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芦竹(Arundodonax)在模拟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比较,发现在人工湿地生长的植物叶片水势基本一致。对于植株相对生长率,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芦苇各项指标在人工湿地间的差异不显著;芦竹在潜流湿地中的生长特性明显优于表面流湿地,二者间差异极显著(n=3,P〈0.01)。根系的生长状况与叶片水势情况表明水分供需并不是影响植物生理差异的因素;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的正相关表现说明叶绿素是影响湿地类型上植物生理特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芦苇、芦竹在人工湿地间的生理生态差异说明芦苇能适应湿地生境,而芦竹更适合种植在潜流人工湿地。

  • 标签: 潜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 光合速率 叶绿素 叶片水势
  • 简介:以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水处理厂的潜流湿地为例,选取2014~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以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总量、氧化还原电位、pH、水温和总输入氮含量为输入层,比较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处理单元潜流湿地出水中的总氮含量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优度R2可达到0.835,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12.89%,说明其对出水中的总氮含量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精度较差;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4.46%,精度较高。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潜流湿地出水中的总氮含量进行预测较适宜。

  • 标签: 潜流湿地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模型 总氮
  • 简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以常规稻为参照对象,研究福州平原地区目前正在广泛推广的超级稻稻田的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期,其CH4排放量分别占常规稻和超级稻稻田总排放量的76.7%和64.1%;常规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09~16.90mg/(m2·h),超级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11~14.30mg/(m·2h);在整个水稻种植期,超级稻稻田平均CH4排放通量比常规稻稻田约减少3.6%;常规稻稻田的平均N2O通量为7.7μg/(m·2h),超级稻稻田的平均N2O通量为18.0μg/(m·2h);水稻成熟期常规稻和超级稻稻田的N2O通量占总通量的50%以上,分别达到了55.7%和66.9%。从综合温室效应看,常规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为2264.5kg/hm2CO2,超级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为1977.04kg/hm2CO2,超级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比常规稻稻田低12.7%。在相同管理条件下,种植超级稻可以降低稻田的综合温室效应,并提高水稻产量。

  • 标签: 水稻品种 甲烷 氧化亚氮 综合温室效应 福州平原
  • 简介:近日,自然资源部党组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

  • 标签: 科技创新 科技体制改革 夯实 能源技术 自然资源部 科技革命
  • 简介:近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明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定自2017年10月9日到2019年年底,开展“三调”工作,2020年汇总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并将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成果报国务院。

  • 标签: 国土调查 调查数据 国务院 办公室 路线图 时间表
  • 简介:海岸阶地的形成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同时,小规模的海阶变动,常与地震活动伴生,研究海阶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形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位于台湾海峡北部侧的台湾西北部以及马祖、金门等海岸地区,都有海阶的分布.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同时,利用世界海阶对比基图找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海阶可能形成的年代,并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前述地区的海阶大致上可分成高位与低位2群,高位海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m之间,上覆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期产物;低位海阶分布的范围较小,高度较矮,大部分分布于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问,沿着海岸呈带状分布,阶面大多无红壤层覆盖,海拔在10m以下.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于全新世时期的产物,即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所形成.利用海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之平均隆升率,台湾西北部之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分别是2.1mm/a、2.2mm/a、2.15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平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mm/a.此表示,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马祖与金门地区的隆升率则分别为1.6mm/a、1.3mm/a,由于该区仅受新华夏断裂构造的控制,因此,其活动的幅度相对而言较�

  • 标签: 海阶 海平面变动 地壳变动 地盘隆升率
  • 简介:根据野外7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X^2检验方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山西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33优势,共528个对的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X^2检验有209个对呈正相关,其中极显著正相关对16个(n=70,P〈0.01),显著正相关对21个(n=70,P〈0.05),共占总对数的7.01%;317个对呈负相关,其中显著负相关对3个(n=70,P〈0.05),占总对数的0.57%;2个对不相关,正负相关比为0.6593,显著对共占总对数的4.54%;Pearson相关分析中极显著相关的对有20个(n=70,P〈0.01),显著相关的对有11个(n=70,P〈0.05),全部为正相关,共占总对数的5.87%;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207个对呈正相关,其中极显著的对有34个(n=70,P〈0.01),正相关显著的对有22个(n=70,P〈0.05),共占总对数的10.61%,321个对呈负相关,负相关显著的对16个(n=70,P〈0.05),占总对数的3.03%,正负相关比为0.6448,显著对占总对数的7.20%,群落优势种种间多呈不显著关联。按照33个优势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它们被划分为3个生态组:水烛生态组(Typhagroup)、鹅绒委陵菜生态组(Potentillagroup)和赖草生态组(Leymusgroup)。

  • 标签: 壶流河湿地 种间关系 X^2检验方法 Pearson相关系数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 简介:本研究在彰化滨海工业区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林下有客土处、无客土处及邻近非造林地进行土壤取样分析,以评估滨海环境通过客土及植栽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成效.将土壤分成0~10cm、11—20cm、21~30cm、31~40cm分层取样,结果表明:3土壤均以砂粒含量最高(80%以上);pH值以有客土的林地最低(pH4.80~6.71),显示植物作用明显降低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以林地有客土的土壤最高(0.41%~2.15%),但仍属于极低(〈2%)的等级;土壤全氮方面,同样以林地有客土最高(0.011%-0.075%),但不论林地、非造林地或有无客土之处,土壤全氮含量均低于0.1%;有效磷方面,林地含量明显高出非造林地,应与土壤有机质与pH值等的差异有关;阳离子交换量(CEC)方面,林地有客土的含量为2.06~3.92cmol(+)·kg^-1,林地无客土的含量为1.96~3.14cmol(+)·kg^-1,非造林地的含量为1.56~5.20cmol(+)·k^-1,三者具显著差异但均属极低(〈5)的等级;pH值随土深而增加,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有效磷以及交换性钙离子皆有随土深而下降的趋势;其余性质则无显著深度差异.综合而言,彰滨林地土壤性质受生物作用影响,在pH、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含量方面有显著改善,但离适合一般植物生长的土壤性质仍远.

  • 标签: 木麻黄 土壤性质 客土 彰滨工业区
  • 简介:研究了若尔盖高原3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与水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典型泥炭土有机碳含量最高(230~270g/kg),其分别是腐殖泥炭土的1.3~3.3倍和腐殖土的6.75~15.3倍。同样,泥炭土有机碳密度最大(52~66kg/m3),其次是腐殖泥炭土(40~75kg/m3),最小是腐殖土(14~30kg/m3)。腐殖土有机碳储量只相当于泥炭土和腐殖泥炭土的37%左右。腐殖泥炭土和腐殖土有机碳含量和水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n=18,p〈0.01),说明水分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排水疏干等干扰措施会直接影响其有机碳的积累。

  • 标签: 腐殖土 腐殖泥炭土 泥炭土 土壤有机碳 若尔盖高原
  • 简介:在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7个采样点,于2004年1月10日、4月11日、7月11日、10月3日和2005年1月9日,在各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在实验室鉴定浮游植物样品的种类,计算浮游植物污染生物指数。结果表明,草海浮游植物污染指示共105(含变种),分属7门10纲17目28科53属,以绿藻种数最多,其次为硅藻和蓝藻;常见污染指示有33,其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微小隐球藻(Aphanocapsadelicatissma)、点形裂面藻(Merismopediapuncta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erosa)、分歧锥囊藻(Dinobryondivergens)和小球藻(Chlorellsvulgaris)等在群落中形成优势。计算得到的浮游植物污染生物指数平均值为2.50~2.69,表明草海水质被重度污染。

  • 标签: 浮游植物 污染指示种 污生指数 草海
  • 简介: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选择1977年的LandsatMSS影像、2007年的LandsatTM影像和研究区90m分辨率的数字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若尔盖高原1977年和2007年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沼泽面积/沼泽化草甸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由1977年的1/3减少到2007年的1/7;2007年沼泽面积明显减少,其面积只占沼泽湿地总面积的13%;个时期,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都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90;与1977年相比,2007年沼泽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单一,而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都在增加;研究区沼泽湿地90%以上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空间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的退化程度显著增高;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发生了一定的空间位移,沼泽质心向西南偏移了3.88km,沼泽化草甸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2.35km。

  • 标签: 景观格局 沼泽 沼泽化草甸 若尔盖高原
  • 简介:鸡西市国土资源局2018年12月20日,鸡西市国土资源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相关会议精神。会议传达了鸡西市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警示教育大会会议精神、鸡西市深化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会议精神以及省委书记张庆伟和鸡西市委书记张常荣关于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的讲话精神,同时对下步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迅速向全体干部职工传达会议精神,要坚持以案为鉴,敢于揭丑,市局作风整顿办要进行严查,杜绝系统内发生“不作为、乱作为”事件。

  • 标签: 自然资源系统 机关作风 国土资源局 环境警示教育 鸡西市 市委书记
  • 简介:大庆市国土资源局今年,大庆市国土资源局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又自我加压、自我升级、自我完善,全力做好项目用地审批服务工作。一是“真放权减层级”。将区级立项项目的预审由原来的市级会议审查办理直接放到区分局办理,将县级报国家和省审批的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项目审核放到县级直接办理,将申请项目的受理由市级延伸到区分局办理,共计减层级办理3项。二是“真瘦身减环节”。

  • 标签: 自然资源系统 国土资源局 农用地转用 作风 服务工作 土地征收
  • 简介:在长白山哈泥泥炭地调查7苔藓的典型生境,共计93个样方,计测样方中苔藓植物的盖度和包括泥炭全氮(TN)、全磷(TP)、K^+和Ca^2+等在内的9个环境因子,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做出样方、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二维排序图,排序图直观地反映苔藓植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排序图中同种苔藓为主的样方多数集中分布,个别分散分布;水位埋深、沼泽水pH以及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是影响泥炭地苔藓植物生态位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泥炭全磷(TP)对苔藓植物分布影响较大。7苔藓中,尖叶泥炭藓(Sphagnumcapilifolium)、大泥炭藓(S.palustre)在乔木郁闭度和pH梯度上,喙叶泥炭藓(S.fallax)、沼泽皱缩藓(Aulacomniumpalustre)在水位埋深和灌木盖度梯度上,生态位分异明显。锈色泥炭藓(S.fuscum)、桧叶金发藓(Polytrichumjuniperinum)和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在各个环境梯度上生态位都比较相似。

  • 标签: 哈泥泥炭地 苔藓植物 典范对应分析 生态位分异
  • 简介:比较了夏季杭州植物园观鱼池人工湿地和西溪湿地的4植物,鸢尾(Iristectorum)、菖蒲(Acoruscalamus)、美人蕉(Cannaindica)和旱柳(Salixmatsudana)的生理生态差异.测定了植物的光饱和曲线,蒸腾速率(Tr),计算了表观光量子效率(AQY)、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呼吸速率(Rd)等生理参数.研究发现,夏季人工湿地植物的生长状态优于西溪湿地的植物,最大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是人工湿地大于西溪湿地,而呼吸速率则是西溪湿地大于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为净化鱼池水的沙基质结构以及间歇式供水条件在净化富营养化水的同时也为其中生长的植物创造了好于自然湿地的生长环境.

  • 标签: 光合作用 土壤湿度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 简介:植物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是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是其生理和生化调节的反映。为了阐明闽江河口湿地植物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对研究区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土壤及植物器官的氮和磷元素进行测定与分析,并计算植物内稳性指数(H)。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随植物生长过程总体在波动减少,植物全氮和全磷含量波动变化,植物不同器官的全磷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植物类型、生长阶段、元素组成与植物器官都对植物内稳性指数具有一定影响,互花米草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8~7.67、0.33~14.22和1.02~14.12,平均值分别为1.56、3.30和3.52,短叶茳芏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1~2.78、1.10~14.12和1~3.95,平均值分别为1.40、5.24和2.31,芦苇内稳性指数HN、HP和H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2~4.55、1.3~10.19和0.63~19.23,平均值分别为2.02、3.98和4.03;芦苇HN的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互花米草HN、短叶茳芏HN,短叶茳芏HP的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芦苇HP、互花米草HP,芦苇HN︰P的平均值最大,其他依次为互花米草HN︰P、短叶茳芏HN︰P;同种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内稳性指数排序存在倒序关系。

  • 标签: 互花米草 短叶茳芏 芦苇 化学计量内稳性
  • 简介:以2003年5月29日福州市Lands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2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算法——EM算法和HUTS算法进行实验、比较与分析,EM算法是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比辐射率对低空间分辨率的亮度温度影像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提高热红外影像空间分辨率的目的;HUTS算法则是引入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反照率d,通过在低空间分辨率拟合二者与地表温度LST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其尺度不变性,将该关系应用到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上,从而达到提高热红外影像空间分辨率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1)2算法所得结果影像都能在有效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原始地表温度影像的空间分布特征,达到了较好的降尺度效果;2)以RMSE为定量评价指标,HUTS算法要略优于EM算法,其中,EM算法的RMSE为1.2494,而HUTS算法仅为0.9869.

  • 标签: 地表温度 空间降尺度 EM算法 HUTS算法 比较
  • 简介:选取福建省三明市米槠次生林内的4植物,即米槠(CAC),木荷(SCS),山杜英(ELS),芒萁(DID)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进行了室内淋溶处理,并分析了淋溶液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及pH值,芳香性指标(AI)和荧光效率指数(Fef)等,以揭示其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结果表明:4植物叶片DOM含量总体随淋溶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其中首次淋溶后淋溶液中的DOC和DON含量最大,分别占总淋溶量的平均值为67.90%和44.51%;淋溶液中前3次DOC和DON淋溶量总和分别占10次淋溶总量的87.40%~94.77%和68.46%~72.49%;且前3次淋溶次数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后差异性不显著。DOM的pH值和光谱指标随着淋溶次数的增加逐渐上升.总体上乔木树种DOM的数量和质量比林下植被要高,这是由于乔木树种的DOM含有更多的养分和芳香类和腐殖化的高分子量化合物,而林下植被的DOM含有较多低分子量化合物和易分解组分。

  • 标签: 叶片 乔木树种 林下植被 淋溶次数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特征
  • 简介:可溶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有机质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土壤有机库中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部分,它参与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腐殖化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等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因此,在调节土壤养分周转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采用水浸提法,结合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探讨了亚热带米槠人促林(AR)、米槠次生林(SF)、杉木人工林(CF)的土壤DOM的数量和光谱特征,以期深入评价森林转换对不同林分土壤肥力及其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分A层土壤DOC、DON浓度均高于B层。B层土壤中,米槠人促林的DOC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林分(P〈0.05),而各林分A层土壤的DOC和DON浓度并无显著差异。各林分A、B层土壤DOM的芳香化指数无显著差异。米槠次生林A层土壤DOM的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HIXem)、荧光效率(Feff)显著高于其他2林分(P〈0.05),其HIXem分别是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的1.3、1.2倍,其Feff分别是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的2.7、2.5倍。三维荧光光谱表明,各林分A层土壤DOM主要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B层土壤中,米槠人促林和杉木人工林以类蛋白物质为主。各林分土壤的荧光指数(FI)均大于1.4,且B层土壤DOM的鲜度指数(β∶α)均高于A层。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米槠人促林土壤DOM没有羧酸的吸收,土壤pH最高;而米槠次生林土壤羧酸的相对含量最高;杉木林土壤DOC含量少,芳香化合物、羧酸等难分解物质相对富集。综合来看,除了建群树种的影响外,林下植被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也很突出。

  • 标签: 可溶性有机质 芳香化指数 腐殖化指数 三维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