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不同强度捕捞胁迫对体重为(7.30±1.48)g红鲫幼鱼的体长、体重、肥满度、摄食率、特异生长率、食物转化率、肠道蛋白酶、淀粉酶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捕捞胁迫对红鲫幼鱼的体长、体重、肥满度、摄食率、特异生长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幅度的加剧,抑制作用加大。捕捞胁迫能升高红鲫幼鱼的食物转化率,但不同强度的胁迫对其影响差别不显著。其对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初期降低,随后升高,最终与对照组水平趋于一致。高胁迫组加速了幼鱼肠道内淀粉酶活性的下降。胁迫使红鲫幼鱼免疫球蛋白数量明显增高,但随胁迫时间延长,增高现象消失。

  • 标签: 红鲫幼鱼 捕捞胁迫 影响
  • 简介:用AHP和德尔菲法评价浙江海洋生态安全,显示浙江海洋生态安全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安全状态一般,海洋生态还存在很多安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海洋活动强度过大、过度的海洋资源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和海洋管理体制不健全。结合浙江海洋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认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协调,市场行为主体与政府监管之间关系的协调,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协调构成浙江省海洋生态安全机制。

  • 标签: 浙江 海洋 生态安全 影响机制 AHP
  • 简介:海岛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对海岛旅游地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有助于优化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管理。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综合指数法和熵权法分析2015年浙江省和福建省的10个县域和市域海岛旅游地的生态安全水平。实证结果表明:从现状评价看,各海岛旅游地的生态安全水平总体较低,浙江省的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高于福建省,其中舟山市的生态安全水平最高;从影响因子看,各海岛县的环境压力较大,经济状态较好,其次是环境状态和社会状态,环境响应较好;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状态与海岛面积、海岛面积占地域面积比重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标签: 海岛旅游地 旅游生态安全 影响因子 PSR模型