布(即地理成分)较复杂.北京湿地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5个类型,9个变型,温带地区类型占主导,温带成分较丰富(属数、种类、比例均占首位).本区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为:①草本植物发达;②温带成分占优势地位;③区系起源古老;④特有属、种匮乏;⑤分布区类型具多样性.

  • 标签: 湿地 高等植物 区系 北京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